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欣然
天津制造的新定位、新要求、新舉措
◎文/劉欣然
天津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大背景下,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貫徹落實,中央給予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新定位。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成功的經驗,通過轉變政府的職能,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的集聚,加強與服務業的融合等方式,加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最后發展成為技術實力雄厚的世界級制造業核心區。
天津制造;新定位;新要求;新舉措
(一)天津發展定位的回顧
自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到20世紀中葉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貿易港口和工商業城市,奠定了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重要地位。建國以來,天津不斷加快發展步伐,綜合經濟實力日益壯大,作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2006年7月27日,國務院在對關于天津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希望天津市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將天津市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提到天津市的規劃建設要注意與京津冀地區發展規劃的協調,加強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隨著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天津關于“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更加明確,天津也正在積極承接首都功能轉移,加強規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科技創新等產業,努力成為北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06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國家賦予天津濱海新區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國家給予天津濱海新區優惠政策上的扶持,使其能在更寬松、更開放的環境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一系列重大項目的相繼實施給新區的發展帶來了動力,產業價值鏈由制造向高端演化和攀升的趨勢明顯,產業聚集和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得以進一步提升。但是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濱海新區的凝聚力、輻射力和創造力仍需進一步加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最后發展成為技術實力雄厚的世界級制造業核心區。另外,要充分發揮濱海新區對于振興環渤海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增強和完善濱海新區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綜合功能。
(二)天津新定位的內涵及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對于天津的定位有所調整。天津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由過去的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現代制造業基地,變為一個基地三個區,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中央給予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新定位具有重大的意義,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利用高新的技術手段,爭取在3D打印、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所突破,從而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產業形態和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研發基地,既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重要任務,也是緊抓五大疊加戰略機遇和建設美麗天津的客觀要求,對全國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建設也具有帶動作用。
(一)國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態勢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提升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新潮流。尤其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圍繞制造業發展進行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引領下,先進制造業發展成為大國關注的焦點。
美國再次成為掀動制造競爭的動力源,美國政府意識到了沒有實體經濟為基礎的泡沫式增長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開始實施“制造業復興”戰略,以搶占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先后出臺了多項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國家戰略。2010年8月,通過了《制造業促進法案》,旨在恢復美國制造的昔日輝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振國家制造業總體競爭力。2011年,又啟動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期望通過政府、高校、企業的合作,創造有利環境,在國家安全、工業機器人、先進材料和制造工藝四大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2012年2月,美國總統執行辦公室國家科技委員會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的研究報告,這是對美國“再工業化”進一步貫徹落實。該報告分析了美國先進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趨勢,指出了政府制定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制定出了一個強大的創新政策,可以為先進制造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使得國內制造技術轉化蓬勃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技術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市場滲透。美國希望通過該計劃能使制造業得以加速提振,成為全球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新基地,保持住制造業強國的地位。另外,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項扶持性基金,全面扶持制造業廠商的生產、研發及銷售。統籌促進公共和私人對先進制造技術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國家標準和技術實驗室、先進制造業聯盟等項目,旨在促進制造業工業和技術的革新。
德國的制造業在世界上一直處于領頭羊的地位,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國專注于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以及對復雜工業過程的管理和對產品質量的保障。2013年4月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推出了“工業4.0”戰略,其目的是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提高德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該戰略得到了德國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同。所謂工業4.0,就是將生產設備聯網,靈活智能的配置生產要素,將制造業向高度智能化轉型。德國的工業4.0戰略詳盡描繪了信息物理系統的概念。通過信息物理系統,開創新的制造方式,一是實現“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發展 “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我們正處于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對技術、品牌、市場的封鎖和發展中國家以更低的生產成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 “雙向擠壓”。我們應該在深入研究國外先進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和和借鑒它們的優勢和經驗。工業4.0來了,物聯網、服務互聯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生產制造系統,成為未來工業的根基。所以天津的制造業要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把信息化的時代特征與我們工業化歷史進程緊密的結合起來,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提前邁向智能化,以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
