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彩陶藝術是人類邁向文明門檻的見證,同時也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有趣的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希臘古典時期的彩陶紋飾中都出現了人物紋飾,然而兩者的紋飾內容、風格等卻大相徑庭。本文運用自由的技術經驗、實踐的相關理論,在比較中深入剖析裝飾紋飾與群體技術經驗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人物紋飾 新石器時代 希臘古典時期 技術經驗實踐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90-02
彩陶是世界文化的一大里程碑,它的發明不僅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人類邁向文明門檻的見證。彩陶藝術是當時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也是綜合反映當時社會狀況、人的生存情境和濃縮精神世界的一本獨特的“史書”。
有趣的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希臘古典時期的彩陶紋飾中都出現了人物形象。雖然兩者采用了相同的紋飾主題,但是在紋飾內容、風格等方面卻風格迥異。
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希臘古典時期彩陶人物紋飾的比較
古希臘彩陶裝飾中的人物紋主要體現在希臘古典時期“黑像式”與“紅像式”陶瓶中,且這一時期采用人物紋飾的彩陶數量較多。而中國的彩陶紋飾卻以幾何紋飾為主,人物紋飾在陶器紋飾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其中最典型的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和“舞蹈彩盆紋”。以下從多個方面對兩者人物紋飾進行比較。
1.紋飾特征的比較
第一,希臘古典時期人物紋飾重寫實,人物形象輪廓完整、講究比例。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如圖1)是古希臘瓶畫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也是黑繪風格的代表作。畫面描繪的是荷馬史詩中的兩個英雄在帳篷中下棋的場景。他們以投骰的木箱為“軸”,相向而坐,皆彎腰屈膝俯首,手握武器,身邊各有一侍從。他們彎曲的身體姿態與器形曲線一
致,使畫面構圖與器物輪廓的優美曲線高度統一融合,強化了陶器弧線的節奏,給人以美感,具有剪影式的裝飾效果。陶土的淺赭色,使形象輪廓鮮明,富有深淺對比的節奏感和裝飾情趣。
總的來說,這幅作品用纖細靈巧的線條勾畫出了完整的人物輪廓,捕捉了一個動態生活場景的瞬間,刻畫生動且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寫實特征十分明顯。另外,在人物造型上講究比例關系,講究形象細部刻畫的準確性。最值得注意的是畫家已經敢于只畫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隱藏到肩膀的后面。這意味著古風時期的希臘畫家開始信賴自己的眼睛從特定的角度觀察到情況,特別是繪畫中敢于運用短縮法來表現特定的視覺感受。
第二,中國新石器時代人物紋飾重寫意,人物形象簡練概括、賦有神韻。中國的彩陶紋飾以幾何紋飾為主,紋飾較
抽象。即使是表現寫實性質的人物紋飾,中國先民們在刻畫的過程中,也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模仿,而是將其中許多自然屬性省略淡化,表現出一種帶有經驗性的程式化傾向,這使最初的模仿象形賦予了“意”的內容。
如人面魚紋彩陶盆(如圖2)中的人物紋飾。彩盆中沒有出現完整的人物輪廓,而僅出現了人面。而且這種人面又具有了初步的概括性,主要用圓形細線與直線結合勾勒人的圓形頭部和線形眼睛,用近似三角形的形狀代替鼻子,然后配上兩耳旁的兩條小魚,構成了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以此表達祈求生殖繁衍人丁興旺的含義。
又如在舞蹈紋彩陶盆(如圖3)中也可以看到濃郁寫意特征的描繪,用“逼真”一詞描述顯然不很恰當。在形象描繪上,十五個人基本相差無幾,流于程式。雖然形象“神態生動”,卻十分簡練、粗略,僅“寫其大意”。可見,在這里描繪場面并非真正目的,而是為了表現先民們對這一“舞蹈”儀式的態度、情感意識。
2.紋飾風格、裝飾位置的比較
古希臘的彩陶帶有一種西方特色,裝飾一般布滿器身,色彩華麗、風格高雅,人物紋飾有秩序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情;中國的原始彩陶具有一種古樸氣質,更加靈活多變,裝飾一般集中在器物的上半身或肩部,或視線所及的范圍。
