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梅 郭 君
關于個人股權投資者個人所得稅納稅情況的調研
◎文/張華梅 郭 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個人投資呈現多渠道和多元化的趨勢,個人股東構成高收入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從個人股東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投資人數和個人投資金額的快速增長,并沒有帶來相應個人所得稅申報稅額和稅基的同比增長,個人股東申報個人所得稅的情況存在較大的涉稅風險點。因此,本文以某地區個人股權投資者的個人所得稅納稅情況為切入點,采用納稅評估方法進行深入剖析,并針對其納稅風險點提出相應的征管建議。
股權投資;個人所得稅;納稅評估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收入人群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繳納情況并沒有呈現出同比增長的趨勢。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國稅發〔2011〕50號)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年所得12萬元以上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工作的通知》(稅總函 〔2013〕708號)文件均進一步強調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高收入者持續成為個人所得稅管理的重點。文件要求“要結合年度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重點工作,著力抓好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非勞動所得,以及高收入者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等重點項目的自行納稅申報工作。要結合各地區高收入人群的范圍和主要所得來源特點,重點加強高收入行業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收入較高的個體私營業主、個人投資者、演藝明星、體育明星、專業名人、外籍個人、有大額財產轉讓行為的個人等高收入者相對集中人群的自行納稅申報工作”。為此,本文選取個人股東投資者個人所得稅納稅數據作為樣本進行粗略分析。
以某區局2013和2014年度涉及個人投資者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企業股東中個人投資者人數上升了7%,有個人參股的企業數量上升了10%,個人投資入股金額上升了22.2%,可見,個人投資呈現較為快速的增長趨勢。但對比其申報數據發現,對應同項目稅目的個人所得稅額不僅未增長,反而出現下降。從收入實現情況分析,進行“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申報的企業只占全部盈利企業的2.4%左右,進行“財產轉讓所得”申報的甚至不足1%。由于自然人股權投資者獲得收益的途徑一般為股息、紅利所得和股權轉讓所得。由于這兩項所得一般涉及金額較大,且稅率較高,紅利分配及個人股權變動時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如果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不強,則容易造成稅收流失和偷逃稅款的行為。需要對其獲益的兩個途徑進行評估分析,并做出基本判斷。
股息、紅利指個人對企業進行投資擁有股權而取得的收入。如果個人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賬上有體現股息、紅利分配,則其評估有其規律性且成效可觀。但從某區局有個人投資者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數據來看,其盈利企業僅占38%上下,實現股息、紅利分配的企業則更少。個人投資的目的是實現價值增值,如果投資的企業長期微利甚至虧損其投資的意義何在,值得深思。
企業的投資人往往是該企業直接的經營者及受益人,企業長期不對股權擁有者進行利潤分配,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增加投入、擴大經營,以達到獲得更大利潤的目的,但這又與目前大面積的持續虧損企業的現狀不相符,說明資金很可能沒有用到生產經營上,而是從其他渠道流失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從納稅評估的角度探討一些評估方法。
第一步,分析推算已分配利潤。
本年已分配利潤=年初未分配利潤+本年凈利潤-年末未分配利潤。該指標中 “年初未分配利潤”、“年末未分配利潤”來自《資產負債表》,“本年凈利潤”來自《利潤表》。
第二步,分析推算可分配的紅利所得。
可分配的紅利所得=本年已分配利潤-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任意盈余公積。推算得出的本年已分配利潤扣除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之后,如果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或轉增資本,都屬于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紅利所得。
在本年未發生已分配利潤的情況下,并不說明企業未發生支付投資者的紅利所得,有可能對往年轉入“盈余公積”過渡的已分配利潤在本年發生實質性分配。“盈余公積”的開支使用,一般有四項內容:第一,用盈余公積彌補虧損;第二,用于集體福利設施;第三,經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決議,分配現金股利或利潤;第四,用盈余公積轉增資本。除了一、二兩項之外,三、四兩項在實際發生時,應當按規定繳納紅利所得的個人所得稅。所以,在未發生已分配利潤,而盈余公積期末數比期初數減少,評估人員應進行深入分析。如果與此同時,“實收資本”出現等額增加,則可推斷企業直接用稅后利潤轉增個人股本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已經產生。
