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梅
(丹東銀行計劃財務部 遼寧 丹東 118000)
我國目前直接融資市場還遠遠不夠發達,商業銀行這一間接融資市場的主角有著十分重要的市場地位。商業銀行作為實體經濟資金的源頭,其在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用不言而喻。目前我國對商業銀行實行征收營業稅,然而營業稅的種種弊端必然會傷及商業銀行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損失。
營業稅是一種對聯合利用資金和勞力進行盈利的企業征收的一種稅。這種稅收以企業的總營業額為應稅基礎,不對營業成本進行扣減,所以對商業銀行征收營業稅必然會導致眾多問題。
第一,商業銀行稅負較重。商業銀行以5%對營業額全額進行征收營業稅,這遠遠高出其他絕大多數行業所應繳的3%。以江蘇省為例,2013年江蘇省全部法人銀行金融機構各項納稅總額為147.4億元,占總利潤的35.9%。其中營業稅稅金為48.32億元,占總利潤的11.77%。如此高額的營業稅無疑會增加商業銀行的營業壓力。除此之外,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內資銀行的絕大部分收入來源都是人民幣貸款利息所得,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絕大部分營業收入為外匯轉貸業務。然而,稅法規定對內資銀行的貸款利息全額征收營業稅,但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轉貸業務只對利息差征收稅負,這無形中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商業銀行間稅負的差距。
第二,對商業銀行征收營業稅的應稅范圍不合理。我國規定征收營業稅時只考慮銀行整體的營業收入,對吸收存款所耗費的成本全然不顧,如貸款利息以及手續費等,這一不合理的應稅范圍將進一步加重商業銀行的稅收壓力,造成貸款積極性不強。除此之外,商業銀行辦公物資、IT運營等成本也不能進行增值稅進項稅的抵扣,商業銀行為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而進行的部門外包業務也將在每次業務往來時全額征稅,這造成了十分嚴重的重復賦稅問題。
第三,商業銀行營業稅的征收是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的,也就是說即使此項貸款的利息或是本金并沒有及時收回,但仍要按時繳納其所負擔的那部分營業稅,變相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與風險。
面臨著如此多的弊端,對商業銀行征收營業稅的做法岌岌可危,營改增的步伐更應該穩健地向金融領域進發。國外事實證明,對商業銀行征收增值稅的利遠遠大于弊,是代替營業稅的絕佳選擇。
商業銀行目前征收的營業稅是價內稅,在計算利潤之前就應予以扣減掉,減少了企業所得稅應稅額。然而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最終通過轉移稅負將稅負由消費者承擔,其金額不在所得稅征收前扣除。也就是說改征增值稅后,企業應付所得稅稅基將增大,這將在一定時期內增加銀行的整體賦稅。除此之外,由于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為資金性業務,固定資產等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的項目較其他行業要少很多,因此不能很好地發揮增值稅的作用。
商業銀行實施營改增后,稅收憑證、財務稅務流程等需要進行重新安排。銀行的這些必要措施,如管理增值稅發票、改變業務流程、改造升級業務系統、完善企業內控機制等必將增加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除此之外,企業要從會計核算方式上做到與現行的增值稅制度相銜接,使得核算管理系統與稅務系統得以充分銜接,這才能使得商業銀行完全獲得營改增的紅利。然而這個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是不容小覷的。
稅率水平的確定需要考慮眾多因素,要結合行業特點對大量數據進行測算。稅率定得過高,則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效益,進而降低我國資本市場的效率;稅率定得過低,不僅會引起其他行業的不滿,還會造成商業銀行過度激進的貸款行為,這也給經濟的發展埋伏下一定的危機。目前我國營改增試點已經設立了幾檔的增值稅稅率,但究竟哪種適合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否需要重新單獨定檔等問題仍然較難解決。
目前基于國外的實踐經驗,增值稅的征收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免稅法,主要實施國家代表為歐盟;二是零稅率法,即為加拿大等國實施的以代替免稅法的模式;三是進項稅額部分抵扣法,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國所采用的模式。但由于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上述這些方法是否適用于我國,是否適用于我國商業銀行業還有待考究。因此,結合我國國情,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與業務,制定一個合理有效的增值稅征稅模式仍然困難重重。
