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禮 戴 穎
“十二五”時期天津經濟發展綜述
◎文/鄭 禮 戴 穎
“十二五”以來,天津市緊緊圍繞實現城市定位和建設美麗天津,加快推進轉型發展,全力打造經濟升級版,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開發開放實現新突破,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新常態;天津經濟;轉型發展
經濟總量較快增長。天津市生產總值由 2010年的 9224.46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5726.93億元,2011年開始挺進 “萬億俱樂部”,年均增量1625.62億元,相當于2000年全年規模。2011-2014年,天津市經濟年均增長13.2%,快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5.2個百分點,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2015年預計增長9%左右,“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達到12.3%,超過規劃目標0.3個百分點。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72994元,增加到2014年的105231元 (折合17131美元),年均增長8.6%,快于同期全國年均增速1.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從財政收入看,在大力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前提下,財政收入實現快速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1068.8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390.35億元,年均增長22.3%;2015年預計增長11%,“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達到19.9%。從企業效益看,在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2014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01個;資產總計23988.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8382.59億元,均為2010年的1.6倍;利稅總額3586.80億元,其中利潤總額2261.83億元,均為2010年的1.5倍。從投入產出看,勞動生產效率逐步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由2010年的13.12萬元/人,上升到2014年的18.24萬元/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明顯,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由573.16畝/億元下降到386.77畝/億元。從節能降耗看,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促進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以較少的能源消耗支撐了經濟的較快增長。2011-2014年,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8.4%,降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完成 “十二五”節能降耗考核任務。
五年來,天津市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構建與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服務經濟體系,積極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和“殺手锏”產品,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三產業雙輪驅動。“十一五”時期,工業對全市經濟較快增長貢獻突出。2006-2010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2%,快于服務業3.6個百分點。2010年,工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7.8%,高于服務業1.8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3%,遠高于服務業(33.4%)。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在工業面臨需求不足、增速減緩的情況下,服務業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2011-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雖略慢于工業增長,但差距縮小到1.8個百分點。2014年,服務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9.3%,反超工業4.3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1%,與工業(49.8%)共同形成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2015年服務業比重預計超過50%,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產業升級趨勢明顯。從工業看,培育壯大了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優勢支柱產業,2014年實現產值2.49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8.9%。其中,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萬億,達到10809.88億元,是2010年的1.6倍;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年均分別增長34.4%、28.1%、20.2%和16.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幅(15.8%)。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 14.1%和19.8%,建成航空、汽車、資源綜合利用等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傳統重化工業增勢放緩,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由2010年的41.1%回落到2014年的33.5%。從服務業看,明確了高端發展、融合發展、集聚發展、借勢發展、創新發展方向,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商務、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務業年均分別增長22.9%、18.4%和15.5%,高于服務業平均增幅。新興金融、文化創意、樓宇經濟等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融資租賃業務總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動漫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稅收超億元的樓宇達到150座。
創新引領轉型發展。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式掛牌,“一區二十一園”啟動建設,著力構建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四大產業集群,一批有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和項目落地。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比2010年提高0.51個百分點,2015年預計達到3%以上,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0件,比2010年增加4.9件。創新主體加快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10萬家,其中“小巨人”企業3003家,分別是2010年的4.9倍和4.1倍,其中70%的企業集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涌現出紅日藥業、瑞普生物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開發出生物降解冠脈支架、鋰離子電池隔膜等多項行業尖端的 “殺手锏”產品。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建成全國首家863產業化促進中心、國家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國家級和國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達到5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1個,均比2010年增加1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36個,增加5個。
五年來,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較為疲弱的形勢下,天津市積極發揮投資關鍵性作用和消費基礎性作用,著力提高投資質量,推進消費結構升級,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投資消費協同拉動。“十一五”時期,投資對全市經濟較快增長拉動有力。2006-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年均分別增長32.7%、18.6%和6.5%,內需增幅明顯高于外需,投資增幅明顯高于消費。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消費與投資增長趨于同步。2011-2014年,投資、消費、出口年均分別增長15.9%、13.5%和8.9%,消費與投資增長的協調性有所提高;2015年投資和消費預計分別增長12%和8%,“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15.5%和12.3%。
內需結構繼續改善。從投資看,服務業投資主導地位不斷鞏固,民間投資成為投資增長的主體。2014年,服務業投資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為55.2%,比2010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科技、信息、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年均分別增長46.5%、26.1%和19.2%,高于服務業投資平均增幅 (16.1%);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57.9%,比2010年提高22.6個百分點,年均增速達到31.8%,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八成。從消費看,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體現發展與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閑、醫療保健等消費日趨活躍,互聯網相關消費成為新的增長點。2011-2014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6%和20.5%,五大道、海河風光游等精品線路成為旅游業新亮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年均增長10.2%,高于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0.7個百分點;全國知名電商紛紛落戶天津,2014年批發和零售業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2.1%,快遞業務量1.24億件,是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長35.6%。
