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一種綜合性強的藝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關,它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本文探討的是音樂教育對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即對人的情感、意志、個性的影響,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 小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49-01
音樂是人的靈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論年齡、身份、地位,人們都可以擁有它,它是我們精神的支柱,是我們難過時的療傷藥。人類既需要音樂來描繪自己的生活,也需要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音樂可以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音樂教育在小學教學中也極為重要,它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還能為今后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要重視音樂教育。
一 音樂教育對情感、意志、個性的影響
有的人聽到搖滾音樂就想跳舞,情緒就激動,聽悲傷的音樂就想哭,聽抒情的音樂想睡覺等,這些都是音樂對情感的表現。列寧說過:“沒有情感的人就沒有,也不會有真理的追求。”所以要把培養學生的情感作為教育的目標,人的情感活動與音樂密不可分。音樂對人的意志也有重要作用,意志是根據一定的目標對自己行為進行激發、維持、調節的心理過程,良好的意志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標志。音樂教育也可促進意志的發展,在音樂片段中如果人們聽到莊嚴的歌曲,那么在心理上就會振奮,從而形成堅定的意志,如果學生欣賞那些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音樂作品,會無形地激發人的精神,那么在唱歌或者學習中才有目標。
個性是指人具有比較穩定的傾向性心理特征總和。個性意識傾向性是人類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性活躍的因素,音樂可以引起人類的各種情感,這種情感比別人說的或看到的更為深刻,可以激發人們內心潛在的力量,學生對音樂才能產生興趣,才能理解和喜歡它,才能陶冶情操使心靈得到凈化、對人生產生積極的態度。
二 音樂教育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
現在很多學校都存在應試教育的現象,就是讀死書、死讀書,這樣的教育是不理想的。我們應重視素質教育,在如今的社會條件下,科技迅猛發展,所以要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所以小學教育也要全面發展,僅僅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我們也要學習課外的,要靈活運用。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所以對他們的培養與發展極為重要,我們必須要對他們負責,音樂教育的發展以藝術培養為主,能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意識,使小學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
三 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也包括德、智、體、美等,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全面的,互相滲透、互相結合、互相促進的。而音樂教育在這方面功不可沒,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讓小學生接觸各種題材、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包括歷史歌曲、革命歌曲、民歌、少兒優秀歌曲)。這些作品多半是各個時期、不同地方優秀思想的精華,通過這些能夠使小學生擴大視野,從中獲得知識,也使小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活、認識世界,能夠走出去,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因此,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小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 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
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必須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音樂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育中,要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首先要學會理解音樂,它的形式很多,不僅要會理解意思,還要會欣賞音樂,才能從音樂作品中發掘出優秀的思想。例如在眾多的學科中都要求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真正要讓小學生深刻體會,只有讓小學生多領會作品、多理解作品以及作品產生的背景等,音樂教育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如國歌等都是學生們熟悉的,通過這些才能讓他們認識到音樂的莊嚴,同時也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會欣賞音樂的能力。
五 結束語
總之,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我們從小就要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把音樂教育的作用發揮出來。小學生正處于發育和成長的階段,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礎,音樂教育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音樂教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教學,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從小就喜歡音樂,把中國古老的音樂文化傳承下去,讓他們喜歡音樂,開闊他們的視野。同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中力求新穎、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愛學習。音樂是神圣而美麗的,我們要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讓他們從內心熱愛學習,把他們培養成有文化藝術修養的人,要以素質教育來培養人才,貫徹和實施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關繼文.情感與意識:器樂教學心理探微[J].中國音樂,2004(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