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縣域經濟不斷的深入發展狀況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卻舉步維艱,重要的原因是廣大民眾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認識、理解存在明顯偏差。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研究,主要從影響中職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分析探討阻礙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中職 文化環境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71-01
我們對黃岡市羅田縣鳳山鎮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題調研,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調查、進駐校園、走訪群眾等形式,對中職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調查分析如下:
一 中職教育的社會文化環境現狀
1.教育主管部門的認識
有的教育主管部門錯誤地認為中職教育是“弱勢”教育、“飯碗”教育,社會對中職教育普遍認識不足,國家重視、地方冷淡,老百姓認識不高,中職在“大普教”的夾縫下生存艱難。
2.對職業學校的認識
學校為了增加招生數量,基本實行“零門檻”政策,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使得教學質量下滑。家長和學生認為中職是不入流的學校,上中職沒有面子,中職老師也沒地位。
二 縣域經濟下人們對中職教育認識水平的探析
1.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的阻礙
“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治之于人”,一直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價值觀念。當前,這種教育觀仍有很深的影響,人們輕視、看不起技術工人。中職學校辦學層次低,普遍認為讀中職就是低人一等。
2.社會主導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社會主導價值觀認為,職業教育是那些在學術教育中失敗者的無奈選擇,其先天地位就低于普通教育。地方政府雖然意識到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沒有把職業教育擺到和基礎教育同等重要位置。多數家長認為“讀初中——考高中——上大學”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只有別無選擇時才會考慮職業教育。因而,中職學生成了“學業失敗者”,中職院校成了“差生學校”,學生難管理,學校聲譽不好,進一步強化了職業教育的負面形象。另外,新聞媒體對普通勞動者、崗位能手宣傳極少,“重普教、輕職教;重學歷、輕技能;重升學、輕就業”的社會氛圍使人們更加不重視職業教育。
3.現有人才評價體系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限制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僅以重點高中的升學率來評價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這種應試教育的評價模式大大加深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其次,中職生的就業環境、崗位層次、薪酬水平、晉升途徑遠遠不及其他人員,受關注度不夠。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個沒有經濟、社會地位的職業,選擇的人自然不會多。
當前,職業教育的附屬性地位導致其服務功能不明顯,進而又導致社會角色的弱化,導致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
三 優化中職教育社會文化環境的建議
1.完善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發展環境
第一,政府應出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責,同時通過減免企業稅制等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形成一套校企合作、雙贏的長效機制。同時,對職業教育制定相關的支持政策,如保護性招生政策、學生及學校獎助政策、行業就業準入制度、人才評價機制等,并嚴格檢查與執行,以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第二,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在“雙師”、實驗實訓室建設等方面進行標準配置。同時還應注意公平,避免投入過于集中在部分地區、部分院校和部分方面,而應惠及整體職業教育。
2.加強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度宣傳
在傳統觀念中,唯學歷論英雄、鄙薄職業教育的思想依然嚴重,要從文化認識層面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誤解,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必須全面加強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度宣傳。通過科學合理的宣傳,轉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3.強化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及社會角色
第一,提升社會服務功能。(1)要提高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2)要做好教學與市場的有機對接,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分解以市場為導向。(3)要做好中職學校的社會服務轉型,加強面向企業和農村的社會培訓服務。
第二,強化社會角色。首先,要更多地關心中職學生及普通技術工人,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以企業員工在職培訓為契機,構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并逐步實行與技術等級相匹配的薪酬制度。
參考文獻
[1]米紅、陳錢敏.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實證研究——以廈門經濟特區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7):17~19
[2]李永新.當今社會環境變化對中職生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7):22~23
[3]郭霖.中等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研究——基于湖北省石首市的調查[D].華中師范大學,2013
[4]陳勝祥.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