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奕
(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重慶 401147)
所謂銀行信用風險是指銀行債務人由于無力清償銀行債務而出現的風險,是銀行信用資產經營上的一種主要風險。表面看來,銀行出現信用風險好像大部分的責任在于債務人,沒錯,但是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不高也是銀行信用高風險的一大原因。如果銀行能夠充分的利用合理、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有可能成為導致貸款損失的因素進行準確、合理的整理、分析和控制,那么銀行的信用質量將會大大提高,同時貸款的風險和損失也會降低并且提高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及其損失補償的能力[2]。
其實,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手段,而是一種深入銀行行業骨髓的理論思想和風險意識,只有把這種思想和意識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才能把信用風險管理納入到銀行管理項目中,才能自覺地提高有關管理技術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從而把信用風險管理落到實處,真正的發揮信用風險管理的作用,否則的話,信用風險管理也只能流于表面,不能為控制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做出貢獻。
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風險生成主要原因就是出現信用風險。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信用的主要特點,當前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日益密切,信用在國家經濟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國家之間一旦出現信用危機,就會從各個方面影響經濟發展,信用是國家經濟交往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穩,必然會導致金融危機,銀行是金融因素的重要依托實體,出現信用危機必然首當其沖,信用即刻陷入混亂之中。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使金融業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甚至出現過度競爭現象,金融機構已經很難從傳統業務中獲取較高收益,為了機構經濟發展,便大量參與高風險業務,無形之中給金融機構的穩定運行帶來巨大風險。當前許多大型公司轉變資金借貸方式,直接向市場進行融資,銀行為了保證市場貸款份額的占有率,不得不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中小型企業規模小、風險大,這又使銀行不能及時回籠,無疑又增大了經營風險。信用監管體制相對滯后使金融監管難度進一步加大,這就會降低金融監管機構的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能力。導致金融市場欺詐、違規現象頻繁發生,信用風險進一步增加。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美國社會住房需求逐漸降低導致銀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不斷提升,無形中增加購房者的還款負擔。住房需求降低,買房者數量變小,使房屋難以出售,以抵押住房進行融資的方式變的難以實施。大批還款人不能按時向銀行還款,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情況,只能宣告破產,大批金融機構倒閉成為金融風暴形成的導火線,隨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盡管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風險能力,但是金融危機還是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使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大。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危機下,其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就是信用風險。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風險,因此必須從金融危機中總結經驗,對我國金融信用風險管理進行改革。
就我國大多數銀行而言,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并沒有深入到銀行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數工作人員都沒有信用風險意識。信用風險意識作為重要的金融安全理念,目前在我國的銀行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的巨大創傷使政府日益認識樹立信用風險意識,對保證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性,從宏觀層面要求金融機構樹立信用風險意識。但是在當前金融機構的一線銀行中,信用風險意識并沒有得到銀行管理部門的重視,并且認為信用風險意識無關緊要。這是種嚴重錯誤的認識[3]。當前銀行對信用風險意識存在先天認識上的不足。這就導致信用風險意識在一開始就沒有得到重視。很多銀行根本就不懂信用風險意識的內涵。當信用風險意識開始在銀行大面積推廣時,銀行對應該如何培養員工信用風險意識無從下手。
內部風險管理體系缺失首先表現在銀行治理結構上,銀行應當實行管理經營與銀行實際所有者分開,合理分配權力。但當前我國大多數銀行在經營與實際所有者問題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極易出現控制權壟斷,這就使銀行的執行力相對較弱,對銀行的日常經營也不能實現有效管理,導致銀行缺乏信用風險管理基礎。銀行普遍沒有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分行是我國銀行的經營單位,這就導致我國銀行的管理體制與現代銀行剛好相反,這也是造成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低效率的原因。
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貸款是銀行的基本業務,銀行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因此銀行必須重視信用風險管理。但在當前銀行中,專業信用風險管理人才稀缺,這不僅對銀行樹立信用風險意識造成影響,而且阻礙了先進風險管理方法在銀行的傳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沒有跟得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而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體現在銀行信用業就是其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首先使很多的信用人專門尋找其工作程序和有關文件中的漏洞,從而鉆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空子;很多銀行在制定風險管理制度的時候,并沒有根據當前我國的國家情況以及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使得管理制度沒有很強的可行性,只是成為了一種象征意義的存在。其次目前我國的信用業務具有很長的政策鏈條,操作環節復雜、繁多,管理結構呈現出多層次的狀況,導致風險管理模式僵化且不合理,例如并沒有把信用風險管理項目列入且落實到銀行的日常管理活動中,貸款的操作流程以及前、中、后三個環節沒有得到有效地梳理和銜接,而且貸款后的管理制度不科學,使得信用人逾期還款的現象司空見慣,最重要的是很多銀行大多都只重視貸款前對資產規模的調查,很少有人去注重貸款后的監控工作以及信用質量[4]。不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讓工作人員很難去識別銀行營銷項目和風險管理項目,這也就導致工作人員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信用風險進行防范和處理,也不能合理測量和全面把握信用風險狀況。