(1)強化銀行業務的分類與定義,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稅務知識的培訓。營改增后由于納稅方式的改變,相應的應稅業務范圍也將有著較大變化,需要針對應稅的適合范圍和計稅的具體依據,對商業銀行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的定義和分類,不同的業務類型區別對待。除此之外,商業銀行也應加強員工對稅務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并對上述的業務定義與分類熟記于心,對于不同業務采取不同的財務和賬務處理,以進一步減小后期稅務工作的勞動量,使整個商業銀行從業務到人員都全面貫穿營改增的思想,加強協同效應,進一步減小營改增的運營成本。
(2)建立獨立的增值稅管理系統,降低系統風險,減小運營成本。為保障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穩定運行,降低系統改造風險,減少綜合成本,商業銀行更適合建立獨立的增值稅管理系統,有效銜接稅控系統與各項業務系統,實現價稅分離的會計核算,增值稅發票管理和納稅申報。只有抓緊建立增值稅管理系統,才能加快商業銀行實施營改增的步伐。營改增后商業銀行要對相應的應稅業務的購買者提供增值稅發票,這就要求銀行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管理系統,除按照標準的業務分類與納稅規則合理開具增值稅發票外,還可研發附帶稅務部門許可的合規防偽標識的電子發票,電子發票不但在業務操作時方便快捷,減少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本,同時還有著易于保存、不易損毀、難以偽造等優勢,可以有效減小營業成本。
(3)梳理業務流程以確保風險可控,優化管理模式,力爭減輕稅負。商業銀行應該在營改增實施前夕就著手梳理業務流程,如新增增值稅相關科目、修改或增加有關的會計核算原則、分析增值稅稅務政策、梳理營改增對業務產品的影響、完善客戶信息等等,確保風險可控。同時分析進項來源,在供應商、采購、合同條款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力爭降低支出和稅負水平。除此之外,針對增值稅的征收模式,商業銀行可對其客戶類型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化認識,對于不可以開具增值稅的個人客戶和小規模納稅人客戶,商業銀行應該重點關注,予以區分,并采取不同的會計應對措施。
(1)合理制定稅率稅基,采取稅企雙贏的征收模式
稅率稅基是一項稅目產生時必備的基本要素,對商業銀行征收增值稅,則應按照其特定的業務內容并兼顧其給社會帶來的正外部性進行綜合考量。對于增值稅稅率,目前我國有17%、13%、11%、6%、3%和0%這六檔,在這六檔中,6%的檔次與目前所征收的5%的營業稅最為接近。雖然增值稅進項稅可以進行抵扣,但從目前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業務內容看來,可用于抵扣的進項稅的項目非常少。因此,為了降低商業銀行總體的稅負壓力,稅務機關還應開放稅收優惠政策,對一些核心性的金融業務予以減稅或實施免稅,具體可包括存款貸款業務、外匯及外匯轉貸業務、現金業務以及有價證券等金融產品及衍生品的買賣等。與此同時,在征稅模式上,國際上現行的三種稅收模式對于金融行業都是核心業務零納稅,這在我國不僅會嚴重縮小財政收入,還會引起社會其他行業的不滿,甚至會帶來稅收不公平的社會輿論。因此,我國應結合國情,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實施階段性的稅收模式,從6%的征稅檔次開始,根據整體效益與作用,階段性調整稅率和優惠內容,最終達到一個稅企雙贏的征收模式。
(2)相關稅收法律制度的完善
由于商業銀行業的特殊性,簡易計稅法并不適合其長久發展。營改增一旦全面實施,則必然需要一套與其相應的稅法制度,用于指導稅務機關、商業銀行以及其他上下游相關企業的納稅行為。因此,完善金融業的稅收法律法規,制定符合商業銀行特點的稅收規定,更有利于營轉增的貫徹實施。法律基礎是整個營改增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法律基礎也是商業銀行改變現行會計核算、轉變稅收系統的法律依據。只有稅法確定后,商業銀行的營改增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整個稅務工作線的變更。
商業銀行營改增已是我國目前稅收改革推進的必然趨勢,也是整個稅改中的重要一環。商業銀行作為我國經濟金融市場上最為重要的主體,其發展的好壞將直接決定其他產業的發展進程。商業銀行營改增無疑會改善營業稅現存的眾多問題,為商業銀行的經營減輕稅負壓力,從而促進其經營發展的積極性,最終增加整個經濟的正外部性。但由于缺少合適的經驗來借鑒,此項改革仍需在探索中慢慢地實施和發展。此項改革不僅存在很大的改革紅利,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商業銀行來說,其需要改變相關的會計核算方法、信息披露方法,甚至面臨著整體稅收規模反增不減的可能性;對于稅務機關來說,其可能面臨著如何確定合理的稅制稅率、如何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挑戰。這也就需要商業銀行和稅務部門齊心協力,積極穩妥地應對改革中可能面臨的困境,采取適當的對策沖破重重阻礙,實現商業銀行營改增的全面落實,最終達到從總體上為商業銀行業減稅、增加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目的。
[1]邢麗:營業稅改增值稅難點透析[J].中國報道,2012(4).
[2]李端紅:關于銀行業實施“營改增”的幾點思考[J].稅務天地,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