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篇文章為切入點,來說明探究活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可讓學生與真正的歷史交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 探究活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126-01
一 活動背景
最近閱讀了一篇《留學美國女兒的作業難倒中國老爸》的文章,其中歷史老師布置的一道題目是“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份”,這讓習慣記標準答案的女兒不知所措,最后是中國老爸動員全家的力量,才勉強完成這份作業。作為歷史老師,對這個題目很感興趣,當筆者拿這個題目詢問自己的學生時,絕大多數人只記得自己父母的名字,其他則一無所知。在我們這個“百善孝為先”的國度,家族歷史意識是多么淡薄!其實對每個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宏大歷史,而是我們身邊的歷史,最需要銘記的不是那些大人物,而是與我們血脈傳承的家人。因此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去記錄、去書寫我們家族的歷史。為此,我們決定開展一場“探索身邊的歷史——為爺爺奶奶寫史”的歷史探究活動。
二 組織實施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的爺爺奶奶一般六七十歲,大多生于共和國誕生前后,與新中國共成長,他們一生經歷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公私合營、包產到戶、國企改革等重大事件。他們是歷史的經歷者、見證者,與歷史書冷冰冰的文字不同,他們的經歷更豐富、更感性、更直接,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有效開展這項活動,我們做了全程規劃,主要環節包括:確定課題、實地訪談、查找資料和撰寫成文,并對各環節給予必要的指導。
選擇課題是研究的第一步。課題的選擇在整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課題能否順利開展以及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我建議主要選擇兩類對象,一是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一是特殊人物。典型的人物如同歷史洪流中的一股順流,通過觀察他,我們會看到大歷史的走向。特殊人物像歷史洪流里的一股逆流,通過觀察這股逆流,分析他為什么逆流而動,與當時的環境有何摩擦,甚至透過這股逆流窺測整個社會的景象。這樣選擇的視角,文章才有大格局、大意境。
如何訪談是學生遇到的一大難題,很多人以為訪談就是與爺爺奶奶聊聊天,聽聽他們以往的經歷。其實不然,好的訪談首先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老人們對幾十年前事情的回憶未必都是真實的,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及時提出質疑,保證獲得最真實的資料。其次對訪談的內容,要提前列出提綱,切忌漫無目的地提問。訪談時,盡量不要提封閉式話題,也就是那些可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問題,不要去印證是什么而是要盡可能讓對方講出故事,所以要多提開放性的問題。訪談的最佳狀態是與訪談者產生情感共鳴,不是在簡單地聽故事,而是與訪談者的內心產生了某種關聯,感受到訪談者的情緒,就像對方講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所謂“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了”。
資料方面,老師、家長、圖書館、網絡都是資料的來源,地方志和檔案館也有資料可以查閱。其中最有效的資料是實物資料,在資料收集時要特別留心原始文件、信函、日記、照片等資料的整理。
對如何撰寫歷史小論文,提醒學生注意三點,第一是真實性,真實性是歷史論文的第一要義,所有細節必須建構在證據之上,不得虛構。第二要有主題,所寫內容要緊扣主題,若跟主題聯系不緊的材料,即使很有趣,也不可選入。第三要有感悟,文章不是簡單地梳理爺爺奶奶的經歷,應將他們的經歷置于具體的歷史背景下,能揭示個人與時代背景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透過歷史反思現在。
三 我們的收獲
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這次探究活動,我們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歷史的感覺”,把歷史與自身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歷史情境,加深對歷史大時代的理解與個體的關系的理解。
同學們對這次活動收獲很多。張某在《爺爺的光輝歲月》提到為了查閱資料,他閱讀了不甚熟悉的《操作林業機械廠志》,整個寫作過程并不輕松,但他卻無比享受,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獲了對于爺爺的認同感,那種跨越時空的溫暖與情感,這些記憶已經流淌在血液中,永遠無法割舍。還有很多同學平時與爺爺奶奶見面的機會很少,即使見面,談論最多的也是學習生活,但是這次活動,仿佛把某種無形的屏障打碎了,兩代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總之,這次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沉悶的課堂,走向社會,與真正的歷史交融、碰撞。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調動了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