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59)
經濟野新常態冶視域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姜偉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59)
農村金融“新常態”就是農村金融機構告別過去規模、效益雙增長的高速發展階段,即將進入競爭更趨激烈、風險明顯增加的中高速發展階段,努力邁向風險更加可控、內控更加嚴密、產品更具引力、服務更趨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農信社可持續發展,是一場涉及變革方式、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的革命性變革。只有正確認識、主動適應、創新引領農村金融“新常態”,才能推進當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 農信社 可持續發展
1、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及特征
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2014年11月,在APEC峰會上,概括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三大特點。2014年12月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全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帶來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對新常態作了科學系統的闡述。本文認為農村金融“新常態”的特征表現如下:其一從增速上看,存貸規模、收入、利潤增速從過去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其二從發展結構上看,從依靠傳統“存貸匯”業務轉變為綜合金融服務多元發展;其三從增長動力上看,從依靠增加人員投入和規模擴張轉變為人才和創新驅動。
2、經濟新常態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
從外部來講,本世紀初,各大銀行紛紛收縮農村網點轉戰城市,農村金融服務絕大多數是由農信社提供的,那時農信社面臨的競爭對手也很少,甚至一家獨大。如今,農村金融的“藍海”已成為眾多銀行爭奪的戰場。譬如,農業銀行加速布局三農事業部并計劃深耕縣域,郵儲銀行全面向農村發力,村鎮銀行遍地開花,民營銀行全面放開,供銷社試水合作金融,互聯網金融更是創新不斷。這給長期深耕堅守農村的農信社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尤其是擁有4萬多家網點(自營+代理)的郵儲銀行可以說是農信社下一個最為強勁的對手,郵政系統通過第一輪改革實現了郵政業務和儲蓄業務的分離,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改革,改革的重點是股權多元化,尋求上市融資,一旦上市成功,其資金實力會大為增強,治理結構和內部管理也會相應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
從內部來講,2003年為應對農信社退出市場的風險,國家掀開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大幕,到2005年前后絕大部分省市組建了省級聯社,之后又推動縣級聯社統一了法人。農信社通過央行的票據置換與各級政府的支持獲得了重生,迎來了新的黃金發展時期,實現了華麗轉身。但是一直以來,農信社自身體制機制性障礙仍未破除,省聯社與縣聯社的管理與股權倒置的問題仍未解決,“三會一層”的內部制衡機制尚未有效發揮,員工整體素質相對偏低,經營管理能力、抗風險能力、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現實下,農信社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3、辯證看待經濟新常態下的農信社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告別過去兩位數的增長,減速換擋已成為多方共識。在各類銀行機構下沉服務、互聯網金融的擠壓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困擾農信社的問題。農信社不必過分悲觀焦慮,這正是一個契機,要冷靜下來客觀分析過去的成績和不足,不能僅重視利潤增長,而忽視服務質量和自身內涵的提升,必須認識到經濟新常態下農村金融市場適度競爭的積極意義。同時,互聯網金融并非那樣可怕,互聯網金融和電商一樣,僅是一個平臺,提供的是渠道和服務,并沒有改變金融業的實質,也不可能徹底顛覆傳統銀行業。當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銀行業務創新大都以商業銀行的線下賬戶為基礎,對現有的銀行體系有一定的依賴性,不管是騰訊的微眾銀行還是阿里的網商銀行,對傳統銀行業的倒逼都很有限,倒是給自己的互聯網帝國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農信社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深耕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積極主動滿足農民金融需求,站在農民角度,做農民的財富管理專家。增強戰略定力,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克服短視行為,下沉服務重心,實現差異化競爭,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貼近市場、貼近客戶、貼近需求,深耕細作本土市場,加大對三農和涉農企業的支持力度。只要持之以恒,繼續培養與三農的感情,就一定能贏得農民的信任,實現農信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農信社主動變革
60多年來,農信社的發展幾經沉浮,時快時慢,時好時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農信社面臨各大金融機構網點下沉、互聯網金融創新不斷、存款保險制度開始實施、存款利率即將徹底放開等壓力,經營成本增加、利差持續收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不斷加大。一些媒體和競爭者唱衰農信社的聲音不絕于耳。某些國有大行以國有背景為噱頭,宣傳其存款有保障,農信社和員工們不應被此類論調、宣傳蒙蔽了雙眼,應主動適應新常態下的農村金融環境,沉心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加速變革,尋求新的突破。
