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平高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平頂山 46700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世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內部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這使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愈加突出。
受到歷史自然條件及社會因素的制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嚴重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行了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的,然后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先富帶動后富的經濟政策,而且東部地區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社會因素,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了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而西部地區的地理位置及社會因素較東部差,所以要不斷的調整經濟產業發展方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并且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由于中西部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以原材料工業為主,工業加工能力較為薄弱,產品價值低,增值能力低,導致了在發展過程中很難轉換經濟產業結構,同時第三產業發展落后,導致中西部地區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緩慢。而東部的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合理,工業化程度高,產品科技含量高及增值空間大,這導致我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存在著嚴重的差異。
在我國由于存在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導致了人們的人均收入也存在著嚴重的差異,同時還受地理環境、基礎條件及歷史因素的影響,使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地區以沖積平原為主,屬于濕潤地區,降水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土資源匹配較好,沿海主要城市與世界經濟有廣泛的聯系,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建設完備。中西部雖然地域遼闊,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0%以上,但其中沙漠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占60%,自然條件差于東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帶。由于東西部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導致了我國工業區域布局具有東輕西重的基本特征,西部地區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發展落后,大型工業企業很少,規模較小,經濟發展比較滯后,而沿海地區,由于開放時間早,引入外資較多,科技投入較多,企業研發能力較強,所以經濟發展較好。
由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無論是對西方先進文明的接觸還是吸納在時間上都要早于內陸地區,因此思想較開放和先進,在接觸西方文明的同時東南沿海本身就十分優越的地理交通條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完善。上世紀的鴉片戰爭迫使中國打開了封閉已經的大門,由此東南沿海逐漸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工業帶,區域經濟迅猛發展。直到一戰爆發前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依然是我國主要的工業集中區域,這時廣州、上海作為當時經濟發展迅速的大城市,其財富占有量居全國首位。天津、青島等東部城市受東南沿海工業帶發展的影響,再加上其本身就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在二戰前夕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東部工業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經濟發展優勢十分明顯,集中了幾乎我國一半以上的交通運輸設施和工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以較為明顯。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時,對東中西部地區并沒有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而是給予東部地區大量的政策支持,這種政策上的不均衡性成為了造成現今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政策的實施落實時間上,三大區域具有較為明顯的先后順序,不管是土地改革,還是城市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及經濟特區的設立,都是東部地區先于中西部地區;第二,在政策的供給量以及優惠程度上,東部地區要好于中西部地區。由于這種優惠政策的實施,使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大量的資金、人才和技術資源流向經濟效益好、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東部地區,從而使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更為緩慢,加劇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文化素質的高低和思想觀念的新舊,是制約地區經濟不可忽視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上自領導、下到一般群眾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區可以比擬。東部沿海地區教育水平較高,與國外交流頻繁,人們的思想觀念保持開放、模仿及創新的現代意識,能夠快速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而中西部地區的傳統文化深厚,教育落后,特別是文化科技素質低于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人們的意識保守封閉,極大的制約了當地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差異使中西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方面慢于東南沿海,導致經濟發展的地帶差異。
為從根本上保障我國各區域之間經濟的平衡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就要對區域發展保障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為各區域未來的發展能夠實現一體化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具體來說,要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戶籍管理等制度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強各類制度之間的銜接性,并拓寬各類制度的覆蓋面積。同時還要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以促進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對區域發展保障制度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站在維護區域整體利益的角度,對區域內各個城市當前現有的法規、政策進行認真仔細的梳理,以在優惠特殊政策方面使各城市之間的差異得以最小化。
過去幾年,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我國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一大制約因素,因此已經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由于經過多年的發展累積,東部地區在投資吸引力等方面對中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絕對吸引力,所以,政府要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減少中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的不利影響。與此相對應,政府在努力縮小東中西三個地區的整體差距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廣大中西部地區內部貧富差距依然較大,應該重點關照那些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只有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徹底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整個經濟發展才能取得質的飛躍,從根本上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
實現協調發展的調節機制只能是政府調控,在國家相關產業結構政策指導下進行。一是建立區域公平競爭機會均等的宏觀調控機制。主要包括取消造成區域市場分隔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建立資源的地方所有權制度,加快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實施特殊的開發落后區域政策,設立單獨的區域政策執行機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轉機制。二是建立完善區域發展相對平等的宏觀調整機制。通過公平競爭和機會平等的發展,其結果仍是不均等的,因此在機會均等基礎上,通過各種宏觀調控制度對區域收入再進行調節。主要是制定政府的地區差別采購制度,加大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實施地區傾斜差別稅收制度,制定特殊的金融政策,設立專門金融機構,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現代社會知識經濟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越來越大,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源開發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支撐。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僅僅依靠勞動、自然資源、資金等是很難實現的。因此,中西部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必須伴隨著人力資本儲存量的增加,適度增加高素質勞動力的數量,科學地抬高勞動力進入市場的“門檻”。同時,豐富招引途徑,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結構。作為國家和中西部政府應在中西部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的職業教育投入和增加對西部人員培訓資本的投入,逐步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1]肖 燕.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區域經濟,2008(2).
[2]高新才.與時俱進: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嬗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