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新的課程標準應運而生,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中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個性釋放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在深刻體驗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 個性化建構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154-01
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中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個性釋放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在深刻體驗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個性化建構,是指教師依據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個體學情,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依據學習方案自主選擇開展學習活動,以使學生順利地掌握教材知識結構,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個性化建構包括兩方面:(1)自主建構數學知識;(2)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它具有獨特性、內隱性、復雜性、結構性等特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建構是多元化的,由于每個人具有其本身的獨特性,再加上學習情感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肯定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筆者就此對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方式的建構進行了淺談。
一 引導學生在個性釋放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如何引導學生在個性釋放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呢?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可以自由選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多角度感悟、多層次體驗進而產生多元化思維。重點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及個性化理解。教學中可設計富有情趣性、思考性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實踐、交流建構知識。
如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時,教師結合例題把重要的理論知識講解完后,設計了一個探究環節,讓學生應用已學過的知識解答如下題目:把2/9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先自己找出答題方法后再交流,有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得出2/9÷2=1/9(米);有學生根據分數值的變化規律,用分子除以2,得到答案;有學生把分母擴大2倍;有學生根據一般的除法運算公式直接得出答案。綜合比較幾位學生的答題過程,學生普遍發現最后一位同學的運算方式相對來說要簡便好用得多,而且容易學會。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先自己親身實踐再合作探究然后比較優劣,最后把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是典型的學生個性化建構過程。
二 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深刻體驗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新課改也重點強調學生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使數學成為一門活的學科,否則只會理論不會實踐就失去了學習數學的本來意義。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創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在生活中進一步升華數學知識。現在大多數小學都會給學生提供午餐,這是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場景,教學中教師可拿來一用。
如學習了平均數的知識后,教師即可提問學生:學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飯才能讓大家既吃得飽又不浪費?因為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的興趣立馬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一問題的答案。根據平均數的知識點,首先,指導學生調查在校吃飯的人數和每個人的飯量。這又涉及調查范圍問題,是調查全部人數呢還是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群體?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就會發現調查全部人員太麻煩也不現實,于是選擇在每個年級段隨機選擇10個人調查,然后再運用平均數的知識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飯量。
三 幫助學生在提問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在實踐個性化建構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敢問、愿問,隨著問題意識的增強,學生會逐步達到會問和善問的層次。
如近年來,霧霾現象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霧霾中的數學問題:霧霾分級的數學標準是什么?霧霾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如何對霧霾的成因進行量化分析?怎樣進行調查研究?……這些真實有效的問題激發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他們自發成立了研究小組,分工明確,有人負責調查訪問,有人負責拍照取樣,有人負責整理數據。研究小組連續12天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對著學校大門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樣,完成實驗報告。他們將研究成果對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展出,并且聯名給市長寫了一封環保建議書。正是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研究中來,他們主動獲取知識,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提升數學思考,發展思維能力,自覺完成了個性化建構過程。
總之,小學數學的個性化建構仍在實踐探索中,方法很多,教師需根據現實條件的滿足及學情需要主動地朝著這一方向前進,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個性化建構過程,以讓他們把所學數學知識均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