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曉倩
(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20)
“大數據”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1980年發表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其在書中寫到: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社會,大數據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目前對“大數據”有兩種比較權威的定義:一是徐子沛在其著作《大數據》一書中對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是那些大小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尺度,一般的軟件工具難以捕捉、存儲、管理和分析的數據。”二是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數據時代》中對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認知、創造新價值的源泉,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方法。”《大數據時代》指出大數據時代到來帶來的最大轉變就是人們不再注重對因果關系的探求,而是注重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不再注重“為什么”,取而代之的是“是什么”,換而言之,就是在海量、無序的數據中總結規律,發現價值。
(1)數據容量大
數據的存儲單位依次是 B、KB、MB、GB、TB、PB、EB、ZB、YB、DB、NB,數據存儲TB級別是典型計算機硬盤的容量,有些大企業的數據存儲量已經達到了EB級。世界正在向ZB級別邁進,根據國際互聯網絡數據中心對此作數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以電子形式存儲的數據量將會達到35.2ZB,未來數據容量之大將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2)數據多樣性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能夠用數據或統一結構加以表示的結構化數據,如數字、網頁瀏覽所產生的數字化數據;另一類是無法用數字或統一結構表示的非結構化數據,如圖像、聲音。稅收征管系統中不僅應包括征納信息等結構化數據,還應包含網絡、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使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相融合,更好地為稅收征管服務。
(3)數據運行速度快
2014年11月11日(天貓“雙十一”)根據阿里巴巴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支付寶當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支付交易筆數達到1.97億筆,最高峰時每分鐘支付處理交易高達79萬筆。可見,大數據時代數據的處理速度極快,這有利于及時地發現并解決問題,防范稅收風險。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給我們的生活、工作、思維帶來了重大的轉變,同時也為我國稅收征管模式的轉型帶來了機遇。1990年我國廢除了稅收“管戶制”,在稅源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全面推行“管事制”的征、管、查分離模式,由“分戶到人”到“分事到人”,扭轉了稅務人員“一員多責”、“一員多權”式的局面,逐步建立了基于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等稅收業務流程,強化了稅收征管上的專業分化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征管質效,降低了稅務執法風險,成功實現了稅收征管模式的第一次轉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管事制”的稅收征管模式逐漸與現行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這就推進了稅收征管模式的第二次轉型——由“管事制”向“管數制”轉變。新稅收征管模式應表述為:以稅收信息化為依托、以稅源監控為核心、服務與管理并重,提高納稅人申報的真實性。大數據為稅收征管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技術推動力,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技術的不斷升級,必將推動稅收征管模式的升級,大數據指明了稅收征管模式轉型的方向與道路。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構建信息化管理體系,投入超過2億美元資金進行研發,并多次更新和改進,目前已建立了負責納稅人主文件、數據處理與災難備份、納稅人非文件的國家級數據處理中心。英國皇家稅務與海關總署的分析師使用高級軟件程序connect來識別風險,存儲著8億多個記錄。美國聯邦政府公布了一個新數據門戶網站Date.Gov,可以獲取各部門的原始資料。
