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3年以來,高校學費開始不斷上漲,同時高校貧困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國家無息商業貸款和生源地貸款成為解決寒門學子上學難的主要渠道,而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的落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如何解決獎助學金評定辦法不夠科學、評定前資格認定與評定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評定后的教育引導功能缺失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國家獎助學金 評定 高校貧困生 學費漲升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050-02
近日,媒體連續聚焦寧夏、江蘇等省份高校學費上漲,由于“限漲令”期限已過,多地高校學費上調,其中寧夏、貴州等地的高校調整幅度較大。伴隨著高校學費“漲升一片”,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例將會日益增加。國家也在逐年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如何妥善解決寒門學子求學難的問題,使黨對貧困大學生的暖心工程落到實處,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構建以政府獎助貸為主,社會組織捐助為輔,切實履行公共財政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國家無息商業貸款和生源地貸款成為解決寒門學子上學難的主要渠道,而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的落實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 目前國內獎助學金的分類和有關政策
目前,國內獎助學金從字面上可以分為兩大類:(1)以獎勵先進和優秀為主,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各高校設定的獎學金;(2)以幫扶和資助為主,包括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免費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社會企業捐助和校友及社會人士捐助設立的各種獎助學金。
國家獎學金用于獎勵學習成績和社會實踐等綜合能力最為突出的優秀學生,每年獎勵本專科學生5萬名,每生每年8000元。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又設立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特別優秀的研究生4.5萬名,其中碩士生3.5萬名、每生每年2萬元,博士生1萬名、每生每年3萬元。
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獎勵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生。資助比例為符合上述條件的在校學生總數的3%,每生每年5000元。
國家助學金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學生,資助比例為符合上述條件在校學生總數的20%,國家助學金分三等,一等4000元、二等3000元、三等2000元,除國家助學金分兩個學期發放外,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均為一次性發放。
國家助學貸款也屬于助學金的一種,主要有四種貸款形式: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高校利用國家財政資金對學生辦理的無息借款、一般性商業助學貸款。其中,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貸款,是助學貸款的主要內容。國家助學貸款和高校利用國家財政資金對學生辦理的無息借款,一般為無息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由學校擔保,以學生名義從學校或國家發展銀行等商業銀行貸款,只要學生在畢業前還清貸款,就可以免息,如果延期還貸,則需要支付利息;生源地貸款是以家庭為擔保,以家庭名義從當地農村合作信用社貸款的模式。
二 國家獎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的認定存在問題
第一,對貧困生的資格認定缺乏具體內涵和統一判斷標準。在實際工作中,不同的認定者對貧困標準理解不同,對貧困程度的認定就具有主觀性,無法避免不該獲得資助的學生獲得了資助,真正困難的學生反而被排除在外、沒有獲得資助這一現象的發生。另外,經濟發達地區學生的貧困標準與西部不發達地區學生的貧困標準存在差異。
第二,生源地民政部門未能很好發揮“過濾”作用。目前高校對貧困學生的認定均以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加蓋“三級證明”(村、鄉、縣民政部門公章)和貧困狀況說明申請書為依據,由于民政部門把關不嚴,“來者不拒”,做“順水人情”現象,未能很好發揮“過濾”作用,大大增加了高校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的成本和難度。
第三,大學生誠信缺失,編造虛假信息以取得獎助貸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國家助學金申請中,少數學生在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上填寫虛假信息,編造“家庭突然變故或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等謊言來欺騙當地金融機構以及教師和同學,以上這些“渾水摸魚”、弄虛作假、誠信缺失行為,給真正需要國家資助的貧困學生帶來重重障礙。
2.獎助學金的評定過程存在不合理因素。
第一,“班級投票”“公開演講”等評定的方式欠妥,學生家庭隱私和個人自尊心沒有得到保護。許多高校以“為求公平”等為借口,評選過程中公開演講,當眾“比慘”和“哭窮”。雖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體現公平公正,是善意的,但顯然欠妥。絕大多數貧困生有比其他同學更強的自尊心,這些同學更敏感,不愿意把家庭的貧困、個人隱私或家庭意外變故公布于眾,不想再在“傷口上撒鹽”。這些學生由于自卑心理,往往拒絕接受別人的幫助,更不愿讓班級里其他同學知道自己貧困,反而默默選擇了退出。
第二,評定過程過分強調學習成績。有的高校評比過程中對家庭困難情況只要達到最低認定標準,再用學習成績排名的辦法來確定獲得資助者,這種做法使勵志獎學金的評定實際上變成了獎學金的評定,失去了勵志獎學金設置的最初意義。
