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最基本的途徑,當前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深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初中生物的開設是為了培養中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以后的事業做好基礎的鋪墊。如何創新生物教學思路,關鍵在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創新與豐富教學實踐。
【關鍵詞】初中 生物 教學思路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146-01
一 開放教學,讓課堂活起來
開放式的教學,就是要摒棄傳統的封閉式教育,不是單純的你教我學、你說我聽,而是動態地、開放地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生物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更新比較快、在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這就更需要用開放的理念來對待生物課的教育。在教師的教學語言上,應把以往灌輸式的語言向引導式的語言轉變。以往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生硬地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學生不僅上課積極性不高,而且也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多用一些引導式的語言,如“同學們發現了什么?”“這么做會怎么樣呢?”等,學生的思維便會更加開闊。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減少使用標準答案,以往教學一直用標準答案和標準模式來要求學生,學生沒有創新的余地。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和語言,給學生留出學習和想象的空間。
教學過程是讓學生探索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活躍的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對傳染源和病原體概念的教學,請一個學生到講臺來,手掌上涂上很多粉筆灰,然后讓他與其他的學生握手,有的學生主動地跟他握了一下手,有的則不肯與他握手。從而引出這兩個概念,粉筆灰代表病原體,手上有粉筆灰的同學代表傳染源,與他握手的同學稱為易感人群,而不愿與他握手的同學則表示他們遠離傳染源。這樣一個小小的游戲,輕松愉快,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 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由于生物學科的特殊性,教師需要更多地去引導學生觀察,但是由于初中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對新鮮的事物比較好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輔助教學,可以形象生動地將那些現實無法完成的實驗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學習開花和結果時,對于初中生來講,傳粉和受精這些概念可能比較抽象。如果先讓學生觀察一些相關的視頻如《被子植物的繁殖》,使學生對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然后借助flash動畫演示受精過程,簡要地給學生講解一些植物受精過程的知識,學生能更好地對學習內容有全面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具有其鮮明的特點,能豐富教學情境,在抓住課程內容重點的前提下,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三 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學習的過程是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進行獨立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身特點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因此,生物課堂教學的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心中有人”。中學生在中學階段思維能力漸漸偏向于邏輯思維,他們富有激情、喜歡幻想,但在認識事情上有些簡單化。每一個中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個人特點都是不同的,他們的知識儲備也是不盡相同的,在對他們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要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
記得曾經有位教授講過,學生有著很強的自學能力,一般來說,小學的時候,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所有知識的30%,進了初中,自學能力應該達到50%,高中達到70%。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發揮他們的自學能力。可以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多讀書,養成查資料的好習慣,通過自學多涉獵一些生物知識。“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啟發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疑點,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最后,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增強認識和感知。
四 結束語
總之,初中生物課堂是一個大容器,我們需要有足夠多的內容,才能將其裝扮得更加豐富多彩。根據教學目標,不斷地優化課程教學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學中,才能提高生物課程教學質量。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思路的創新,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能提高教學質量,能更大程度地讓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都是成功有效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顏明.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J].科學教育,2011(2):12~13
[2]谷振華.對初中生物科學素質教育的探索[J].才智,2011(33):1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