我國銀行的主要監管主體是銀監會,銀監會必須根據我國銀行的具體情況設置監管機構,并在各地區進行合理分配,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性,積極主動行使監管職能。健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法律規范體系,形成與銀行經營狀況相適應的新的監管格局,加大對銀行經營影響較大的經營指標的監督力度。完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建立獨立的內部公司治理機構,銀行內部治理機構獨立行使管理權是建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制的前提,應當保證治理機構不受銀行所有者的影響,實現治理機構的真正作用[5]。建立銀行內部審計制度,調查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公開,并完善銀行員工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建議機制。對審計信息實行信息公開制度,確保銀行的每筆收支資金都有據可查,保證內部審計制度在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進行,如組織展開財務工作報告會,實行下級部門向上級部門作財務報告制度等,有利于增加內部審計的可信度。及時對銀行資金收支情況進行核對,廣開言路,使銀行職工積極參與銀行經濟監督工作,完善銀行內部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提高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應當在金融基礎業務中積極拓展產品,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大量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相對安全、穩定、風險率較小,可以謹慎選擇信用衍生品進行投資,改變傳統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通過市場對沖經濟方式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多種因素都影響著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錯綜復雜,必須積極培養相關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支與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相符合的具備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真正實現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精確化,質量化。對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提升他們的信用風險意識和專業技能,最終才能實現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綜合提升,降低銀行的信用風險[6]。
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以及銀行的實際情況引入并逐漸完善十級風險評級系統,把信用人的信譽情況進行細致的劃分,從而準確的估算出客戶的違約概率。同時銀行的發展計劃招募高素質的專業人員或定期對在崗的工作人員進行繼續教育,使他們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從而讓他們能及時、準確、有效地識別、發現、防范和處理信用風險。在提高管理人員專業素養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習和了解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并提高其溝通交際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信用客戶服務。
1)建立聯動機制。迄今為止,我國銀行的金融產品分為三大模式,即:分散創新模式、集中創新模式、聯動創新模式。所謂分散創新模式則是指總行與分支行的各自研發均源于產品及服務的設計、經營理念等;集中創新模式則指所發行的研發部門開展金融產品及服務的活動,而分支行則包括金融產品的創新職能,僅僅行營銷推廣等;聯動創新模式則是將以上業務聯合起來。對于金融產品的創新則需要不斷完善其創新,根據項目結構開展聯動機制,向產品研發部門等提供更為完備的市場需求,根據客戶心理偏好、價格敏感度等來提出創意[7]。2)健全預警機制。銀行在創新金融產品時,需要不斷推進金融創新風險,并加強風險防控機制的完善,充分意識到風險管控、金融創新的重要性,加強企業文化對創新所引發的風險防范意識。還應具有戰略性眼光,可判斷不同金融產品在未來時間內所產生的互動及加強效應。此外,還應建立與其相匹配的呆賬壞賬準備金制度,在宏觀上完善金融創新的法律支持體系,最終完善金融創新產品。3)創新產品研發流程。當前我國銀行在產品創新上面臨著政府主導、缺乏創新動機兩大問題。由于政府主導而忽視了非市場的自身創新動力,并不符合市場規律,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所創新的金融產品并不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8]。因此,要想提升金融產品的創新則需要差異化的人才競爭激勵制度,并采用股權機制等長期激勵方式,使得金融人才能夠不斷研發及創新金融產品,使得所創新出的金融產品滿足客戶需求,促進銀行的發展。
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是銀行經濟安全的保障,在銀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積極完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制,建立內部審計管理機制,確保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完善信息公開制度,使銀行職工積極參與到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去。只有銀行積極實行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內部信用風險調查處理機制,才能真正實現銀行經濟的平穩發展。
[1]謝清河.金融經濟周期與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9,27(4):120 -124.
[2]賈文學.銀行信用風險與宏觀經濟周期關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7,26(12):27-28.
[3]徐巖巖,趙正龍.我國銀行信用風險親周期性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J].新金融,2011,22(2):40-44.
[4]何浩.銀行應對經濟周期下行的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9,26(6):48-54.
[5]田華茂.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探討[J].銀行家,2015,15(4):120 -121.
[6]柳斌.新巴塞爾協議下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對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9,28(9):30 -31.
[7]李關政,彭建剛,呂志華.經濟周期、經濟轉型與企業系統性信用風險——基于ECTM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1,56(6):25-35.
[8]何曉夏,芮建鑫.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的發展路徑——以余額寶的興起為例[J].思想戰線,2014,40(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