第三,評定中存在不和諧因素。個別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獎勵與資助,使用各種歪門邪道,與輔導員或者班主任拉關系,在公開評選中拉票,使獎助政策變成了人氣與關系的比拼。有的學校由于名額有限,存在榮譽一人享受、獎金多人平分的平均主義現象,影響了校園和諧及人際關系的建立。
3.獎助學金評定后的教育和引導功能缺失
第一,獎助學金評定后的監督缺失。獎助學金的真正目的和作用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大部分學生能更好地、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獎助學金。但仍有部分學生在獲得獎助學金后,使用上存在揮霍、浪費的現象。這樣造成學生對獎助學金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作用出現了扭曲。這要求對受資助者獲得資助前后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既要保證評定過程科學,還要監督評定后的結果和影響。
第二,及時更新貧困生庫很難落實。各高校為了能準確把握貧困生的具體情況,大多建立了貧困生庫。但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學生一旦進入貧困生庫,即使家庭經濟條件有了改善也不會主動提出退出貧困生庫。另外,貧困生庫都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呈現貧困生的比例逐漸增大之勢。因為年級越高的學生越了解貧困生資助政策,越容易鉆政策的空子,貧困生庫的及時更新很難實現。
第三,助長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和個別貧困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國家助學金主要以家庭經濟困難為標準,幾乎沒有其他限制因素,并且它屬于無償資助性質,這就使部分貧困學生認為受國家助學金資助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從而懶于勞動,對生活和學習缺乏主動性,本可以通過勤工儉學、帶家教、周末打零工等渠道創造更好生活條件的機會也白白放棄。
第四,個別同學不按時還貸,惡意拖欠,造成個人不良信貸記錄。
三 完善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的對策和建議
1.增強獎助學金評定及使用過程的教育功能
第一,加強誠信教育、良知教育、感恩教育。每年9~11月份是各高校集中開展資助和獎勵工作落實期間,建議在此期間集中開展“關注貧困生,奉獻愛心在校園活動”,利用周評、班會、櫥窗、板報、條幅等媒介,教育學生要誠信做人、懂得感恩、懂得奉獻、不與貧困生爭奪貸款和獎助學金,在全校范圍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減少校園的不和諧和社會矛盾,從而構建和諧校園。
第二,變無償資助為有償資助,加強貧困生的自立自強教育。深刻挖掘獎助學金制度的教育、激勵優勢,做好對個別學生的人文關懷外,要將正面的典型形象凸顯出來,作為榜樣宣傳好,起到進一步激勵他人、教育大眾的作用。可以增設勤工助學崗,由受到資助的學生去勤工助學,讓學生明白國家資助不是無償的,受到國家資助時也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學生的勤工助學可以減輕家庭的一些負擔,同時可以鍛煉學生吃苦耐勞、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質。
第三,加強對資助體系隊伍尤其是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在第一線的輔導員是各種資助政策的具體操作者和執行者,他們的素質直接決定了資助工作的成效。對輔導員隊伍要加強政治覺悟和素質修養教育,一方面要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待評定工作,杜絕虛假信息、暗箱操作和拉票公關等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要以最大的工作熱情處理評定過程中出現的學生心理波動和行為過激現象。通過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將問題提前解決、將矛盾提前化解、將失誤提前杜絕。
2.建立獎助工作動態化監督管理機制和懲罰機制
第一,完善獎助對象的評定體系。規范貧困對象的證明材料,確保其真實性、規范性和可信性。要求學生簽訂承諾書,承諾所開具的材料屬實,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暑期家訪等機會,對學生家庭做出實地家訪或電話家訪,做到對評定對象的認定公平、客觀和有效。
第二,加強對連續兩年獲得資助同學的反饋和檢查監督。要配套相應的懲罰措施,嚴把貧困學生認定關口,謹防偽貧困學生“渾水摸魚”。對個別可能開具虛假證明、謊報家庭貧困的學生,可派教師實地調查,若學生所說與調查結果不符,根據情況可以考慮追繳在校期間獲得的一切資助。
第三,對獎助對象的信息庫要及時更新,做到動態化管理。及時更新數據庫,爭取建立一個關于貧困學生家庭情況、收入、職業等方面信息的數據庫,以便及時獲取信息、變更信息、動態管理。對受獎助對象的資金使用信息要跟蹤反饋,做到動態化管理。要建立廣泛的信息、輿論、意見等的收集機制,對受助對象的行為進行全員、全過程監督,監督資金流向、監督信息變更、監督行為軌跡,建立一個動態化的監督反饋管理機制。
3.創新工作機制,實現科學管理,引進信息技術——大數據
信息化時代為高校管理創造了諸多機會,高校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對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十分有利。大數據的應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某個學生群體的特征、問題。對于申請貧困的學生,除對學生提供的證明家庭貧困材料進行嚴格審查之外,高校還需要借助數據調查之力,依照一整套細致、明確而又不乏靈活的標準,結合認定材料、背景調查等一系列手段,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基礎上把補助發給真正需要的學生。
國內很多高校都已經在做各種嘗試,如中國科技大學的“隱形補助”是基于助學金制度的創新和細化,該校利用技術手段,對監測到的連續數月消費較低的飯卡自動打入餐補。把直接的資金補助改為其他方式的生活幫扶,既減少了學生對助學金動歪腦筋的概率,也能在尊重貧困生人格尊嚴的基礎上讓其得到必要的尊重。
各高校學費的不斷上漲,使國家獎助學金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如何激勵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加優秀,激勵貧困學生自立自強,化解社會和家庭矛盾,促進和諧高校的構建,建立和完善中國高校科學有效的獎助貸制度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張大衛.國家獎助學金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2):104~1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