推動京津冀加快實現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深化探索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途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京津冀在市場開放、交通一體化構建等方面的合作有了較大的進展,但區域內行政分割的現象依然存在,使得京津冀地區存在資源與要素不能有效的流動。此外,京津冀地區還存在著區域產業關聯較弱,產業協作不緊密,缺乏保障措施,產業分工不夠明確,產業趨同現象非常明顯,發展戰略重疊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在于產業功能一體化,但三地資源稟賦各異、產業基礎不同,北京的人才和技術擁有絕對優勢,而天津在制造環節上實力最強,河北的資源最為豐富。因此必須要以區域經濟圈的視野,立足地方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調整產業規劃,促進產業互補互促。當前天津正進一步強化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的作用,應把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先位置,充分利用北京科技積極創新資源和河北省豐富的要素資源,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配套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
(三)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落實制造強國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就是應對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指明了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并對其進行設計規劃,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個基本方針,加快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力爭早日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完善以企業為主題、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中國制造2025》,也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天津是我國制造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工業基礎雄厚。近年來,天津制造業正在努力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深加工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在現代大項目、好項目的帶動下,天津先進制造業在規模和效益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產業規模超過2.3萬億元,已經成為輻射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現代工業高地。自2007年以來,天津工業總產值連續邁上了三個萬億元臺階,2014年達到 3.0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7083.4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二。其中,制造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5%,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29.3%提高至2014年的34.5%,2015年第一季度達到35%。制造業始終是拉動天津市GDP增長的重要因素。天津將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定位,對接《中國制造2025》,順應 “互聯網+”發展趨勢,借鑒德國工業4.0的經驗,形成工業自動化、智能制造化和個性化生產與服務性需求相結合的產業體系,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萬億元以上,其中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比重分別達到90%和70%以上,努力建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國際先進制造業聚集區和研發基地。另外,新常態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結構調整機遇,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變化和增長速度的回落,都為新興產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進一步加強制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增強制定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狠抓落實,切實發揮其在引導技術進步、促進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強化行業自律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服務行業、服務企業方面的作用和優勢。進一步簡政放權,對于行政審批,簡化程序,調高效率,依法全面公開行政審批信息,規范行政裁量權,實行“陽光審批”。
(二)強化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
堅持不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制約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汽車三大新技術,順應數字化變革趨勢,搶占技術制高點,積極培育一批以規模經濟和自主知識產權為依托的世界知名品牌,實現“天津制造”和“天津創造”的雙輪驅動。加快建立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調動科研機構、科研人才面向產業轉型升級開展研發和創新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企業增強創新意識,真正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綜合創新體系,不斷增強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活力。
(三)推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
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開發”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以提高工業產業層次、產業和企業集中度、資源和能源利用率為重點,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壯大一批成長性和帶動性好的產業,形成一批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顯著的特色產業集群。通過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產業聚集。打造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完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注重人才的培養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健全高水平研發機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參與重點工程建設和基礎前沿研究,從而發展壯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向市場化、規范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園區、企業、學校資源整合,開展科學研究和合作辦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先進制造業尖端人才。
(五)促進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
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優選戰略。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企業轉變經營觀念,加快主輔業剝離,著力構建緊密、協調的制造與服務供需關系,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雙向延伸,并不斷走向融合。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現代化、服務化,加快推進形成先進制造業與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有機融合,更好地滿足生產和消費需求。
(六)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生產方式,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制造。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深度應用。逐步在重點企業推廣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工廠建設,探索全產業鏈綜合集成新途徑。加快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重點企業逐步實現在產品設計、制造、銷售、采購、管理、服務等環節在企業間的協同。加快推進研發設計、數據、營銷、客戶、市場、服務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推進制造需求和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
[1]夏研娜.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劉麗娜.美國制造業復興及其先進制造業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市場,2014,(38):83-94.
[3]李娟.京津比較下的天津制造業戰略選擇[J].天津經濟,2013,(3):25-28.
[4]吳建新.先進制造業在國家級區域規劃中的定位及發展: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1,(4):41-44.
[5]周立群,李家祥.濱海新區發展報告(2014)[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6]邵長青.天津濱海新區打造國家級裝備制造業基地的戰略選擇與建議[J].港口經濟,2011,(1):10-13.
[7]渠慎寧.美國促進工業發展的新動態及啟示 [J].中國經貿導刊,2015,(4):6-7.
[8]王洪波.試析京津冀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J].時代經貿,2013,(7):4-5.
責任編輯:孟 力
F127
A
1006-1255-(2015)08-0014-04
劉欣然(1991—),天津師范大學。郵編:30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