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重要的意義,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從字詞句的學習、結合課文內容及拓展語文教學活動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德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14-0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說明:“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引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面對少年學生,我們既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做人。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有機地將德育滲透在教學全過程,將知識傳授、思想滲透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從而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語文學科的課時多,學習時間長,其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字詞句學習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約2500個常用的漢字。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字形、字體學習中掌握到字的結構,如學習“乳”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講解“乳”字的來歷,在甲骨文當中“乳”字是抱嬰兒哺乳的人物形象,再引申到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讓學生認識到母愛的偉大。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乳”的寫法,同時也增強了對父母的情感,在教學中充分滲透德育教育。再如學習《白楊》一課,讓學生學會咬文嚼字,領略到文章當中作者的思想情感。針對文中的“高大挺秀”一詞,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白楊樹外觀并不是最美的,作者為什么要用“秀”字形容白楊樹呢?學生通過老師引導與討論,領略到白楊樹的“秀”表現在它的正直以及不畏艱難與堅強不屈的生命力。結合“高大挺秀”一詞,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到“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體會到生活中一群具有“白楊”品質的人,諸如那些扎根邊疆、不畏艱辛的建設者,從而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鍛煉堅強品質。
二 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需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切入點,適時啟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領悟課文的內容,同時得到內心的啟發與感受,深化德育教育。例如《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認清日寇的侵略罪狀,激發學生對抗擊侵略者的戰士的敬仰與愛國熱情;學習《石灰吟》,讓學生領悟詩人不同流合污、保持氣節的高尚品質。同時,教學中也需要引導學生欣賞插圖,將課文的內容具體化與形象化,深化學生思想認識,并進一步滲透德育教育。如學習《趙州橋》,結合課文中趙州橋的插圖,通過教師對趙州橋歷史等資料的介紹,讓學生對趙州橋的堅固、美觀與古樸留下更深印象,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與偉大的創造力,再利用一幅現代化的大橋的圖片,讓學生將兩者進行比較,了解中國建設事業日新月異的變化,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 作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結合
作文是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接觸生活,發揮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體現出了學生內在的真實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合理利用,抓住契機,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塑造學生思想品質。平時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周圍的生活、人和事,積累作文的素材,培養學生發現社會真善美的能力,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鼓勵學生寫自身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如可以結合《螞蟻的救助》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動物生存的不易,告訴學生應關愛生命、愛護動物,并進一步布置與動物相關的作文內容,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與動物間的故事,充分地體現出德育功能。
四 拓展語文教學活動空間
語文教學不應局限在課本上,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語文教學內容與空間的拓展,有意識地引入德育教學。如日常教學中從雜志、報紙及電視中積累小說、童話以及寓言等,結合課本教學,引導與啟發學生思考。如結合云南地震、旱災等,讓學生明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精神;和同學們一起探討香港“占中”事件,結合具體事例讓學生分析“占中”給香港所帶來的影響,譴責那些試圖搞民族分裂的不法分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此外,課余時間也可以開展一系列語文活動,例如可開展詩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收集簡報信息等,豐富學生的語文課外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情感素質,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品質。詩朗誦能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也能感受到漢字的精煉與美感;語文知識競賽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培養合作能力。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師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出品學兼優、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鄭玉麗.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書育人,2012(2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