新常態下的農信社要堅定信心,看清形勢,主動作為,抓主要矛盾,主動適應新常態,變壓力為動力。首先,縣級聯社應專注營銷創新、服務創新,利用好省級聯社的產品研發和教育培訓平臺。其次,大興調研之風,鼓勵基層機構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最真實的客戶需求,為領導決策提供支持,從而贏得變革的主動權。最后,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樹立農信社良好企業形象。例如,安徽農金系統的縣級聯社在改制為農商銀行過程中,通過捐資助學的形式來承擔社會責任。天津農商銀行則通過在天津市境內建立希望小學、委托天津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興農助教專項基金”支持農村教育事業來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政府主動作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向來也是弱勢產業,經營風險高,收益回報低,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保障國民經濟穩健發展的根本。而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要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富裕,就離不開農村金融的強有力支持。
農信社,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承擔著支持三農和小微的使命。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應對農村金融新常態,離不開政府“有形的手”。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不斷調整并適時出臺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相關政策,激活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支小的內生動力。其次,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確權頒證工作,讓農村“沉睡的資產”醒來,發揮其杠桿作用。再次,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農信社化解不良貸款,積極推動農信社改制為農商銀行,實現體制、管理、服務的整體提升。最后,整合中央和地方的各類涉農補貼資金,成立“三農擔保基金”,降低農信社經營風險。
1、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特色農牧業發展
創新是對問題的回應,產品的創新是對客戶需求的回應。當前農信社推出許多本土化的創新產品。有的受到了客戶的親睞,有的則無人問津。因此,創新產品時一定要帶著問題和需求創新。農信社在服務農村市場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必須堅持“立足三農”的市場定位不動搖,進一步細分市場,強化“三農”金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積極主動調研客戶需求,進行金融產品研發創新,挖掘市場盈利機會,發展中間業務,實現收入多元化。
同時,深化產品創新要積極適應形勢政策變化、行業發展和競爭格局調整帶來的影響,積極順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尤其要支持現代特色農牧業的發展,積極提升支農支小能力,發揮好支農支小的主力軍作用。例如,可以緊跟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戶宅基地和農房抵押貸款業務創新;大力支持特色種養殖和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地培育本土金融服務創新產品。
2、創新金融服務理念,做農民財富管理專家
農信社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親民性以及植根于城鄉的特點和深耕細作的經營方式。農信社要充分利用其點多、面廣、人多、地熟的優勢,加大存款營銷、組織力度,優化存款結構,發揚“挎包精神”,走訪農牧戶,了解他們的需求。農信社可以嘗試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服務。比如,根據營業網點的服務現狀,探索錯時服務和延時服務,強化客戶的黏性。
隨著經濟發展,大多數農民對存款保值增值的愿望強烈,但是苦于理財知識匱乏,不能找到合理的投資渠道。農信社可以幫助農民理好財,實現閑置資金的保值增值,當好農民財富管理的專家,提升其對農信社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3、創新金融服務渠道,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客戶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金融服務渠道的多元化。目前,物理網點、自助機具、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微信銀行都是銀行和客戶聯系的渠道。未來的銀行業務會依據產品的復雜程度及客戶的便利性、客戶年齡結構、客戶體驗要求等諸多因素在不同渠道分流,以滿足不同金融服務需求的客戶。
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支付環境很差,農牧民基本上享受不到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農信社必須強化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由過去滿足業務需求向現在滿足客戶需求轉變,由支撐業務發展向引領業務發展轉變,適應農村金融新常態。大力推進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為載體的新型銀行,以微信、微博為介質的新媒體銀行,以遠程柜臺為代表的新渠道銀行,提高柜面業務替代率。通過線上線下服務模式的融合、智能化網點和移動終端的融合,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綜合性的金融業務。高度重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力,建立數據標準,逐步實現大數據的有效應用,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1]習近平:深化改革 發揮優勢 創新思路 統籌兼顧 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和諧穩定[N].人民日報,2014-05-11.
[2]習近平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講話[R].2015.
[3]孔發龍:新常態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新策略[J].中國農村金融,2015(5).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