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其對于學生認知能力、語言駕馭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學方法和模式也需要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從而不斷提高其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語文閱讀 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137-01
閱讀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扇門,推開它,前面一片光明,只有不斷地閱讀,不斷地積累,才能豐富自身的語文修養與內涵。低年級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的地位更加不可或缺,并且由于學生思維方法的不斷改變以及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斷加深,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從教學情境、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語文閱讀進行創新,同時教師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提高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從而更快、更好地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 分角色朗讀文章,將讀與演相結合
低年級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需要僅僅抓住學生的特點,時常變換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角色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閱讀方法,然而在讀的過程中,創建一個表演情境,讓學生們邊讀邊演,則是不多見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習方法,也必然會覺得新鮮,進而產生想要試一試的想法,同時這樣的閱讀方法,使原本就抽象的知識具體起來,能將學生引入到課本的情境中去,從而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很多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學生們能很快消化吸收。
二 學生體驗教學,將讀與講相結合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語文閱讀水平,低年級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上適當引導,積極組織相關訓練,從而實現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這是一個比較系統的過程,教師要立足學生心理特點,捕捉到學生想要當小老師的心理,并給予他們站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心情必定非常自豪和激動,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以《胖乎乎的小手》教學為例,學生在預習了文章之后,必然會具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在授課時,讓學生們當一回小老師,讓他們講一講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而教師這個時候,可以學生的身份,來聽他們講課。這樣一來,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實現了互換,兩者的思維在同一個水平,從而溝通起來更加容易,學生也會覺得這樣的講課方式很有新意,更加樂于學習。
三 充分發揮寫作優勢,將讀與寫相結合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兩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低年級小學語文也是如此,只有將讀與寫充分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實現學生語文水平和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閱讀是為寫作打基礎,而寫作又能有效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低年級語文寫作主要是仿寫,在閱讀中,學生只要掌握了幾個或者多個精彩的句子,就有可能會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因此,教師需要正確地引導和講解。如在教《雷雨》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中美麗景象,通過閱讀達到啟發學生內心要求去表現美的欲望。當學生們學完課文,教師用激動的言語,啟發和鼓勵學生:“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怎么能讓它保存住哪!那就讓同學們動動小手一起把這美景轉化為美麗的文字,把它寫出來!”通過學習有學生會這樣描述:“在夏天的午后,天空中雷雨越下越大,遠方的樹和房子都在大雨中看不清了。在下雨過程中,遠方的柳樹在風中搖擺。在池塘里,青蛙也在愉快地唱著歌。”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得小學生能馬上把課文中的句子轉變成自己的語言,有些同學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現實中的場景描繪得更加形象而生動。
四 讓學生拿起畫筆,將讀與畫相結合
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小學生的重要思維,小學生從小就具有繪畫的才能,他們喜歡通過繪畫表現思想情感,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如在學習《春天來了》這課的時候,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了春天的美麗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畫出自己喜歡的景色,學生通過畫畫,相互討論交流,加深了對春天的了解,也使他們在感悟特殊環境中語言運用的同時獲得了新的創造能力,使自己的個性在繪畫中得到張揚。
五 結束語
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創造力與想象力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尤其是在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揮其創新精神,將閱讀教學變成學生們的樂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予他們展現自我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愈加濃厚,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曉英.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性思維訓練[J].小學教學參考,2011(16)
[2]王香榮.淺談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