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虹,王成敏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自1972年中國與澳大利亞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經貿關系整體上一直是穩步快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中澳正式建交到20世紀90世紀初。1972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僅為1億美元,1973年中澳雙方簽訂《中澳貿易協定》之后,兩國的雙邊貿易得到較快發展。到197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達到11.4億美元,七年增長了十多倍。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政策,促使中澳雙邊貿易得到更大發展。從1980年到1989年中澳貿易額從12.87億美元增長到18.9億美元。
第二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5年。90年代開始,由于澳大利亞開始實施“融入亞洲”的發展戰略,以及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各個方面的因素使中澳雙方都有意進一步發展雙邊的經貿關系。2003年10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澳期間,中澳兩國簽署《貿易與經濟框架》,雙方同意“將通過全面經貿合作,致力于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平衡和全面的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并將“進行有關可能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可行性研究”。這一時期,中澳貿易額從90年代初的20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84.38億美元,雙邊貿易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9%。
第三階段:2005年至2015年3月。這期間中澳自貿協定談判的正式開始,共進行了22個回合的談判,終于在2014年11月17日結束了實質性談判,標志著中澳經貿關系進入一個新臺階,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全面貿易伙伴關系。根據中澳FTA規定,澳大利亞對中國所有產品進口關稅最終降為零,中國對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中澳雙邊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284.38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281.7億美元,提升了3.5倍。據中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3月中澳雙邊貿易額為263.2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澳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1.有利于擴大中國制造業企業對澳出口。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以及玩具制品。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2014年這三類產品合計進口290.8億美元,占澳大利亞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2.2%。根據協定規定,在未來十年內,澳大利亞對中國這些制造業產品的關稅降為零,這種關稅減免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將使中國制造業在澳大利亞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貿易量會顯著增加。
2.有利于中國企業擴大對澳投資。根據協定,澳大利亞對于來自中國的私營企業投資的外資審查門檻將提升到與澳洲其他自貿協定等同的1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48.4億人民幣)。同時,一些以前不對中資開放的領域,中國企業也可以進入。這大大激發了中國投資者到澳洲投資的熱情,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3.有利于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勞務輸出,擴大就業來源。在勞工準入方面,澳大利亞有所讓步,同意在一些技能短缺的領域,根據具體情況接受中國投資者勞務輸入的申請。并且,澳大利亞政府同意每年增加5000個中國人到澳大利亞打工的名額,這有利于吸納中國剩余勞動力,擴大就業來源。
4.有利于中國消費者福利的提升。中澳自貿協定簽訂后,4到11年乳制品關稅降為零,嬰兒配方奶粉15%的關稅在四年內也會將為零,中國的家長們可以買到優質而又實惠的澳洲進口奶粉和鮮奶。同時,作為目前中國第二大葡萄酒進口國,澳大利亞的紅酒將在四年內免稅,普通家庭也有望喝上正宗的澳洲紅酒。
1.有利于澳大利亞礦產品的出口。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礦產品一直是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2014年出口額為591.8億美元,占澳對中國出口額的72.7%。根據中澳自貿協定,目前對焦煤征收的3%的關稅將被即刻免除,對熱能煤征收的6%的關稅也會在未來兩年內免除,對鋁土、鋅、鎳、銅和鈾等礦產品的進口關稅也會逐步免除,這有利于澳大利亞加大對中國礦產品出口。
2.有利于發揮澳大利亞農產品的資源型優勢,推動澳大利亞的農業繁榮。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大米、小麥、畜產品、棉花和乳制品等資源密集型產品。從資源稟賦來看,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建立中澳自貿區后,會充分發揮澳大利亞的資源型優勢,大幅增加牛羊肉、小麥、棉花、糖類等對中國的出口。中澳自貿協定將會提高中國農產品市場的開放程度,產生較大的貿易創造效應,擴大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帶來澳大利亞農業的繁榮。
3.有利于促進澳大利亞服務業進一步發展。除了商品貿易外,中澳自貿協定還涉及了四十多個服務行業以及技術領域,包括教育、金融、電信、醫療、會計、法律以及建筑工程等行業。如,備受關注的醫療衛生和老人護理行業,協定允許澳大利亞在中國開設獨資醫院和老年服務機構。中澳協定給予了澳大利亞進入中國醫療和養老行業的準入權利,將能夠先于美國、歐盟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搶占先機,從而獲得廣闊的市場。
中澳兩國農業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中澳兩國的農業產值占各自GDP的10%和3%,從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0%和1.5%。整體上澳大利亞在大麥、畜產品、糖類和棉花等資源密集型農產品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遠高于中國。中澳FTA使得澳洲農產品在中國市場更具有競爭力,預計今后對中國農產品輸出有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亞較高的動植物檢疫標準和農產品能夠滿足國內需求的緣故,中國農產品對澳出口量將不會有大幅的增加。在農產品方面更加有利于澳大利亞,而中國的國內農產品市場將受到沖擊,容易形成對澳洲農產品的依賴。
中國將在九年內取消所有對澳大利亞進口乳制品的關稅,會使澳乳制品加快進入中國市場。在國內消費者對自有品牌奶制品信心缺失的背景下,澳洲奶制品將會大量涌入中國市場,這同時也會對國內奶制品行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在中澳雙邊貿易中,中國主要向澳大利亞出口制造業產品,比如機電產品、紡織品以及鞋類等。澳大利亞取消對中國出口的工業品的關稅,使中國的工業品能以更低的價格在澳洲市場上銷售。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量將會顯著增加。
在服務領域,中國將向澳大利亞的企業開放國內的金融、電信、銀行、保險以及酒店等行業。澳大利亞服務行業具有先進管理水平和技術水準,中澳FTA將使其進入中國服務行業更加便利,迅速擴大對中國的服務貿易額。由于中國國內服務行業競爭力薄弱,澳大利亞企業的進入將對中國國內服務領域造成很大沖擊。
盡快改變“小而全,大而全”的工業格局,形成產業鏈的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在中澳雙邊貿易中,我國對澳出口貿易以制造業產品為主,主要包括機電產品、紡織品以及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每年絕對減少三百多萬,勞動力短缺現象日益嚴重,勞動成本逐漸上漲,不再擁有以前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因此中國企業必須進行產業技術升級和專業化分工,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企業不應局限于投資澳的礦產資源,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方面很有優勢,可以在澳洲投資大型基礎設施或建筑工程,政府可以為投資澳大利亞的企業提供信息和資金支持。另外,由于澳大利亞非熟練勞動力缺乏,工資標準比中國高很多,所以中國政府可以爭取進一步擴大對澳勞務輸出,利用勞動力資源相對優勢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服務業、乳制品行業方面,中方應該積極引進澳方的先進管理方法和專業的生產技術,借鑒澳方的發展經驗。通過市場換技術,以早日實現服務業、奶制品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加快中方企業走出去,進入澳方市場。中國企業應該充分利用自貿協定的有利之處,以直接投資或者合資的方式參與到澳大利亞服務業、乳制品行業的生產環節中,從而擴大出口貿易。中國政府應該密切注視國內服務業、乳制品行業所受到的來自澳洲企業的沖擊,善于運用WTO中的保障措施保護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
[1]徐 洪,祝 然.建立中澳自由貿易區的機遇與挑戰[J].當代經濟,2013(3).
[2]楊伊慧,岳鳳仙.淺析中澳簽訂自貿協定的意義[J].時代金融,2015(2).
[3]董 琴.中澳自貿區實質性協定的簽訂及其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15(1).
[4]曾 倩,邱曉丹.建立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現實基礎與影響分析[J].國際商貿探索,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