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鶴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37)
據《華爾街日報》和英國路透社網絡版報道,美國東部時間26日晚,美國海軍一艘宙斯盾艦進入南海中國人工島周邊12海里內,并在美濟礁附近水域展開巡邏。在習近平總書記掀起訪英旋風、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備受關注之際,美國早在幾個月前就高調宣布要將巡航南海的計劃付諸實施。關于此事件時間點的選擇正值中國政府進行十八屆五中全會之際,美國時刻不忘擾亂中國政治的不良意圖可見一斑。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于2009年6月3日在訪問馬尼拉期間召開的記者會上表態不介入南海爭端,而此次美國軍艦在奧巴馬政府授權下高調進入南海,直接參與到南海爭端,美國官方對外宣稱將實行南海巡航的常態化。從中立到高調介入美國政府的南海政策為什么會有這種轉變?其背后的戰略意圖是什么?
筆者認為美國的“后南海政策”與全力推動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即TPP)一樣都充當著“重返亞太戰略”的抓手和著力點的作用,但與TPP不同的是,“后”南海政策是美國為維護其全球戰略在亞太地區實行的一種霸權行為的表現。
南海是通向印度洋和中東、歐洲的海上交通必經之路,對于海上強國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南海承擔了世界海洋運輸的三分之一的運輸量,與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馬六甲海峽相連,馬六甲海峽是美國海上運輸和進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中南海充當一個關節點的作用,其軍事調動和軍事物資的運輸必須以南海為支撐點和樞紐。美國必須維持南海問題的現狀,才能維護其海上運輸的自由航行(這種自由航行是美國自己定義的自由航行,事實上不論美國是否插手南海爭端,其海上運輸的自由航行均不會受到影響)。經濟利益上美國的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其他公司在參與南海的石油開采中有巨大的商業利益。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跨國石油公司便將目光聚焦在南海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與南海周邊各國合作進行油氣資源的開發。美國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以及雪佛龍石油公司等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先后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文萊等國通過“國際投標”等方式獲得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權,這些石油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往往能夠決定美國的外交政策,因此美國在南海爭端中由中立轉為參與其中來維護其本國的商業利益。不僅如此,南海周邊分布著東盟的主要成員國,近幾年來東盟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市場,吸引了包括美國、中國、歐盟和印度這樣的重量級經濟體加強與其經濟貿易并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東盟在2002年成為美國的第二大海外市場,美國也一直充當著東盟主要出口市場的角色。在美國全力推動的TPP戰略中有四個東盟的成員國,由此可見東盟對美國的巨大經濟利益。因此,南海對于美國不論在經濟利益還是戰略利益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海洋的戰略意義愈顯重要,中國的海洋戰略也逐漸由淺藍走向深藍,美國認為其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受到來自中國的嚴重威脅,因此,必須調整南海策略以維護自身的利益訴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在南海一系列的動作包括巡航南海、軍演、參與南海石油開發等都是逐步推進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由此可見美國涉足南海并不是毫無顧忌的,也擔心因過激行為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后”南海政策的逐步推進,使美國政府既可以達到“溫水煮青蛙”的效果,在一步一步的推進中實現其最終的戰略目的,也可以試探中國的底牌,根據中國的應對措施和實際行動探明中國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可容納空間,及時調整“重返亞太戰略”的步伐以實現其戰略利益最大化。
遏制中國是美國21世紀全球戰略的“主旋律”,通過南海爭端遏制中國的發展,無疑會起到立竿見影和一舉多得的效果。2012年10月14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辯題為“21世紀屬于中國嗎?”的芒克辯論會,基辛格博士認為中國在21世紀將會受制于國內叢生的經濟問題和復雜的周邊外交關系而無緣主導世界,顯然南海問題位列其中。筆者認為“后”南海政策可以從三個方面起到遏制中國的效果。第一,南海是中國海上貿易的門戶,是中國走向海洋大國的橋頭堡,南海問題的解決,直接決定了在21世紀的海洋時代中國能否取得足夠的話語權。美國通過實行巡航南海常態化和石油天然氣公司參與南海的石油開采等政策直接參與到南海爭端當中,將會造成中國政府在南海問題的解決上投鼠忌器,加大了解決南海問題的困難程度,南海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將很難走出內陸、走向海洋。