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王 旸
(1.黑龍江東方學院,哈爾濱 150066;2.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2010年隨著國家對民辦教育重視的思想影響,民辦高校的壯大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力量和增長點。2014年民辦高校相對普通高校占比逐年增加,截至7月份,普通高校共2246所,比2013年增加48所,增長率為2.18%,比2013年下降0.63%,其中民辦普通高校444所,已達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19.77%。[1]從1999年開始,隨著全國高校擴大招生,碩士招生計劃也增長迅速,2006年以前平均增幅達到10%以上。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展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可以培養碩士學位工作,2012年有52個單位通過教育部審批,獲批的專業學位包括教育碩士、金融碩士、工程碩士等17個,其中黑龍江東方學院等在內的5所民辦高校在首批中,此舉意義重大,既打破了公辦大學獨攬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局面,又標志著社會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認可。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為56萬人,較2013年的53.9萬人擴招2.1萬人,約4%,擴招幅度相較于2013年的4.2%較為穩定,雖然5所民辦高校獲招碩士研究生資格后,大約僅占去0.62%的份額,但研究生教育重心逐漸從公辦大學的精英化、學術研究型走向普及化、專業應用型,2010年專業碩士人數增長超過50%,占整個研究生人數的24%,2013年該比例已達到40.3%,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5年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之比達1:1。但由于公辦大學人才培養“大而全”的局面,這更加不能滿足社會對有特殊性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這個缺口正好由民辦高校彌補。
主要是為適應北京市社會管理、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需要,與行業組織和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將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專業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突出城市特色,服務于北京市社會建設大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側重于社會工作和實踐管理能力培養,采取在職學習方式,彈性學制,即引入實際社會管理的項目,加強社會工作實務技能的訓練,以項目制、項目驅動的模式進行教學。校內建有先進的社會工作實驗室和一流的社會工作文獻信息中心,校外擁有北京第一家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基地和與東城區司法局共建的矯正人才特色培養基地等各種領域的實習基地。學院采取“理論+實習”的雙導師制,理論教師均有海外留學訪問經驗,熟悉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實習教師包括專業顧問及實習督導由一批國內外社會工作權威專家、機構資深社會工作專家組成。其項目管理碩士專業與華威大學共同承擔教學管理,采用國際先進的教學方式和領先的專業教材,設置公共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題講座模塊、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模塊。每門專業課集中授課1周,另由實踐導師在2~3周內指導并完成該門課程的考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分別設置面向社區管理、司法社會工作和社會組織管理相應的課程模塊,且每門課程是以學生參加的實際項目解決的成果為考核依據。
該校采用“雙外語(日朝雙語)”和“外語(英、日、俄、朝)+專業方向”兩種培養模式,全面培養精通外語、語熟經濟管理和商務禮儀的專業性、應用型、高層次、復合型高級翻譯人才。“雙外語”模式招收日語專業學生,并要求考生的朝鮮語達到高級水平,學制為3年,實行“1(一年基礎課程學習)+1(一年國外語言實訓)+1(一年專業實習和論文寫作)”的模式,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具有較強的中、日、朝互譯能力;“外語+專業方向”模式,外語教學突出實訓,要求專業翻譯基礎要扎實、外語語言運用能力要流利以及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能力要靈活,尤其是口筆譯實踐能力,同時專業知識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設金融、旅游和貿易相關行業背景課程,側重翻譯實務,學制為2年,實行“1(一年基礎課程學習)+0.5(半年國外語言實訓)+0.5(半年專業實習和論文寫作)”的模式。
“五段式項目帶教學”指認知實踐、理論、深入實踐、再理論、項目實踐五階段,分為生產認知實習、學位課理論學習、深入實踐提出項目、選修課理論學習及項目實施(畢業論文撰寫)五個培養環節。學院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聯合乳品學院”,同時與飛鶴集團、完達山集團等15家國內外知名乳品企業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組成了由學校、科研單位和企業三方工作在生產、建設和管理一線卓有成績的實踐導師隊伍,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第二和第四環節在校內及國乳中心完成,第一、三、五環節在合作乳品企業完成,畢業論文在校內或乳品企業完成,培養既善于經營管理又精通生產技術,同時注重質量安全的“人格、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應用性、開放式、職業型專業人才。
學院依托傳媒藝術業,立足河北,輻射周邊,培養方式是學校與河北電影制片廠和河北電視臺等產業部門聯合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實行“0.5(半年基礎課)在學校培養+1(一年實際操作)在產業部門的具體崗位上”的培養模式,畢業環節根據具體情況或在學校或在產業部門培養。2013年10月該校又獲得了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合作培養全日制藝術類博士研究生資格,這也是首家開展博士研究生培養項目的民辦高校。
學院立足陜西,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推行“學以至真、工以致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德育為首,德與才相結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以實踐能力為重點,第一和第二課堂相結合;以“產學合作教學”為主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基于以項目綁定的研究實踐過程為主線的培養模式,借助項目研究實踐過程培養人才。
民辦高校研究生培養為避免引發“花錢買碩士”、“注水碩士”,關鍵是落實應用型專業實踐。學校培養中應以專業基礎知識為引導,重視案例教學,突出實踐操作在理論中的運用,加大專業碩士校內理論學習與校外企業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相結合、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通過企業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創新中心、實踐工作站等多種形式,打造高層次專業碩士校企聯合培養平臺,既可保證培養質量和辦學層次,又可以提高就業水平,從而保證畢業證書的“含金量”。
專業碩士培養的核心是實行“復合型導師”,既要組建懂得實踐操作的理論導師隊伍,又要組建諳熟理論的實踐導師隊伍。導師應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特色,擬定具體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指導每個學生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項目實施和論文撰寫。通過校內外導師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雙向指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如武昌理工學院和武漢工程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實行“三導師制”:第一導師是武昌理工學院導師、第二導師是武漢工程大學導師、第三導師是企業導師。
專業研究是理論研究與技術操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民辦高校專業碩士培養的重心是將學生通過理論學習掌握的最新科技成果轉化到企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專業碩士更突出地表現在課程體系過于理論化、學校與企業聯系薄弱、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配合不密切這三方面。所以學校應構建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由企業直接參與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把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落實到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實施中,實現多樣性和創造型教學,進而突出民辦高校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民辦高校為抓住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新機遇,擴大招生規模,學校建立了投入和激勵機制多方籌措資金,對專業碩士提供減免學費、生活補助、科研津貼、獎學金評定等方面享有與學術型研究生更優惠的待遇,從而鼓勵學生報考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升導師和學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以保障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武昌理工學院給研究生免費提供雙人間宿舍,一次性資助1萬元/人和600元/人/月的助研津貼。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設立各種獎助政策:國家獎學金2萬元/年;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獲獎率在52%以上;研究生國家助學金,350元/人/月(按12個月發放);“三助”崗位助學金,100元/人/月。而西京學院在招生網站上注明,“凡被我校錄取的2014級工程碩士研究生學校全額資助學費和住宿費,全年按12個月發放助學金600元/人/月”。
[1] 張 翔,蔣軍成,鞏建鳴.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