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協調,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對企業工作的不適應。本文從行業規范與習慣的結合、基本理論的思維能力培養、案例的豐富性和行業軟件的融入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對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教學資源建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 應用型 教學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041-01
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提了很多年,土木工程行業也成為應用型人才缺口最大的行業之一,而部分教學資源的不適應造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空殼。筆者就參加過的“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子項目——面向區域特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研究與教材建設示范項目的一些探索展開,從四個方面對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教學資源建設展開論述。
一 結合行業規范與習慣
土木工程專業從策劃到招投標,到設計,到施工,到驗收有一系列完整的規范要求。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是技能型人才,教學資源建設時要將相關規范融入教學資源中,讓學生學會查閱使用規范而不是記憶公式。規范是國家相關行業頂級人才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通過一些假設、理論推導及實踐檢驗總結出來的,是土木工程從策劃到驗收必須遵守的。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際上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行業規范。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必須融入相關規范內容,如在混凝土結構設計教學資源中融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學資源中融入《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等。
土木工程有悠久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行業習慣,而這些習慣也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后要遵守的。在教學資源建設中,要與行業習慣結合起來。如土木工程行業習慣中彎矩圖要畫到受拉側也就是彎矩的正方向向下,這與其他行業如機械類行業是不同的。在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力學或結構力學教學資源建設中,就應遵守這個習慣,將彎矩圖正方向向下。再如土木工程行業中“混凝土”都簡稱為“砼”,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就應融入“砼”字,使學生直接與土木工程行業接軌。
二 基本理論介紹要注重思維能力培養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企業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基本理論在教學資源建設中所占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基本理論介紹時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即要通過一部分基本理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擴展到其他基本理論。如在力學與結構類課程中廣泛使用的量綱分析方法、無量綱化分析方法、合力投影定理、桁架體系中的主要內力和次要內力、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計算等理論知識介紹,要強化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
三 行業案例要豐富
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學生與行業緊密接觸,而土木工程發展過程中有豐富的案例供教學資源建設選擇,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如在力學類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中利用具體的土木工程結構為例說明受力分析、強度設計,在混凝土結構設計配筋計算時可利用國內外的正彎矩破壞、負彎矩破壞、支座剪力破壞案例來說明配筋的要求,可通過各種腳手架施工事故的發生說明腳手架各部分的作用,可通過真實的案例視頻文件來說明施工過程等。而在土木工程法規、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中,可融入一、二級建造師的考題做案例分析。在土木工程抗震教學資源建設時可利用國內外的災難性地震破壞說明抗震的重要性。在土木工程造價中,可利用各種追加預算的案例說明預算準確的重要性等。土木工程行業涉及面廣,案例眾多,盡量發掘較新的案例引導學生與時代的接軌。
四 要融入專業實訓軟件介紹
土木工程在預算、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分析過程復雜,計算量大,手算結果不可靠。而當前各種行業軟件層出不窮,減少了參與者的工作量,也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土木工程教學資源建設中要注重專業實訓軟件的融入、介紹,甚至要讓學生掌握一兩種軟件的使用。如結構設計類教學資源建設中要融入PKPM結構設計軟件的常規用法介紹,土木工程施工教學資源建設中要融入PKPM施工軟件的常規用法介紹,土木工程造價、土木工程概預算教學資源建設中要注重廣聯達造價軟件或好易軟件的常規用法介紹,工程項目管理、招投標教學資源建設中要融入LCM沙盤模擬和招投標軟件的常規用法介紹等。以上軟件目前已經成為土木工程行業的主流,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后必須掌握的技能,所以要融入教學資源建設,使學生在上學期間與行業前沿接軌,培養出真正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五 結束語
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就業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專業之一,教學資源建設與企業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專業和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教學資源的建設要結合行業習慣與規范、基本理論融入思維能力培養、教學案例要豐富以及融入實訓軟件的介紹進行探索,以期對當前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資源的建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榮良.對建設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3(1)
[2]谷艷玲、孫家國.對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11(2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