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職業教育正在蓬勃發展,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發展前景廣闊,但中國職業教育尚有發展空間。本文筆者就中德職業教育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尋找差距,縮短不足,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尋找突破口。
【關鍵詞】中德職業教育 比較 差距 研究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69-01
如何學習德國優秀的職業教育經驗對于今天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圖通過兩國職業教育的比較,立足我國國情和教育實際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為我國職業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提供決策依據。
一 中德職業教育的相同之處
1.國家重視發展職業教育
從國民教育體系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德兩國均把職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加大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職業教育已成為兩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均能從法律角度,制定和頒布法律法規來確保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促進職業教育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2.認識到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源于企業的參與。我國目前推行的校企合作雖然沒有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但畢竟已開始認識到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想方設法地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二 中德職業教育的不同之處
1.職教理念及社會價值觀不同
首先,德國推行企業(又叫教育企業或實訓工廠)為主導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一元是企業,另一元是學校;還有一個雙元,學生身份也是雙元,即學生既是企業員工也是職校學生。中國推行的是以職校為主導,但實質仍是單元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次,德國社會崇尚職業教育,對職教出來的人社會認可程度高,待遇也高,個人價值甚至超過國家行政機構人員。而在我國,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選擇上職業學校往往是家長和學生的無奈之舉。
2.職校的舉辦性質及管理體制不同
首先,德國職校為公辦學校,學校教師是公務員。中國公辦同時倡導民辦。中國公辦職校是事業單位,實質上多為差額撥款單位。其次,德國職校歸屬學校管理局管理,負責學校教師的聘用辭退、入職培訓、課程開發、質量監督和四年一次的職校辦學條件及辦學質量的綜合評估。職校的人、財、物全部歸學校管理局管理,學校無任何處置權,只負責按聯邦、州確定教學大綱組織理論教學和考試。中國職校是學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人、財、物上學校自行管理。
3.職業教育的模式不同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為基礎、學生預就業為前提、企業培訓為主體,職業學校進行綜合素質培訓,政府、行會、企業、學校共同舉辦的一種教育模式。根據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規定,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體,在招生培訓就業過程中企業起主導作用。我國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在學校完成主要職業技能學習的教育體制。與德國職業教育比較,我國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學歷教育。所以,我國的職業教育不是德國意義上的“雙元制”教育。
三 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1.國家角度
第一,在基礎教育階段滲透終身職業教育思想?!敖逃獜耐尥拮テ稹保虼耍诨A教育階段,甚至學前教育階段就應滲透終身職業教育思想,打破“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思想禁錮,樹立職業教育意識,加大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
第二,國家應加強法律保障。國家應從法律角度對職業教育予以法律保障,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評選具有資質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第三,國家、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職業院校資金畢竟有限,教學條件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很不完備,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職業院校的資金支持力度。
第四,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師資到職業院校任教。職業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國家應制定優惠政策,切實提高職業院校整體的師資水平。
2.企業角度
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關鍵在于“雙元制”。因此,企業要明確自身是“雙元”中的另一元,這一維度具有不可代替性。從長遠的發展角度講,企業是培養職業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最終受益者之一,因此,自職業院校學生入企業之日起,企業就要按正式員工來嚴格要求學生,并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明確教育教學任務、目標,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加大考核評價力度,經企業評定合格學生方可畢業,旨在養成學生端正的職業態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3.學校方面
學生入學就與企業簽訂協議,理論學習與系統實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傊?,不能將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皩W生畢業即工作,工作就高薪”的關鍵取決于學生的技能水平,職業院校欲生存、欲發揮教育作用,必須深化校企合作。
中德兩國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學習德國的先進經驗時不能照搬照抄,我們應結合我國國情,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探索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扎實穩進地推進職業教育,相信我們一定會迎來職業教育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鄒玉華、王可.中德職業技術教育的比較探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2]陳萬利.中、德兩國職業教育差異——給我們的啟示[J].機械職業教育,2006(1)
[3]王玉霞.中德職業教育之比較[J].當代世界,2009(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