3.紋飾內容的比較
古希臘彩陶中的人物紋以具象為主,并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出現,多以希臘神話故事(如圖4的圣餐杯,圖6的酒壺)、歷史傳說、荷馬史詩作為裝飾主題。此外,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如圖5的雙耳尖底瓶),體現了現實生活中人的喜怒哀樂等普通情感,是一種敘述性描繪的裝飾藝術。
相對于古希臘裝飾主題的敘事性質,中國人物紋飾中雖也有描繪的場景,但這些場景并非來自于故事、史詩等,而多是來源于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中具有深刻象征意味的宗教儀式,更多體現了先民的主體心理意識,諸如巫術觀念、崇拜心理等。
二 運用自由的技術經驗實踐理論,剖析兩者人物紋飾產生差異的原因
“從藝術類型與材料的適合上講,最適合陶器器形的紋樣是一種抽象圖案類的東西。但為什么古希臘彩陶彩瓶卻充斥著人物畫?可見,陶器紋樣以什么形式出現,向什么方向發展,不是完全由器物的功能和描繪彩陶的過程等自然的和工藝的因素決定的。”
可見,器物形狀、繪制工藝等客觀因素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的表達,但從根本上來說,決定形式的卻是與群體密切相關的自由技術經驗實踐。所以說,希臘古典時期的人物紋飾雖然寫實特征明顯,但并非意味著其單純為了寫實,它與中國新石器時代人物紋飾一樣,都與各自的技術經驗實踐密切相關。兩者人物紋飾的差異更多的是因為技術經驗實踐造成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
中國的古人認為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因而古代先民們往往將具有神力的動物當作部落的圖騰和保護神,或是通過進行巫術儀式將他者的神力轉嫁給自己。所以人物紋飾自然就較少出現,即使出現也并非僅是為了刻畫人物,更多地將人物與某些動物紋飾進行組合,從而將先民諸如巫術觀念、崇拜心理、愿望表達出來。
古希臘每個公社都有它自己表示公社團結的保護神。因此,人們多以古代神話為主體,用樸素的幻想和藝術來表現陶器的紋飾,創作風格反映了以神話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在紋飾創作方面主要通過對人本身的描繪、神本身的描繪及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來表現的。而這種意識形態的產生是因為在當時藝術和神話的直接聯系要比與科學的聯系多得多。當時藝術和人們的美學概念及倫理概念是相聯系的,而古希臘人的倫理和美學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每一個希臘人所熟悉的古代神話中的形象、化身與情節而表現出來的。如智慧、法律、秩序等都在阿波羅、雅典娜、赫里克斯、泰西的形象中體現出來。
三 結束語
中國新石器時代與希臘古典時期彩陶中的人物紋飾起源于各自的技術經驗實踐。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在彩陶上繪制紋飾更加美觀,而究竟選擇哪一種紋飾又是自由的。而先民們在歷史選擇的過程中要受到各自技術經驗實踐的深刻影響,技術經驗的不同造成了兩者人物紋飾的諸多差異。中國先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認為萬物有靈,因而多是將人物形象與動物形象相結合的奇特組合,以期通過這種方式將動物的神力轉嫁給自己。希臘先民受以神話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的影響,繪制內容多是神話中“神”的形象。由于人物紋飾既滿足了先民們宗教信仰、審美的目的,同時也符合陶瓶自身的規律,是合規律、合目的的,因而才能在漫長、自由的技術經驗實踐過程中,被群體約定俗成、定型化。所以說,形式化是在自由經驗實踐的過程中被逐漸約定俗成、經驗轉移的產物,且物化形式的背后往往蘊含著與主體內形式密切相關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2]周益民、左奇志、石秀芳編著.外國美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
[3]李應龍.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潘耀、郭正軍.甘肅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與希臘古典時期彩陶紋飾之意蘊差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