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校體育教學存在場地不足和體育器材缺乏等不利因素,影響了體育教學的開展。為了提高農村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應結合農村地方特色資源,充分的挖掘當地體育資源的潛力,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等。在體育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課程資源開發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促進農村體育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體育教學 課程資源開發 途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1-0157-01
近年來我國的農村體育教學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經濟、文化以及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農村體育教學仍然落后于城鎮地區。例如農村體育教學資源匱乏的局面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不能夠滿足學校正常的體育教學的開展,再加上重文偏體的教學理念影響,我國的農村體育教學存在一系列的難題。通過加強對農村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教學資源,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對于改善農村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關鍵的意義。
一 農村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
1.自然性課程資源開發不足
雖然國家已經逐步加大了對農村體育教學的投入,但是由于農村學校對于整體課程資源的配置不同,導致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配置存在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不少教師對于體育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比較薄弱,仍然習慣于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體育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這種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熱情,被動式的教學方式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滿足終身體育教學理念的要求。如果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中不能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立足社會現實,更新體育教學方式和方法,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2.對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不足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教學中,才能真正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和教師的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成了其中的關鍵,但是目前部分體育教師缺乏科學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能力,對于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熱情不高,影響了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二 農村學校體育課堂的資源開發途徑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不僅具有體育課程資源的選擇開發權,同時也是課程資源實施的重要載體,應當充分發揮教師在體育課程開發中的作用。教師本身的體育素養決定了課程資源的內涵、開發以及利用的程度,甚至課程資源的發揮。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應當重視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對教師資源的開發起到調動整體教學資源的作用。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優秀的專業教師,教師應當在人格、知識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使體育課程資源開發有序進行。
2.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課程開發中的關鍵作用
學生處于體育課堂中的關鍵位置,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農村體育教學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且將學生的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也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應當改變過去注重教科書、注重學科而忽視經驗的傾向,使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能夠和現代社會以及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體育課程的開發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因此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合作,不斷豐富學生的經驗。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要想使體育教學能獲得成功,就應將學生的興趣和教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使學生從體育教學中獲得快樂。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教師要寓教于樂,通過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快樂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要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按照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模式,挖掘學生在課程開發中的關鍵作用。
3.充分的利用農村體育資源
農村具有豐富的鄉土體育資源,和大自然的聯系緊密,具有豐富的民間民族體育活動傳統,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借助當地的體育資源來開展體育教學,在開發的過程中應當立足校內,兼顧校外,充分挖掘校內的課程資源。教師在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扮演好指導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使農村體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能順利進行。
三 結束語
我國農村體育教學資源豐富,能夠開發和利用的體育課程資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特別是農村地區和大自然的關系密切,自然性體育課程資源比較突出,廣大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然性資源的優勢,結合當地的實際,加強對自然性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將民間體育活動融入課程資源開發中,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廣大教師要提高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和能力,按照課程改革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主動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嚴格地按照體育運動的規律,按照科學化、多樣化的體育教學要求,充分借助當地的優勢條件,進行有效的體育教學,積極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懷波.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學與管理,2010(6):67~6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