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影,時 悅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強城鎮化管理,優化城市化布局,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進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我國內需潛力在城鎮化上,[1]“城鎮化是世界發展的規律,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并能夠使我國巨大的回旋余地得以充分施展”。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十八大報告的戰略任務部署,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進一步完善了城鎮化發展思路,即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完善“四五”城鎮體系規劃,創新城鎮管理機制,并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圍繞省“五大規劃”,高標準、高起點做好墾區城鎮建設規劃,打造墾區美麗新城鎮。
政策因素,是墾區建設新型城鎮的指導因素,對城鎮化發展有著統籌、干預、協調、規范、支持的作用。政策因素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政府的投資,二是相關保障制度。政府投資以及對居民的補貼,能加快勞動力的流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而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推進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黑龍江墾區正處于城鎮化自下而上的快速發展階段,意識到政策發展對城鎮戶發展起著極大作用。墾區近幾年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并由農墾總局牽頭,編制《黑龍江墾區城鄉一體跨越發展規劃2008-2020》,帶動各個農場編制城鎮建設規劃,有效推進墾區新型城鎮發展。2013年墾區撥付救災補助資金,加快災后重建工作,2014年5月,墾區下達了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計劃通知,保障貧困居民正常生活,2014年9月,黑龍江墾區下達了投資建設基礎設施的計劃通知,加快了個管理局基礎設施建設。農墾總局依照墾區自然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墾區城鎮化發展的政策以及相關制度規劃,推動新型城鎮建設的步伐,并提高了墾區新型城鎮的質量。
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人口轉移,并確保農民在不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獲得收入外,還能有其他經濟收入,是農民能夠以城鎮的生活方式進行生活的保障基礎。產業結構是各產業資源以及產出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結構以及各產業在其中的地位,也就可以轉化為一、二、三產業在墾區經濟中的比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轉化能夠帶動勞動力、資本以及技術調整,也就是調整勞動力、資本以及技術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流動模式,推動城鎮化的發展。黑龍江墾區以土地資源豐厚為優勢,第一產業在墾區經濟中占有大部分比例,2013年其占墾區總產值的47%。墾區城鎮化的發展,第一產業是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墾區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推進城鎮化要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相結合,就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步伐”,[2]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墾區建設新型城鎮的有利支撐。
生態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資源以及所需的環境,并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提供可能,促使人類社會不斷地前進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生態存在著相互推進作用,生態為新型城鎮建設提供充足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環境,新型城鎮建設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處理好資源利用和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關系。[3]生態環境資源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一味的建設會使環境及資源承載力達到極限,不能繼續為新型城鎮建設提供資源以及有利的環境,從而會抑制新型城鎮建設的發展。因此要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的相處互融,以及人類認識自然的進步狀態以及改造自然的積極成果。生態文明引領新型城鎮建設,走綠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4][5]黑龍江墾區新型城鎮建設,要做好生態保護及改善,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并且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推進高質量的新型城鎮的保障。
人文因素包括人的文化素養、習俗、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思想覺悟源于知識的獲取,對于事物認識的程度也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對于墾區新型城鎮的建設,也需要墾區居民的高度重視以及較深的認識,文化是影響人類認知以及思想轉變的因素,是社會和民族凝聚力不容忽視的必要因素。文化以無形的意識和觀念,作用并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的生活。[6]文化需要從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獲取,而教育是提升文化素養的主要方式。黑龍江墾區6歲及以上文化程度中,小學學歷的占65%,其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因此,墾區在建設新型城鎮的過程中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增強居民的凝聚力,推動新型城鎮建設。
墾區相關政策的引導以及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新型城鎮的建設。由于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以及對于農民的相關扶持政策還沒有得到全面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城鎮的建設。因此,要做好墾區的引導工作以及墾區相關城鎮化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推動墾區新型城鎮的建設。
黑龍江墾區產業結構屬于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的形式,產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土地以及勞動力的發展,大部分生產要素集中在第一產業,制約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從黑龍江墾區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黑龍江墾區二三產業的發展比較薄弱,而二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促使剩余勞動力得到充分就業,可以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因此黑龍江墾區需調整產業結構,使之對墾區的城鎮化發展具有支撐作用。
生態資源環境是墾區建設新型城鎮的基礎,只有保護好資源、環境才能享受其帶來的有用價值,推進新型城鎮的建設。因此墾區要推進綠色城鎮體系建設,要以高效用、低消耗、低排放為特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立社會、經濟與生態一體化的新型城鎮發展道路,使新型城鎮建設符合低碳、集約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發展理念。同時墾區要加大力度做好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導,使居民有自覺意識去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利用等。
提升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正確認識城鎮化發展模式,意識到城鎮化發展帶給居民的有效成果。盡管墾區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高于全國受教育平均水平,但是,墾區高中及以上學歷只有31%,因此墾區要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增強內在凝聚力,以文化為引導提高墾區居民的思想覺悟,挖掘墾區獨特的文化底蘊,并在此基礎上弘揚墾區的文化精神,并不斷傳承下去,發展墾區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鎮。
[1]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2] 韓 俊.城鎮化既是發展問題更是改革問題[J].理論學習,2013(6):45.
[3] 方 燁.新型城鎮化要高效、包容、可持續[N].經濟參考報,2014-05-12(008).
[4] 李 鵬,劉 鵬.生態文明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和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2014(6):46-49.
[5] 肖宏偉.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4(5):29-31.
[6] 卜希霆,齊 驥.新型城鎮化的文化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7):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