第二,美國在南海不斷刺激中國,其自身利益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失,而中國的每一次應對措施都會牽動南海周邊各國敏感的神經,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聲音”受到南海周邊各國的高度關注,并且中國的應對之策將會對南海爭端產生“蝴蝶效應”,加重南海周邊各國的不安和恐懼,其結果將會是它們或團結起來聯合抗衡中國,或倒向美國以增加與中國抗衡的砝碼,使南海問題的解決更趨于復雜化。第三,美國在南海“小動作”也受到中國國內普通百姓的高度關注,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往往缺乏全面和理性,出于逞強好勝的心理,加上部分美國背后支持的反政府組織的輿論引導,很容易產生政府在該問題的處理上過于軟弱的觀點,在美國連續不斷的“小動作”下,國內將會很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加重國內問題的處理難度,更有甚者舉行游行示威以逼迫政府作出強硬姿態,中國政府在國內外輿論和復雜的周邊環境影響下采取的措施難免有失偏頗,加重周邊外交關系的處理難度。
近幾年來中國在南海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包括執行南海禁漁令、填海造島、向南海海底投放主權標志以及在南海舉行軍演等行動,加深了周邊鄰國的不安和恐懼,像菲律賓、越南等這些與中國在南海有主權爭端但自身實力無法與中國抗衡周邊鄰國,美國的撐腰無疑會獲得他們的好感,同時增加他們挑釁中國的底氣。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海軍侵入中國黃巖島海域,非法抓捕中國漁民和扣押中國漁船,中菲黃巖島之爭拉開帷幕,菲律賓在與中國的爭端中希望借助《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置身于美國的保護傘之下,不惜出讓主權換取美國的駐軍,因此美國的“后”南海政策完全符合菲律賓的訴求,據鳳凰衛視消息,針對美軍戰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范圍,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27日表示歡迎,并稱菲方將為美軍航行南海提供后勤支援。對于與中國無南海領土糾紛的東南亞國家比如新加坡、老撾等國,他們也擔心因中國的崛起打破東亞地區的區域平衡,需要美國通過南海問題涉足東亞以遏制中國的發展,維護地區平衡,實現其“大國平衡戰略”,正如2009年10月27日新加坡“國父”、內閣資政李光耀在華盛頓“美國—亞細安商業理事會”慶祝成立25周年晚宴演講中提到,中國的崛起將會使亞洲地區的秩序重新洗牌,新加坡的共識是需要確保美國在東亞不可替代的地位來使中日韓印等國在日益復雜的戰略關系中找到最具安全、穩定和影響力的位置,李光耀的申明無疑符合東南亞國家各國的戰略訴求這是其一;其二,在中國政府積極的周邊外交政策以及作為世界經濟的強大引擎的吸引力下東盟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又快又好發展,東盟“10+1”的順利開展,東盟“10+3”和東盟“10+6”談判的相繼進行,無疑會加速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這是美國所不希望的。美國必須通過南海爭端增進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分化瓦解中國與東盟的友好關系,實現其全球霸權主張。
一直以來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從未平息,近幾年來隨著安倍政府的上臺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第一,日本在釣魚島問題的爭斗中迫切希望美國的支持和參與以增加抗衡中國的砝碼,自2010年釣魚島事件以后,美國一改以往模糊的中立政策,高調介入釣魚島問題,并通過美日軍演加強與日本的軍事同盟關系,美國的“后”南海政策通過領土爭端也變相地支持了日本,分擔了中國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注意力。第二,南海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作為海上大國的日本,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不愿看到南海被劃入中國的版圖之中;從歷史角度和國際海洋法的角度來看,南海確實屬于中國的領土主權,在這一點上日本和美國有相同的利益訴求。綜合以上兩點,日本樂于見到美國參與南海爭端。
南海問題隨著美國的參與更趨于復雜化,本來就跌宕起伏、貌合神離的中美關系也因為美國的“后”南海政策受到嚴峻考驗。拉森號軍艦巡航南海受到中國有關部門的監視、跟蹤和警告,外交部長王毅更是在中日韓研討會期間奉勸美方三思而后行,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無事生非,中國政府的強勢回應出乎美國政府的預料,美國政府接下來會采取什么措施應對?中越南海沖突、中菲黃巖島之爭、中日釣魚島之爭等會不會因為美國的“后”南海政策再起波瀾?面對復雜多變的南海局勢,中國政府應如何長遠布局?這些問題將伴隨著中美的大國博弈將持續牽動南海甚至全球的秩序。
[1]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J].當代亞太,2010(1).
[2]吳莉莉:關于美國在南海問題新變化及中國對策的探討[J].南方論刊,2011(9).
[3]張學昆: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現狀、動因及趨勢[J].和平與發展,2013(6).
[4]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當代亞太,2011(3).
[5]亨利·基辛格:舌戰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曾勇: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J].現代國際關系,2012(8).
[7]王森、楊光海:東盟“大國平衡外交”在南海問題上的運用[J].當代亞太,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