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濤
(海南大學,海口 572000)
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線網技術也發展迅猛、日益完善,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高校,無線網絡與有線網絡作為校園網的不同組網方式,二者相輔相成,又互為備份,共同保障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其中,無線網絡以其靈活的網絡架構,便捷多樣的接入方式、快速的網絡服務贏得了高校師生的青睞,并已在圖書館等場所的網絡接入占據主流地位,推廣和應用的前景十分廣闊。
無線網絡,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絡,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無線網絡區別于有線網絡最大的不同是舍棄了有線網絡的“線”,改由無線電波攜帶數據在空氣中傳輸。
在高等院校中,無線網絡主要是指無線局域網建設。無線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指通過無線介質發送和接收數據的網絡訪問形式,它是計算機網絡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由客戶端、無線路由器接入點、無線控制管理器、無線媒介組成。無線校園網絡就是在校園中通過無線局域網技術建立三維覆蓋的無線通訊網絡,使校園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處在網絡范圍內,形成真正的校園網。
1.綜合成本較低,易維護。這里的成本主要是指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建設成本方面:首先,無線網絡可基于有線網絡建設,可以更好地保值原有有線網絡,減少成本投入;其次,無線網絡舍棄了有線網絡的“線”,省去了因“線”產生的成本投入,施工量減少、施工周期縮短,可以節省人財物力的投入。維護成本方面:有線網絡的維護基本都圍繞線路,線路因意外剪斷、鼠類啃壞、線路老化等致使線路失效,檢查往往需要專業設備,更換線路甚至可能要挖槽、破墻等,耗時耗力。而無線網絡因為無“線”則不產生上述的維護問題,也就無需此類維護成本。
2.信號覆蓋范圍廣,傳輸速率有保障。無線網絡的建設與有線網絡相比受到的約束較少,只需安裝無線接入點AP設備,就可實現周邊一定范圍的無線網絡覆蓋,如果在空曠地帶借助外部天線的情況下,其覆蓋范圍可達到40公里左右,而且天線的增益越大,覆蓋范圍就越廣。一個校園安裝上很少數量的無線接入點AP設備,就可以實現對校園的全覆蓋,使高校真正實現網絡校園的無縫銜接。
在速度方面,采用不同的標準,速率也有所不同,采用802.11b標準的傳輸速率可達11Mbps,采用標準802.11g標準的傳輸速率可達108Mbps。目前,802.11g標準是當前的主流。
3.網絡架設便利,移動性強。校園無線網絡的架設是基于有線骨干網絡,在合適的地點接入一個或多個接入點AP設備,就能實現一定范圍的網絡覆蓋,用戶在此范圍就可享受網絡服務。同時,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無線網卡集成性更強、板卡越來越小,技術越來越普及,幾乎絕大多數的網絡終端都集成有無線網卡,支持無線網絡接入。一旦無線網絡建成,只要在校園內無線信號覆蓋范圍內就可以實現任何位置、任何時間的上網,支持自由移動,持續穩定連接。師生可以方便的參加網絡教學、舉行視頻會議、共享資料、聊天、閱讀等實時的網絡服務。
4.擺脫端口數量的限制,擴容性更強。無線網絡提供多種組網方式,能夠根據用戶需求的不同,靈活選擇,有針對性搭配。從個位數用戶的小型網絡到數百位用戶的大規模網絡,都有匹配的解決方案,徹底擺脫有線網絡端口數量的限制。無線網絡中單個普通AP一般支持20至30個用戶接入,高配AP最多可支持300個用戶連接。若果某一范圍用戶端超出AP承受范疇,可再疊加AP個數,疊加的AP設置為不同頻率段即可擴充接入容量。
無線網絡目前已成為高校信息化校園的標志之一,是學校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提升教學環境品質,增加教育靈活性和改革教學手段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國外,西方發達國家的無線網絡技術研究較早,建設基礎較好,應用成效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的是北美和歐洲的一些高校。在這些高校里,無線網絡的使用在促進學術研究、加強教育影響力、完善校園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著正面作用。在國內,北京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自2002年起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無線校園網絡,高校迎來無線網絡建設的熱潮。但與國外比,國內的無線校園網絡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是局部覆蓋或者實驗性質,應用層次上也相對滯后。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的民辦院校,近幾年在辦學規模和效益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無線校園網絡建設方面滯后更多,一些有遠見的民辦院校雖然也建設了無線網絡,但還有一大批在觀望和嘗試。民辦院校如何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搶抓無線網絡建設和應用的機遇,實現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方面的“彎道超車”是現階段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高校,校園網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平臺,是師生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校園網由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組成,二者并無絕對的優劣,各有所長,可互為備份網絡。民辦院校在建校之初,主干區域的有線網絡鋪設基本是到位的,但隨著學校的發展,對于大量新增的移動客戶網絡需求、樓棟墻體線路老化造成改造面積過大、以及不方便有線布放和設備安裝的區域,無線網絡架設就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戶終端通過無線電波與無線接入點(AP)通訊,再通過AP的以太網端口接入有線網絡實現Internet的資源訪問。這種快速實現網絡覆蓋,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的無線網絡特別適用于資金有限、大成本項目控制嚴格的民辦院校。
目前,絕大多數的民辦院校視頻監控是基于有線網絡的,這樣的有線視頻監控系統監控點位欠缺必要的靈活性,系統缺乏便捷的擴展性和擴容性,而且系統擴展往往會增加大量的工程量和額外的基礎網絡建設,這些先天缺陷注定有線視頻監控不能大面積建設。