目前我國已初步將大數據應用于稅收征管與稅收政策,1994年3月底,金稅工程辦公室組織實施了以建設50個城市為試點的增值稅計算機交叉稽核系統,即金稅一期。2001年7月1日,金稅二期四個子系統在全國全面開通,在北京等9省市已投入運行,數據采集率已達到了99.6%,建成了全國增值稅發票監控網,通過計算機管理的納稅戶超過1000萬,80%以上的稅款通過計算機征收,擁有3萬人左右的信息技術隊伍。以“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類系統”為工作總目標的金稅三期系統于2015年1月8日正式啟用。這些已有的實踐經驗反映了大數據時代對納稅征管和稅收政策制定了潛在機遇,并為稅收征管向“管數制”模式的轉變帶了機遇。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促進了稅收征管向“信息管稅”邁進,明確了稅收征管模式第二次轉型的革命方向,但現實中在思想觀念上卻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是稅務人員整體上思想落后,對大數據的理念、技術以及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認知有限,不清楚大數據對稅收征管及稅收政策帶來哪些重大的影響和轉變,也就無法準確地把握稅收征管模式變革的方向和未來。二是稅務部門人員對稅收征管的地位存在錯誤認知,經濟決定稅源,稅源決定稅收,在一定的經濟規模下,稅收政策制度的設定決定了能形成多大稅源;在稅源一定的情況下,稅收多少又取決于稅收征管能力、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社會的協助,稅務部門人員通常認為稅收收入僅取決于納稅征管能力,而忽視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社會協助兩個重要的因素,這與大數據開放的觀念是相駁的。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納稅人的經營越來越多元化和復雜化,跨區域經營越來越多,使得稅源越來越隱蔽,加大了涉稅信息獲取的難度,導致稅務部門與納稅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導致稅收流失的根本問題。這種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稅務部門獲取納稅人信息的渠道單一,主要通過納稅人自行申報以及稅務部門根據工作需要所采集到的信息,無法有效地利用來自金融、工商等第三方部門的涉稅信息,導致納稅人故意隱匿銷售收入、資產等,出現避稅、逃稅的問題,因此帶來了稅收流失的風險。
金稅工程積累的數據較多,但數據質量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信息采集要求不高、渠道單一,主要通過納稅人填寫稅務登記表自行申報,而納稅人通常只填寫表格的必填部分,其他大部門多是以空白形式存檔,不能獲取更多的涉稅信息。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涉稅信息,從事稅收調查相關工作的系統部門眾多,被調查企業需要填寫來自不同系統部門的多張表格,這些表格中必然存在內容相同但填寫要求、格式不同的情況,缺少統一部門對數據指標設置原則、標準、格式進行統籌管理。三是納稅人申報的資料不全,漏填、故意隱瞞涉稅信息,稅務操作員的操作不當、錄入錯誤、審核不嚴,導致所獲取的數據差錯率高、數據不真實,大大降低了數據的應用價值。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3萬人左右的人才信息技術隊伍,但這遠遠達不到大數據時代的需求。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大數據思維、計算機技術、稅務業務的稅務人員并不多,再加上稅務干部年齡結構老齡化,導致稅收創新點少。因此,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問題尤為突出,進而導致稅務機關面臨海量的涉稅信息卻無從下手,難以有效地整合分析利用現有的信息,對已獲取的數據分析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只停留在對某些數據的縱向對比分析,缺乏對稅收數據的多角度、多緯度的深層次挖掘以及與宏觀經濟、市場、社會、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的聯動分析。
“大數據”是數據、思維和技術的高度融合,將大數據思維融入稅收征管體系,是實現“信息管稅”的必然選擇。目前,各級稅務機關和干部對大數據思維運用到稅收征管中的意義認知有限,這就需在稅務系統內深入開展并普及“大數據”的知識,提升稅務系統內部各層級人員對大數據思維、戰略、技術與稅收征管關系的重視程度,培養大數據思維方式,將稅收征管模式與大數據先進的管理理念相結合,為實現稅收大數據時代奠定堅定的思想基礎。
信息不對稱是稅收征管面對的最大難題,如果稅務機關能夠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等所有的涉稅信息,就能有效地減少稅收流失的風險。這就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搭建和完善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將金融、工商等所有第三方部門納入數據平臺管理,各部門之間實現高效的數據信息共享。這樣納稅人申報納稅,稅務機關對數據共享系統中與納稅人有關的所有涉稅信息進行分析對比后核定應納稅額,并反饋給納稅人,防止漏稅、避稅,提高納稅人的稅收自覺遵從度。完善相關涉稅信息的法律,明確第三方向稅務機關提供準確涉稅信息的義務和責任,強化涉稅信息的安全性,保護納稅人的涉稅信息。
數據是實現“信息管稅”的基礎,是稅收征管模式變革的先行官,因此提高數據質量是任務之首。首先,要進行數據采集操作的規范設定,按照統一的標準錄入數據,規范原始數據,設置涉稅信息采集專業崗位,專門從事納稅人生產、經營等信息的采集,嚴把數據錄入關。其次,制定數據審核標準,設置數據審計子系統,對已進入稅收征管系統的數據以及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審核,出現有疑點的數據及時進行糾正、剔除等處理,提高進入系統數據的準確性。最后,將數據質量納入績效考核,實行銀行的“零容忍度”管理,對錄入等錯誤從嚴處理。對納稅人報送的稅務數據出現申報資料不全、有意隱瞞涉稅信息的情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
稅務機關應充分運用大數據思維,建立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既精通稅收業務又掌握法律、統計、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將雜亂無章的涉稅數據變成有序、可分析的數據,探尋蘊含在數據中的稅收征管規律,及時發現涉稅疑點,實施稅收風險監控。另外,創新納稅服務,盡可能縮短辦稅流程。積極推廣手機服務,開發稅收征管手機APP,擴展24小時網上納稅,納稅人可以隨時辦理涉稅業務。同時,利用APP和稅務網為納稅人提供更多的“私人定制”服務,不斷滿足稅收征管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稅收征管水平。
[1]徐子沛:大數據(第2版)[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