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探索言語障礙患者非語言溝通的需要,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對臨床需要進行比較,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指導對記錄文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層次的具體需要有所不同,除生理需要外,兩組患者在其他四層次需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對護士進行非語言溝通技巧訓練以實現患者需要的滿足。
【關鍵詞】言語障礙患者 層次需要 非語言溝通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201-01
非語言溝通是以人的軀體語言(或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通過目光、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信息交往。非語言溝通由于其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并且可跨越語言障礙,因此比口頭語言更富有感染力。
一般日常生活中約65%的日常溝通是通過非語言溝通實現的。但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發育、發音或表達等方面存在異常的言語障礙患者,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本研究旨在通過細致的現場觀察與訪談,充分了解言語障礙患者借助非語言溝通表達的各類需要,為護士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一 對象與方法
第一,對象:根據資料選擇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患者為抽樣人群。研究組納入標準為:(1)明確診斷為失語癥患者;(2)氣管插管患者;(3)雖未明確診斷為失語癥或未進行氣管插管,但存在語言交流困難的言語不清患者。排除標準為:(1)認知功能障礙患者;(2)意識障礙患者。對照組為言語正常患者,排除標準同研究組。共納入符合要求且愿意參與本研究的患者42名,研究組24名,對照組18名,其中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患者各21名。
第二,方法:采用現場觀察法和訪談法,在不干擾患者醫護處置條件下,每日8小時連續觀察,記錄其主動表達的臨床需要,持續7天,出院或觀察飽和時(未再表達新類型的臨床需要)則終止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對患者及其家屬和相關醫護人員進行訪談,采用對話的方式,重點補充未觀察到的臨床需要。
將收集到的資料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進行分類,并對統計資料以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非參數檢驗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差別。
二 結果
患者所表達的臨床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及自我實現五個層次,每個層次包括不同的具體需要。編碼者間一致率為97.8%,超過質性研究信度標準70%。除了耳鼻喉科兩組患者的生理需要存在顯著性差異外(P<0.01),研究組與對照組在其他四類需要方面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兩組均為生理需要最多、愛與歸屬需要次之、自我實現需要較少這一共同現象,而研究組對疾病治療的需要更多。
三 結論
言語障礙患者采用非語言溝通所表達的臨床需要,在不同層次上的需要存在程度差異。具體表現在:
第一,生理需要最突出。患者的生理需要次數最多。其中,疾病治療需要最多,體現出患者入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耳鼻喉科研究組與對照組的生理需要的差別可能是喉癌或咽癌行氣管切開術后吸痰頻率高,導致的生理需要次數較高。
第二,愛與歸屬需要較高。言語障礙患者由于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出現依賴、焦慮等情緒,導致其對愛與歸屬的需要增加。因此,護士應積極關愛患者、為患者提供人性化關懷以滿足患者愛與歸屬的需要,促進其康復。
第三,個別患者存在自我實現需要。本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即使在住院期間仍有最高層次的需要。本研究中某神經內科研究組患者曾多次購買醫學類雜志,以了解疾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并表示希望把價值高的書籍捐贈給希望工程為更多人群服務。可見,患者高層次的需要也不可忽視,并應該給予其恰當的關注和支持。
此外,統計分析顯示,僅有耳鼻喉科內的言語障礙患者與言語正常患者的生理需要之間存在顯著性差別,這說明需要對此類言語障礙患者給予特別關注,尤其是非語言交流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神經內科言語障礙患者的需要,其需要強度可能因患病時間長、病情重、智力減退等因素而表現得相對較弱。
四 結束語
本研究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指導,采用觀察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探明言語障礙患者的需要具有多維性,與非言語障礙患者的需要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均表現為生理需要尤其是疾病治療需要突出,愛與歸屬需要次之。醫護人員及家屬可根據這個特點盡可能采取恰當的措施滿足患者需要,尤其是要重視非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以提高患者醫療質量,促進其康復。
參考文獻
[1]高玉祥、王仁欣、劉玉玲主編.人際交往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丁言雯主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曹力燕、劉榮玉.非語言交流在外賓門診急診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1998(7):422~423
[4]徐宏文、初秋英.提高溝通技巧 密切護患關系[J].家庭護士,2007(12):67~68
[5]侯學榮.非語言交流對腦卒中失語患者的情感支持[J].護士進修雜志,2005(5):469~47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