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露
(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南昌 330013)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降低外匯儲備風險、提升國際地位的需要,本幣國際化還可以使中國獲得鑄幣稅。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還處在初級階段,且我國無論是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還是資本項目的可完全兌換,都難以在短期內完成。而通過政策與制度改革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因此參照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成功經驗,我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從我國經濟條件以及本國國情出發,充分發揮市場導向與市場調節作用,循序漸進,堅持分步走策略。首先,鞏固人民幣周邊化(例如,推動東亞貨幣合作)基礎,然后以人民幣區域國際化(例如,推動亞洲貨幣合作,繼而推動亞太貨幣合作)為中期目標,以人民幣國際化為長期目標,最終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筆者以為,應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去認識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從宏觀面看,分步走策略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實行三步走策略,即順次實現“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二是在貨幣職能上實行三步走策略,即順次實現經貿結算、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職能。從微觀面看,具體推進措施有:一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促進我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鼓勵民間投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和可持續性。二是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維護本幣價值對內對外長期穩定。三是堅持外匯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進程。四是不斷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參考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成果檢驗,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發揮新的競爭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從國際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繼續加大。在應對危機和促進復蘇的進程中,依托國際化生產、對外貿易和服務、資本跨境流動和技術創新,各國加大力度開拓國際市場、進行全球資源配置,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利益交融不斷加深。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新型經濟體成為全球化新動力使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各國面臨全球化新挑戰使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多邊貿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時區域一體化趨勢增強。為此,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同時,要保持人民幣對外價值的穩定,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基礎性條件。只有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讓世界各國的投資者相信人民幣國際資產的安全、可靠,并且能夠保值增值,這樣人民幣才有可能國際化。同時,可考慮進一步放開和規范銀行卡清算市場,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提高金融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人民幣想要國際化,需要其他貿易國將人民幣作為自己的外匯儲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就要求中國自動放棄貿易順差的現有地位,放棄外貿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消費是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是我國發展巨大潛力所在。在穩增長的動力中,消費需求規模最大、和民生關系最直接。要瞄準群眾多樣化需求,改革創新,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一要增加收入,讓群眾“能”消費。分批出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更多用于民生保障。二要健全社保體系,讓群眾“敢”消費。提高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全面推開大病保險。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三要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內需的第一源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擴大內需的又一源泉,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是服務業,同時必須拓展和擴大農村消費市場,這就要求增加農民收入和一系列的優惠措施,最根本的是要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如看病養老等問題。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要制度先行,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一是金融機構的經營運行要更加靈活、更加市場化。二是金融市場的建設要往前推進,其中也包括資本市場。三是防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四是是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讓更多民營資本進入原本壁壘較高的金融領域,金融企業將更加多元化。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在境內,要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銀行間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完善二級市場交易機制,豐富交易品種,吸引國內外更多的交易主體參與交易,擴大市場交易量,使它們的數量足夠形成隔在外部資金沖擊與我國實體經濟的緩沖器。在境外,可首先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積極推行境內外“人民幣”投資業務,讓境外人民幣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讓境內人民幣更大規模地進入香港,而后融入全球資本市場。
一是堅持外匯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進程。我國在1996年實現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目前處于推進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的階段之中,而真正的國際化要求資本賬戶必須完全放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一國貨幣能否實現資本賬戶下自由兌換,關鍵看該國以下條件是否成熟,即匯率、利率市場化,完善的金融市場和成熟的金融結構,審慎的金融監管體制,穩定的宏觀環境,國內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合理的國際收支和充足的國際清償手段。為此,我國政府應選擇適當的時機和恰當的方式,積極穩妥地開放資本賬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形成。在資金流入方面,對外商直接投資即可,可漸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的匯兌自由,并逐步適當放寬外國直接投資者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規模。在資本流出方面,調整和簡化審批程序,逐步放松境內居民以及金融機構對海外投資的限制,鼓勵其用人民幣對境外進行直接投資,二是初步建立低層次的人民幣跨境流動機制。可借助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試點范圍,逐步從沿海發達省份向邊境省份和內陸省份轉移,逐步從周邊國家向亞洲國家滲透。人民幣走出去之后,國家可適當地出臺鼓勵政策,培養擴大境外非居民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要求,初步建立起人民幣回流機制。
必須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漸近的過程,實現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自由兌換非一日之功,人民幣國際化依然任重道遠,應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的不同階段,因勢利導,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制定出相應的策略,保證人民幣的順利推進。
筆者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發展過程中,特別要做好以下工作:以逐步滿足市場需求為基礎,穩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使用,繼續拓展人民幣的使用地域范圍,繼續深化人民幣的貨幣職能,在岸市場開放與離岸市場培育相互推動,與跨境人民幣業務開展相結合,設定清晰的時間表和頂層設計的配套改革方案,以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整個金融改革繼續深化。
[1]楊均華.后金融危機時代人民幣國際化條件與路徑的多維思考[J].對外經貿,2012(1).
[2] 陳四清.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J].中國金融,2011(14).
[3] 徐 杰.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利弊、路徑與戰略選擇[J].區域金融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