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丹 徐陽 編輯/丁小珊
Research 調研
關注個人違規投資境外證券的問題
文/呂丹 徐陽 編輯/丁小珊
目前,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渠道尚未開通,但外匯局盤錦市中心支局在工作中發現,某些投資機構以承諾高額回報為誘餌,吸引境內投資者通過非正規渠道參與境外證券投資。
A女士為一境內個人,通過網絡認識了一位“老師”,對方自稱可以輔導其炒港股獲利。A女士禁不住對方承諾的高額利潤的誘惑,由該“老師”通過計算機遠程協助,開通了香港資金賬戶和股票賬戶。A女士先后兩次通過在C銀行開立的個人網銀,向其自身香港資金賬戶轉入資金合計22.43萬港元,再將上述資金轉入一家名為“萬銀證券”的香港證券公司的賬戶。通過“老師”兩天的帶領實際操作,A女士反而虧損了3.7萬港元,且在自主操作交易時總受到系統限制。A女士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受騙,便從證券公司贖回10.18萬港元,并匯回C銀行。C銀行認為,A女士的收匯資金是由境外投資機構匯入的,因其無法提供合規收匯證明材料,銀行暫時將該筆資金做掛賬處理。
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目前網絡及社會上存在許多不合法的境外證券交易平臺和外匯交易平臺在開展類似的違規業務,且其中大多許以高額回報,以吸引投資者參與境外證券投資。
第一,境內個人資金通過非正規渠道異常流動,增加了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目前,個別境內投資者以留學、旅游等名義進行購/付匯,并將資金轉移至境外從事證券投資。這會擾亂正常的國際收支統計秩序,使相關交易金額的統計數據失真;同時,資金通過非正規渠道參與境外直接投資,增加了跨境資金流動的不確定性,不利于維護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個人年度購匯5萬美元以下的業務真實性審核存在漏洞。按照現行的管理規定,個人年度購匯5萬美元以下的業務,無需提交交易背景真實性材料即可在銀行辦理。限額以下資金購匯的管理漏洞,為外匯資金假借合法渠道流至境外提供了可能。如上述案例中,A女士以境外旅游的名義,分兩次從柜面和網銀渠道購匯9.98萬港元和12.45萬港元,而這兩筆購匯均因未超過個人購匯額度而沒有受到銀行柜面和網銀端的任何限制,包括要求A女士提供證明旅游真實性的材料。
第三,針對個人境外賬戶開立和同名賬戶資金劃轉的管理有待進一步明確。目前,個人境外旅游、消費均可以通過在境內辦理的國際卡實現,部分小額支出也可以通過出境前提鈔來滿足需要。在刷卡消費能夠滿足大部分支出需求的背景下,境外開立境內個人同名外匯賬戶的行為和通過境內、外個人同名賬戶進行跨境資金劃轉的行為,成為了以分拆方式逃避限額監管、規避真實性管理的手段。
第四,個人網銀國際收支申報管理亟待完善。目前,銀行對于個人網銀購付匯涉及的國際收支申報,基本上以省一級為單位,并由后臺集中處理。生成國際收支申報信息的主要依據為個人網銀的資金用途填報信息,由于部分銀行直接將上述數據報送至省級外匯部門,地市級外匯部門無法查詢。這會造成屬地國際收支數據統計的缺失,不利于日常的事后監測工作,且會影響轄區國際收支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第一,加強個人跨境資金劃轉管理。一是嚴格控制網銀跨境劃款行為,實施首筆辦理銀行柜臺申請制度,僅為具有實際需要的客戶開通網銀個人跨境劃款權限;同時,對于境內個人通過網銀向境外劃款的行為,建議要求個人填寫劃款用途詳細信息,如劃款用途為境外旅游消費時,監管部門可要求個人提供護照號碼、出境和入境時間、出境國別等信息。這有助于控制無真實背景劃款行為的發生。二是對境內個人向境外同名賬戶劃轉行為采取限制措施,避免資金劃出后改變用途。如可要求境內向境外同名賬戶的劃轉業務,需在銀行柜臺憑真實性證明材料辦理。
第二,完善個人網銀國際收支申報。建議要求銀行機構完善針對個人的網銀跨境劃款信息審核,在程序設計層面上增加資金真實用途內容的填寫要求,為國際收支申報提供支撐;同時,建議銀行按照個人戶籍所在地反饋個人網銀申報信息,以便于當地外匯局對個人跨境資金劃轉行為的監測和管理。
外匯局盤錦市中心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