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群 編輯/丁小珊
Research 調研
提升資本項目監管效能
文/張群 編輯/丁小珊
近年來,在“五個轉變”的指導下,資本項下的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的新形勢對外匯管理方法和管理框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事后監管目標不清晰。目前,工作人員對事后監管的重要性已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但對工作的具體方式、監測重點和目標等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仍不夠清晰。事后監管如果偏重宏觀形勢分析,會與國際收支的職責發生重疊;而如果偏重合規性監管,又會和檢查處的職能重合。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地區的事后監管工作還是以合規性審查為主。
第二,監管人員綜合素質有待加強。事后監管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作,監管人員既需要熟知政策法規,又需要熟悉業務系統,還需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目前,監管人員存在對新措施、新政策、新法規的理解不透徹,對新系統的功能了解不全面等問題,難以完全勝任對外匯指定銀行依規合法經營外匯業務的指導和監管工作,工作的質、效均有待提高。
第三,數據來源質量問題仍為工作瓶頸。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是外匯局實施企業主體監測核查的基礎,因此法規對基礎數據的準確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銀行是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部門,因此外匯局相關監測系統極大地依賴銀行所報送的基礎數據的質量。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外匯指定銀行都實行“柜員制”,由于銀行柜面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崗位流動頻繁,加之銀行自身從上到下培訓力度不足,銀行工作人員并未能做到嚴格按照“展業三原則”要求履行盡職審查義務,對交易業務的真實性審查不到位。這些都會導致銀行報送的外匯業務數據存在質量問題。
第四,信息系統有效支撐不足。準確的數據是精準地開展事后監測分析的基礎,而準確的數據有賴于信息系統的有效支撐。目前,資本項目信息系統數據的口徑、來源有待進一步規范;跨境資金監測系統采集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和穩定性也有待提升;監管信息系統的監測指標和功能還不夠完善,風險數據的全面自動抓取、自動預警模式仍有欠缺。信息系統的有效支撐不足,導致相關工作不得不依賴監管者的能力與經驗,因而易導致風險監管不到位和有遺漏。
第五,開展主體監管存在局限性。現行外匯管理制度和外匯管理組織架構仍然是基于按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外匯檢查等業務條線劃分的行為監管,這構成了實現以整體思維開展主體監管的障礙;同時,監測分析指標體系還未完全建立,主體監管手段不完備。尤其是簡政放權后,市場主體的業務主動性進一步加強,而執行外匯管理規定的自覺性卻不足。在目前主體監管工作依然存在較大局限性而跨境資金辦理手續日趨便利化的情況下,外匯局要做到打擊精準、有力,有效遏制惡意違規主體的不法行為,并維護跨境資金匯兌的正常秩序,存在較大難度。
第一,從抓住柜面業務的新特點入手。外匯局分/支局工作人員應認真總結柜面業務特點,梳理業務存在的新情況,分析新業務可能出現的風險環節,以提升監管的針對性。近年來,隨著改革新政策的陸續推出,需要工作人員柜面審核辦理的傳統業務種類越來越少,除一些外債和資本市場業務外,其他保留的直接投資外匯業務也只是偶有發生。這就要求分/支局前臺工作人員在審核辦理業務時,對業務呈現的新變化和新特點要捕捉精準,對表面真實合規的業務情況能從監管層面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第二,從發現市場主體的新問題入手。對市場主體反映的疑難問題,分/支局應多加分析與指導,加強對企業和銀行的走訪與調研。建議通過走訪省內重點聯系企業,了解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融資情況,收集企業對當前外匯管理改革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召開外匯指定銀行座談會,聽取銀行對外匯管理改革的意見,了解銀行外匯業務發展情況、直投改革新政落實情況、人民幣外債、跨境擔保外匯管理和“展業三原則”的貫徹情況等。在掌握政策執行情況與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監管思路,有效提高監管效能,為制定操作性更強、更加人性化的政策奠定基礎。
第三,從監管經驗共享的新機制入手。建議對監管工作中有特點的案例進行總結提煉,認真剖析業務呈現的新特點,并總結案件表現形式、核查方法及政策建議等,及時上掛相關信息交流平臺,以利于監管信息的全省共享,把行之有效的監管思想用于實踐,以有效指導全省監管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工作人員的再總結、再提高。這樣既避免了監管資源的浪費,又有利于全省整體監管效率的提高。
第四,從事中、事后監管的新定位入手。在資本項目逐漸將事前審批下放銀行辦理的改革路徑下,明確事后監管的目標和定位顯得尤為重要。就分/支局而言,其工作定位應該是充分利用區域數據、微觀數據的監測分析結果和總局對轄內異常數據信息的反饋,通過將非現場和現場核查工作緊密結合,對市場主體的異常行為進行徹底核查,并嚴懲違規行為。為此,分/支局應著重開展對轄內數據與全國整體數據的異同分析以及呈現趨勢性和苗頭性的非現場異常數據的分析,并對銀行業務數據的質量、執行外匯管理業務政策的合規性及內控風險制度的建設情況進行現場核查。除此之外,分/支局還應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監管,特別是對轄內重點企業開展主體監管,做到定期分析、定期總結、定期撰寫主體監管報告;對銀行要強化管理手段,可以采取約談高管或部門負責人、定期通報、考核評級、指標調整、限辦業務、移交檢查等方式,督促銀行認真履行“展業三原則”,通過以上措施,正確引導企業和銀行自覺遵守、執行外匯管理政策法規。同時,分/支局還應將銀行“展業三原則”執行情況納入銀行執行外匯管理規定的考核項目,并完善激勵機制,獎優罰劣,調動銀行執行“展業三原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有效維護轄內正常外匯市場秩序,保持轄內跨境資金正常流動,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第五,從監管人員素質的提高入手。目前,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主要工作已變成事中、事后監管,這就要求監管人員要熟悉資本項目業務、全面了解國際收支、掌握外匯政策、了解銀行業務和企業財務等相關知識,努力成為高標準的復合型監管人才。除此之外,監管人員還要有敢字當頭的敬業精神,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主動開展各項監管工作;要加強調研,探索大數據時代應有的分析思路及手段,積極開展創新性的工作;要明確重點,提高監管實效性,有針對性地開展事中、事后監管;要探尋多種學習途徑,盡快熟悉并掌握相關系統數據的來源和關聯關系,借鑒其他分局的監管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努力提高資本項目事后監管工作的效能。
外匯局江西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