五年來,天津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不斷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積極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民營經濟保持活躍。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率先推行“三證合一”企業登記制度,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熱情,民營經濟活力增強。2014年,民營經濟增加值7100.42億元,增長14.9%,快于全市經濟4.9個百分點;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45.1%,比2010年提高5.9個百分點。全年新注冊民營企業54580戶,增長79.9%,占全市新注冊企業的95.8%;民營經濟稅收增長15.9%,快于全市稅收2.4個百分點,比重達到80.9%;民營工業總產值增長21.7%,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4.4個百分點,比重達到38.6%;民營商品銷售額增長16.2%,快于限額以上銷售額2.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32.1%,快于全社會投資17個百分點,比重達到57.9%;民營企業出口增長22.9%,快于全市出口15.6個百分點,比重達到21.8%。
開發開放步伐加快。從對外貿易看,進出口規模穩步擴大,貿易結構進一步調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10年的822.01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339.12億美元,年均增長13.0%;2015年預計增長6%,“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達到11.6%。其中,出口總額由2010年的375.17億美元,增加到 2014年的 525.97億美元,年均增長8.9%。外貿轉型趨勢明顯,一般貿易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37.6%,上升到2014年的43.6%,反映天津市自主出口能力不斷增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成為出口主導,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占全市出口的68.1%和37.9%。服務貿易較快發展,2014年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快于貨物出口增速。從招商引資看,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運行,為金融、貿易等領域制度創新和開發開放帶來新的機遇。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由 2010年的 108.49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88.67億美元,年均增長14.9%;實際利用內資由 1633.82億元增加到3600.32億元,年均增長21.9%。2015年利用外資與內資預計均增長12%,“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14.3%和19.8%。從對外投資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經濟合作加速拓展。2014年,天津市在境外設立企業和機構105家,比2010年增加19家;對33個國家和地區投資28.73億美元,是2010年的13.8倍。
五年來,天津市高水平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區域經濟形成多點支撐格局,全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區縣經濟多元發展。“十一五”初期,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對全市經濟增長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2006-2010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2.5%,快于全市6.5個百分點。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濱海新區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各區縣立足自身定位加快發展。2011-2014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9.2%,快于全市6個百分點。2014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8760.15億元,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55.7%。中心城區實現高端化發展,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服務業比重超過90%。郊區縣用好國家級開發區、示范工業園區等載體,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有4個區經濟總量超過800億元,其中西青和武清區超過900億元。
區域合作不斷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促使三地合作進入提速推進的新階段,為天津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發展布局看,區縣經濟空間更加廣闊。京津冀要形成以都市圈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群聯動發展格局,有利于各區縣發揮優勢、做大做強,其中西青、武清、北辰、東麗等區發展基礎較好,在就業容量、配套設施、服務功能、資源稟賦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從合作成效看,產業對接、口岸合作、交通互聯等取得積極進展。京津產業新城等12個承接平臺加快建設,高端項目引進與產業鏈延伸拓展穩步推進,2014年京冀企業在津投資占全市實際利用內資的41.5%,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積極進展;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全面啟動,企業通關效率大幅提升,京冀“無水港”增至10個,天津口岸進出口總額中京冀貨物占到34.8%;京臺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車,津保鐵路、京津城際延伸線加快建設,地鐵2號線延伸到機場,異地候機廳達到12座,實現京津空鐵聯運一小時通達,京津城際列車客運量達到2807.1萬人次。
五年來,天津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每年精心實施20項民心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眾生活質量,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民生之本日益鞏固。圍繞重大項目建設、民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營造大眾創業良好環境,帶動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2011-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91.70萬人,2015年預計新增就業48萬人,“十二五”時期將累計新增239.70萬人,超額完成225萬人的規劃目標。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勞動力資源逐步向第三產業轉移,促進就業結構進一步調整。2014年末,全市就業人口總量877.21萬人,比 2010年增加148.5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67.98萬人,減少5.87萬人;第二產業341.51萬人,增加39.18萬人;第三產業467.72萬人,增加115.20萬人。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繼2013年首次超過50%后,2014年進一步提升到53.4%,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大力實施富民強市戰略,出臺一系列增收措施,最低工資標準逐年上調,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4293元,增加到2014年的31506元,年均增長9.9%;2015年預計增長8%,“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達到9.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801元, 增加到 2014年的17014元,年均增長13.5%;2015年預計增長10%,“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速將達到12.8%。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市,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06∶1縮小到2014年的1.85∶1。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強化制度公平和兜底保障,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低保等社會保障標準逐年上調,加快推進社會保險體系由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延伸,促進各類群體享有基本社會保障。2014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023.62萬人,比2010年增加67.64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57.28萬人,增加133.6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87.57萬人,增加41.4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345.18萬人,增加40.7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60.73萬人,增加48.71萬人。住房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建立“三種住房、三種補貼”政策體系,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生活品質逐步提升。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的完善,居民消費支出平穩增長,消費升級趨勢凸顯。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2010年的16562元, 增加到 2014年的24290元,年均增長9.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5606元增加到13739元,年均增長18.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 35.9%和 39.0%回落到32.7%和33.8%,反映消費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升級類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長,2014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2輛、移動電話220部,分別比2010年增加16輛和15部;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生活用汽車28輛、移動電話203部,分別增加14輛和21部。中心城區舊樓區三年綜合改造任務全面完成,1340個小區居住功能明顯提升,310萬群眾受益。
“十二五”時期天津市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加快實現城市定位和建設美麗天津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五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五年,也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部署的關鍵五年。我們要牢牢把握天津面臨的歷史機遇,向改革開放要活力,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責任編輯:孟 力
F127
A
1006-1255-(2015)08-0005-04
鄭 禮(1980—),天津市統計局。郵編:300020
戴 穎(1979—),天津市統計局。郵編:3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