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偉 吳 潔
(許昌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立應用型、技術型大學是本科院校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需要。2014年2月李克強總理專門召開關于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要推動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型轉型。許昌學院轉型發展的步伐在河南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的地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作為學校的一個重要專業也必然要走轉型發展之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如何才能向應用型專業人才轉變培養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有必要調查社會體育指導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以及畢業生對就業需求狀況,探究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的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對健身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對專業體育指導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據統計,為滿足未來一段時期內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幾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每年擴招學生上千人,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目前每年招生過萬。2002年河南科技學院首次設置社會體育專業,到2012年9月,河南省共有21所高校設置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共計招生人數4776人。以目前河南省現有的社會體育畢業生數量來計算,平均39421人才擁有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遠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可見河南省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其自身人口數量的需求。
有學者通過對河南省10所高校近兩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離校時的初次就業率進行調查發現,近兩年河南省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有下降趨勢,說明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針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目前符合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就業領域主要有四類:街道社區、商業性體育及相關服務領域、體育行政部門、教學與科研部門。通過對社會體育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研究發現,體育教師是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其次是健身教練、體育產業管理人員和體育產品銷售。從就業去向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從事體育教師職業所占的比例最大,另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從事其他行業,真正從事與社會體育有關行業的人僅占40%左右,沒有表現出社會體育專業特征。河南省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以下特點:從事社會體育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比例較低;就業領域橫向發展,呈多元化趨勢。
社體專業的課程設置決定著社體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更影響著以后的就業方向與選擇。在社會體育專業初設階段,一度出現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院校并未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開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專門體育技能課程,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而后隨著培養經驗的積累,以及校方對課程內容的不斷理解,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不斷完善,大多數高校注重了對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開設了一些群眾相對喜歡項目的技能課程,如網球、籃球、游泳、足球、健身健美等實踐技能課程。同時也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開設了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體育市場營銷、體育心理學方面的課程,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在舉國體制的影響下,國家隊社會體育的投入遠不及競技體育。此外我國的體育產業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相當落后,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發展不夠成熟,還處在起步階段,所以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提供的就業崗位十分有限。由于人口眾多,河南省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許昌體育健身行業發展更是比較慢,相對于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正處于初步形成發展時期,規模較小,這也是制約許昌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設立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是個歷史性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養目標已經難以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大多數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多是陳舊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沒有形成長期順暢的就業渠道,內容早已脫離現實社會的各種要求。據調查,目前需求的健身教練較多,但學校培養的學生卻無法勝任健身教練的工作,很多學生到工作崗位之后還需要接受崗前培訓,繼續學習專業知識以適應社會對健身教練的需求,這也反映出目前學校的培養方案和社會實際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此外,運動營養、康復保健等職業在許昌的需求小,這也是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首先,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科建設體系不成熟,基礎理論知識與學術研究的缺乏,因而很多教師雖然懂得社會體育領域管理體系問題,卻不知道該如何教學,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其次,社會體育專業設置的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社會發展需求脫節。一些比較受居民歡迎的健身項目,比如柔力球、木蘭扇、八段錦、瑜伽、定向越野、素質拓展等在社會體育專業課的課程設置上都被忽視了,目前社會上比較熱門的運動營養學、健身教學、運動處方、康復訓練、減肥運動等方向的課程,學校也很少開設,但卻是社會上比較實用的課程。還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很難在實踐中應用。最后,專業課程設置無特點,方向不準確,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雷同且無特色。
目前社會體育專業部分課程設置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側重于理論,而忽視了實踐課程,導致了許多理論課程教授內容重復,既浪費了學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從社會體育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措施來看,將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安排,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專業社會實踐基地數量較少,缺乏針對性。雖然大多數院校聯系了多家實習單位,但相對于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數量來說,這些單位容納實習生的能力非常有限,缺乏專業實習的針對性。此外學校聯系的實習基地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就業趨勢的需求。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的首先應該更新觀念,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準確的判斷,并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制定。大量的有關社會需求方面的市場調查預測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表明,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由知識型向應用技能型轉變,即培養實踐能力、動手能力、開拓能力強的職業型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因此,社會體育人才不僅要掌握健身指導方面的知識,還要掌握體育管理、經營、康復等多方面的知識,學校方面可在重點培養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內容多樣的選修課,如運動醫學、俱樂部管理、體育產業經濟、運動處方、健身教練等,從而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校方也要根據學校轉型和社會改革的實際及時作出調整。
在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時,應該充分考慮科學性、應用性、超前性的統一。社會體育專業的開設是為了滿足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因此,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也應該根據市場進行適當調整,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課程設置中要增加特色課程,可將民俗、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或是社區居民常用來健身的項目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開設。學生不僅要對群眾性體育項目有所了解,還應該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學院應該制定實踐計劃,增加實踐課程學時比例,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應用于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讓畢業生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不再培訓就能直接就業。
加強社會體育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應引起管理者的重視。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選擇不同的模式,如日常教學模式:可以在居民活動頻繁的公園進行科學健身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在健身中心教授健身原理與方法、運動營養學等課程,在醫院等地教授運動康復、體育保健學等課程等;定期實習模式:學校應針對寒暑假以及畢業實習等建立與實踐單位的合作,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而且能夠為實踐教學基地提供必要的科研服務,有助于加快實踐基地的建設步伐。
職業培訓應為就業而準備,這也是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作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充分利用職業制度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登記制度等已出臺的措施,要與職業培訓機構聯合起來,促進學生考取職業等級證書和從業資格證書,如培訓健身教練、運動營養師等資格證書,為學生順利就業和職業規劃打基礎。同時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和教育宣傳,促使學生更新就業理念,在現有的就業環境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目前社體專業畢業生從事與體育相關專業的人數較少,就業呈現多樣化趨勢,社會需求與人才供應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學校專業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開展自身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很多社會比較熱門課程開設不足。
高校應該結合市場發展的需求和自身所具有的條件來確定培養目標和專業的招生情況,不斷改革社會體育培養方案,在社會體育專業中適當增設一些應用性課程,擴大選修課的比例,培養一專多能的通才。加強學校社會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開拓更多實踐基地和專業方向課,滿足學生不同興趣需求。進行教學實踐環節的改革,多進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工作。
[1]劉善云、劉保華、仇麗琴等:從社會崗位需求狀況分析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