國家稅務總局出臺 《關于發布〈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 (試行)〉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14)67號)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非貨幣性資產投資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41號)文件,對于釋放改革紅利,減輕辦稅負擔,規范稅收征管和納稅服務、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強調了納稅人自行申報的義務,明確了股權轉讓行為中股權受讓方為扣繳義務人,以及被投資企業發生個人股東或股東所持股權變動應向稅務機關進行報告的義務,有利于規范征納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然而,在目前納稅人稅法遵從程度不高、納稅意識不足的情況下,稅務機關與工商、證券交易機構、銀行等第三方之間信息尚不能順暢互通的現實征管條件下,僅依靠納稅人的納稅自覺和稅務稽查的執法手段,尚不能從根本上保障個人股東如實履行申報義務。
首先,股權轉讓不如實申報納稅。按個人所得稅稅法規定,個人股權轉讓所得,應按“轉讓財產所得”計征20%的個人所得稅。由于多數股權轉讓在自然人之間發生,自然人本身對個人股權轉讓的稅收政策比較陌生,同時由于個人股權轉讓的偶發性和隱蔽性,以及稅務征管部門監管的滯后性,許多個人股權轉讓者沒有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其次,股權轉讓故意隱瞞真實成交價格。股權轉讓真實成交價與合同價背離,是當前個人股權轉讓的一個特點。從某區局個人股權轉讓的情況看,大多數企業的股權轉讓合同反映的都是平價轉讓股權,沒有轉讓收益。雖然國家稅務總局2014年第67號公告規定了對申報的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的可以依次按照凈資產核定法、類比法以及其他合理方法核定股權轉讓收入,但由于自然人股權交易雙方可能采取直接現金支付,隱瞞真實交易價格,稅務機關對個人轉讓股權的核定缺少外部信息支撐和評估機制的保障,難以把握股權交易的真實價格。再有股權轉讓隱瞞非貨幣性收入,采用股權轉讓收到的貨幣資金計入合同,其他非貨幣性補償收入未申報納稅,存在漏稅極大可能性。
為此,稅務部門要不斷健全納稅評估指標分析方法體系,建立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電子臺賬,將個人股東的相關信息錄入征管信息系統,強化對每次股權轉讓間股權轉讓收入和股權原值的邏輯審核,對股權轉讓實施鏈條式動態管理。并且加強與工商部門、國稅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制度,從而提升股權登記信息的應用能力。
(一)在開展納稅評估方面
在股息、紅利所得方面,針對連續盈利且不分配股息、紅利的企業,稅務部門將對其個人投資者的股息、紅利等所得實施重點評估。對投資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員從法人企業列支消費支出和借款的情況,積極開展納稅評估,對其相關所得依法征稅。
在股權轉讓所得方面,重點做好平價或低價轉讓股權的核定工作,通過建立電子臺賬,記錄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格和稅費情況,加強財產原值管理,形成較為完整的管理鏈條,防止稅款流失。
全面摸清高收入群體,定期開展納稅評估。加強對高收入行業的個人所得稅監管,應將電力、電信、房地產、煙草、金融保險、石油石化等重點行業確定為全市的高收入行業,在此基礎上確定高收入企業,并納入重點監控,定期開展個人所得稅納稅情況專項評估,督促其自行申報。
(二)在加強征管方面
一是,加強稅法宣傳力度。圍繞納稅人服務需求,綜合利用多種媒體、通訊平臺,靈活多樣地開展稅收宣傳輔導,增強宣傳輔導的廣泛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拓寬溝通渠道,增強征納互動,提升納稅咨詢服務。要不斷優化自行納稅申報流程,創新申報形式,使納稅人享受到便利快捷的申報服務。完善保密制度,加強納稅人申報信息的保密管理,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二是,加強部門配合,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地稅部門要和工商、國稅、銀行、司法、房地產、證券部門等單位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全面掌握個人有關收入、財產的資料信息。如:向各銀行了解個人儲蓄存款及利息收入和資金往來情況;向工商部門了解工商登記和變更登記有關資料;向房管部門了解房產登記和轉讓情況;向證券部門了解各類有價證券的轉讓及股息、紅利支付情況等。建立跨市、跨省的不同稅收管理區域稅收部門之間的情報收集與交換機制,真正實現信息共享。
(三)在制度建設方面
盡快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對不及時申報甚至偷逃稅款者予以公示,使其在辦理個人信用貸款、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提供擔保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約,樹立誠信納稅意識,提高納稅遵從度。
責任編輯:高麗麗 曲 寧
F812.42
A
1006-1255-(2015)08-0051-03
張華梅(1969—),天津市和平區地方稅務局。郵編:300070
郭 君(1978—),天津市和平區地方稅務局稽查二所。郵編:3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