【摘 要】充分利用鄉土史資源,積極推進鄉土史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智慧地利用鄉土史創設課堂情境,能營造靈動、有生命力的課堂。二者的結合運用,將會給初中歷史教學注入持久的活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 鄉土資源 歷史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10-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展開創新教學成為一大亮點。如何將歷史“復原”,寓教于“情”于“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中達到主動學習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思想覺悟的目的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鄉土歷史是創設歷史情境的優質資源。因為鄉土歷史資源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情感體驗。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歷史情境植根于厚重鄉土之上時必定會開出美麗的課堂之花。
一 輕嗅鄉土的芬芳,進入歷史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學習的最大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初中歷史教學,要讓學生真正進入課堂,淡化歷史的“陌生感”,讓學生和歷史“零距離”接觸,教師應盡力展現親切且生動的材料。鄉土歷史材料都是來自學生的家鄉,家鄉的山水草木、風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們的無限向往。尋著鄉土親切的味道,學生可以自主地喚起對歷史的真實感情,真正進入歷史學習的氛圍中。例如:在京杭大運河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介紹游覽常州古運河的經歷,再通過圖片、文字資料講述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展示古運河的風貌。再如,在戚繼光抗倭的教學中,以常州名人唐荊川導入,提問學生對荊川公園、唐荊川抗倭事跡的了解,再進入教材知識的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與歷史近距離地接觸,進而主動、積極地去感知和了解歷史,讓學生的身心真正進入課堂,為進一步順利地展開課堂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 觸碰鄉土的溫度,體驗歷史情境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熱愛家鄉的情感是流淌在生命中沸騰的血液,而鄉土的歷史在學生們心中亦是溫熱的。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觸碰鄉土的溫度,再現歷史的畫面,體驗歷史的情感。例如:在五四運動的教學中,可出示常州地區學生、商人在五四運動中愛國反帝運動的材料,并設問:你會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去嗎?為什么?你會喊什么口號?材料有力的情感鋪墊,教師連續地提問,學生由衷而感,有感而發,表達出一個青年對家鄉、對祖國的責任與熱愛。再如在教學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一課中,在講述全國各階層眾志成城團結抗日的歷史史實,進一步升華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時,可運用鄉土歷史——常州地區軍民浴血抗日的情況,讓學生更親切、更真實地體會抗日戰爭中家鄉的抗爭、中國的抗爭,并鼓勵學生用常州話高呼當時的抗日口號。這樣的教學設計調動了學生的語言資源、情感因素,在歷史課堂上實現了時空的跨越,學生獲得的不再是枯燥、單一的知識,而是真正的有溫度、有體驗的歷史。基于這種情感體驗,教學中對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 挖掘鄉土的厚重,感悟歷史情境
鄉土歷史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深入挖掘本鄉本土的歷史遺物和遺跡、歷史名勝,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調查,不但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使學生主動置身于歷史情境中,收獲、感悟、升華。現在的初中學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很近,但他們不一定能感受改革開放前后的巨變。例如:在教學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中,教師可設計活動讓學生進行調查收集:搜集本鄉鎮(小區)六七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照片與現代居民的衣食住行的資料。通過學生感受自己家鄉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來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再如: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教學中,提前讓學生調查小區居民老、中、青三代的就業經歷,搜集各個時期的流行語并在課堂中交流。開展積極有效的課外探究活動,也是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社會,把課堂上相對抽象的說教,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真正地實現進入歷史,在歷史中感悟。
綜上所述,鄉土資源是有效創設課堂情境的有效途徑,它值得我們一線教師的挖掘、運用。但是,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時,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具體的教學情境出發,不能脫離課本,開發教學資源、開展研究性課題不能浮于表面,要落到實處。如果把鄉土歷史和情境創設進行有機整合,初中歷史課堂一定會開出一朵絢麗之花,歷史課程的教育價值也能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孫衍臣.例談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價值[J].考試(教研版),2012(5)
[2]金磊.歷史課堂情境導入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以《開辟文明的新航線》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10)
[3]于耀洲、于寧寧.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情境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