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學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培養中職生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中國正處于教育的轉型期,加強對古典文學的教學,可以改變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中職生良好的學風和道德品質。
【關鍵詞】國學經典 中職生 道德情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040-01
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體現,誦讀國學經典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有著獨特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縱觀中國古典詩詞中那些洋溢著真情的詩篇,充滿真摯的情感、優美凝練的語句,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 品鑒國學經典,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與精神
教學中把國學經典詩文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文傳遞給學生,感染熏陶培養學生的愛國激情。杜甫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全貌和為國而憂、為民而憤的愛國思想。《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敗景象,到為戰亂未平、國勢危急的憂慮,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安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王昌齡的《出塞》、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學習和發揚古典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美,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使命感和有高尚情趣的人。
二 品鑒國學經典,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在國學經典中歌頌親情與友誼的詩歌數不勝數,眾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將慈母深厚細致的愛心與兒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頌了偉大無私的母愛,也寫出了兒子對母愛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王昌齡遭貶時李白所作的詩歌。詩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著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兩地,難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這份患難與共的牽掛正是源于對友情的珍惜。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王維的《雜詩》表現了作者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戀戀不舍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親人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三 品鑒國學經典,培養學生的內在修養
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許許多多關于做人、做事、從政的道理,蘊含著許許多多關于理想、志向、氣概、胸襟、正氣、情操、奉獻、修身等哲理,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借助于經典詩文的教學,以幫助學生摒棄錯誤的價值取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通過孟子《攘雞》的故事,教育學生有錯就要及時改正:“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中,教育學生珍惜時間,不要一事無成而后悔終生;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中,教育學生應有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中國說》)中,讓學生確立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四 品鑒名家名篇,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作為“文以載道”的語文學科來說,在講解名家名篇中,側重于把詩文所表述的完美主觀思想與客觀景物相結合的意境展現給學生,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從而提高文學素養。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與“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樣,令人回味無窮;“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悲壯崇高,體現了進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畫面遼闊,感情豪邁,表現了生命的坦蕩與生活的富足;在“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中,以這樣的神態動作將兩人內心的千言萬語,不忍分別的深厚之情表現于言外;“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把內心的雄心壯志顯露出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花的優美姿態和濃郁的花香。這些古詩歌積淀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有著豐富的內涵、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深刻的哲理,分析、鑒賞古代詩歌是一個浩瀚的工程,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規律,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詩文內容,達到提高文學素養的目的。
品鑒優美的國學經典詩文,繼承和發揚古典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美,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理想和未來的追求,發展他們的情感、自我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使命感和有高尚情趣的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