隨著無線技術的日趨完善,基于無線的傳輸技術的視頻監控系統正在被高校接受和應用。無線視頻監控讓視頻監控徹底擺脫了因有線的本質而帶來的種種限制,架設靈活、便捷,傳輸效率有保障,且建設和維護的成本較低。無線視頻監控必定是視頻監控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民辦院校建設安全校園,為師生提供專業化的、更高質量的服務是必然選擇。
例如,三亞學院是民辦院校的一員,在資金投入和項目審批方面要受到嚴格的審核,學校創新性的提出無線視頻監控和有線視頻監控互補建設,在最近一批50個監控點位中,二者都實現了相同的監控效果,但單個點位的無線視頻監控建設成本卻比有線的降低了37%,實現了降低成本,但提升效益的目標。
高校校園無線網絡的建設主要是為網絡教育和移動教育服務。目前,受國際上MOOC式教學的影響,國內高等教育也在加快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現在高校的許多教學活動都在網上進行,教師通過網絡發布教學大綱、課程要求、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布置作業和課后答疑等;學生通過網絡進行選課、課件下載、在線學習、相互討論、作業提交和考試等。民辦院校應搶抓這一歷史機遇,搭建無線校園網絡、建設網絡學習平臺,提升“教”的水平和“學”的效果,縮短與公辦高校間教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差距。
從“教”的方面看,校園無線網絡覆蓋后,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室內,教室外也是課堂。民辦院校可以根據學校課程設置的特色,制作MOOC課程和微課程,將資源上傳網絡學習平臺供學生網上學習,教師也可結合最新案例、前沿知識借助無線網絡隨時隨地更新教學資源,做到教學內容不滯后、不落伍。從“學”的方面看,課堂已不受地理局限,在無線網絡覆蓋區域處處是課堂,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借助無線網絡順暢的下載課程視頻(微課程視頻3至5分鐘,MOOC視頻10至15分鐘。)學習、與教師和學生在線討論。這種變學生被動“聽”為主為學生自主“學”為主既是教學規律的要求,也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實訓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實驗實訓基本是實驗地點固定、開放時間受限、實驗席位有限,且一些高校較大分多校區后還得重復建設實驗場所,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信息化教學、實踐優勢的有效發揮。針對這些限制,高校急需建設一個全新的不受地域和客觀因素制約的無線網絡實驗室。
伴隨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全新技術的無線網絡實驗室已經具備建設條件,它將把校園網絡拓展到更大范圍的空間,給師生提供沒有圍墻的、不受區域限制的、不局限于有限實驗席位的、24小時開放的“虛擬”實驗室。這種“虛擬”實驗室不局限在固定空間,但它卻又能實實在在地為師生提供高效的實驗、實踐環境,是信息化發展中對傳統實驗室的全新洽釋。虛擬、仿真類的無線網絡實驗室特別適合于高危險、高成本、高耗時的實驗環節,學生可以在無指導、無時間和次數限制的環境下自主實驗,讓理論知識和實驗實踐更緊密的融合。同時,無線網絡實驗室建設成本較低、人力成本很少、實驗耗材全部虛擬,很適合民辦院校應用、推廣。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院校一直以自主辦學、體制靈活、注重實效、精兵簡政等為辦學特色和優勢所在。其中,在倡導精兵簡政的同時,還要求高效的行政效率,這貌似對立的兩面被無線網絡技術有效的整合、統一起來。隨著3G技術、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智能終端的引入和普及,使得無線數據應用在行政辦公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行政人員只要通過智能手機等便攜終端在無線網絡覆蓋區域就可隨時隨地的網絡辦公、資料查詢和溝通協調,使得行政人員工作地點更為自由、辦事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更高。
圖書館是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寬敞的閱覽區域使得有線網絡難以覆蓋,即使覆蓋也會影響美觀,且接入點有限。無線網絡可以有效的解決圖書館網絡覆蓋問題,寬敞的區域只需極少的AP就可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且網絡帶寬、速度有保證。
同時,在圖書館布設無線網絡還有2點好處:1.師生可以通過筆記本、智能手機等便捷、快速的連接互聯網,訪問電子圖書,豐富了圖書資源的訪問渠道;2.師生可以在智能終端上安裝圖書APP,隨時隨地的進行圖書館書目的瀏覽,執行預約、預定、借閱等命令,在方便師生的同時也可避免圖書查詢終端設備的浪費建設。
高校作為文化的集結地,每年都會舉辦很多臨時性的活動,例如開學迎新、學術論壇、校內運動會、就業推薦會等等,這些臨時性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活動開展時間短、網絡需求靈活性強。有線網絡的布設一方面不利于活動的布展美觀,另一方面即使勉強布設也很難滿足突發地點的臨時網絡需求,且活動結束后還要拆除臨時線管,成本較高,而無線網絡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在附近搭建臨時AP即可實現網絡服務,保障臨時性活動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擁有無線校園網絡,已經成為高校數字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民辦院校應順應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搶抓無線網絡建設和應用的機遇,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1] 盧 奕.無線網絡在高校中的應用探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1):150-151.
[2] 余 智.基于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無線網絡實驗室建設[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6).
[3] 羅榮芳.探討無線校園網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7):143-144.
[4] 李增雷.無線網絡技術在校園王忠的應用[J].信息與理論,2012(5):72-74.
[5] 王善邁.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探討[J].教育研究,2011(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