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萍
(廣州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廣州510830)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路徑思考
劉雪萍
(廣州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廣州510830)
當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課程設置寬泛無個性、實踐教學投入不足、師資力量不匹配、教學方法落后、學生就業對口率不高等問題。應該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并把握層次性、應用性和地方性要點。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配套工作方面:以應用能力為主線開展課程建設;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制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豐富實踐教學手段。在學校與地方、企業的多方合作中,注重組織領導、機制協調、利益共享和長遠發展。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合作
工商管理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密切,肩負著為企事業單位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重任。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大局面,積極思考和調整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和完善人才培養路徑,是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重點。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
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商管理專業屬于一級學科,下面包括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十個二級學科。我國當前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但是,首先,我們不同層次、類別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沒有體現出明顯的產異性。很多高校都籠統地宣稱目標是培養高級管理人才。而實際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供應出現了人才同質化,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的情況。其次,從總體來說,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沒有根基于企業實際崗位需求與特點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所以,在整體上目標空泛,不能滿足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
(二)課程設置寬泛而無個性
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通過課程設計來實現。現實中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涉及面廣、量大、寬泛、雷同、無特色,二級學科中的會計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甚至法律等課程都雜亂地混合在一起,缺乏科學性和邏輯性。這種貪多求全的課程設置忽視了現代企業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現實,忽視了個性化特點,使得人才培養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實踐教學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突出特點在于其對實際管理技能的要求,很多單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員時往往要求具備相關工作經驗。
(四)師資力量不匹配
工商管理專業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具有較高的工商管理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尤其是具備工作經驗。但是囿于高校內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積極,難以引進企業技能人才到高校工作或者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
(五)教學方法落后
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要求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突破傳統課堂講授法的模式,更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基于教學對象研究基礎上的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身競爭力,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收益。但是,當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傳統課堂講授法。
(六)學生就業對口率不高
畢業生就業面廣,但專業對口率不高。通過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分析,工商管理專業作為學生的就業面非常廣發,涵蓋了二級目錄中的會計、營銷、人力資源、貿易以及文秘等等崗位,真正在畢業后立即走上管理崗位的較少。
(一)層次性
我國較少研究不同層次的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一般都籠統地提到管理類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而國際上工商管理專業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經理人員培訓項目四個層次。[1]從這一點上,我們要積極向國外學習。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拋棄高大全的想法,準確定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應用性
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是能夠在企業從事管理類工作的專業人才。我們應該通過畢業生追蹤調查,深入用人單位,廣泛了解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了解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職責所需的能力素質要求,并以此來確定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具體的培養規格。
(三)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聯系地方,以地方經濟需求來定位專業方向和確定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地方相應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優化教學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從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知識結構等多方面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促進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實現特色人才的培養,積極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2]
(一)以應用能力為主線開展課程建設
第一,我們要把專業應用能力作為課程設計的起點,從現代管理者應具備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素質要求出發,確定較為精煉的主干課程,不同的工商管理二級學科相互之間應該有所區別。第二,課程體系以必要、夠用、實用為標準。傳統的課程體系堅持“知識為中心”,注重理論的系統完整,貪大求全,忽視了工商管理專業自身強烈的實踐面向性。第三,課程體系的設計應該建立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要深入行業企業,關注行業企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行業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標準,通過與行業企業的深入調研和共同探討,將崗位能力特征要求轉換成課程體系和內容。第四,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于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設計。第五,課程設置的個性化考慮。美國各大商學院為滿足不同學生需要,課程設計的個性化特點突出。主要有三種傾向:一是選修課程門數增多,占總學分的比重增加;二是學生在選擇課程時更加靈活;三是體現時代要求的管理類課程增多,如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成長、變革管理、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等幾乎在所有國外著名商學院中都有所增加。[3]我們也應該學習借鑒,讓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培養。第六,根據行業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的需求,積極開展教材建設。
(二)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
沒有教師,就沒有大學;沒有具有工商管理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就培養不出高素質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第一,作為短期形式,我們可以邀請行業企業管理人才到學校做講座,為師生展現最新的行業動態;第二,聘請行業企業管理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第三,通過學校層面人事改革,引進行業企業管理人才到學校擔任專職教師,這一點對于公辦院校尤為困難;第四,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參與企業的決策與管理,積累管理經驗和案例,提高教師的工商管理實務水平。
(三)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制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工商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充滿著變動性,這要求作為管理者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第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密切結合企業經濟形勢和工商管理實際來講解,并通過任務導向、案例談論、情景模擬等創新型教學方法,開展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高學習效果。第二,只有改革考試制度,才能真正突破教學方法。工商管理專業考試制度要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重視考查學生知識轉化和應用能力,通過過程考核、實訓考核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
(四)豐富實踐教學手段
第一,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有更多的實習機會和更好的實習條件打好基礎。通過到校外實習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氛圍下學習并掌握專業崗位技能。第二,開展校內實訓室建設,為學生提供符合企業實際操作的ERP管理系統、ERP沙盤模擬、管理情景模擬等平臺,模擬訓練學生專業技能。第三,充實實踐教學學時,實踐學時和理論學時的比重應科學合理,根據課程特點有所區別,但是總課時中實踐教學學時應該力爭達到50%以上。第四,改革課程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條件,通過生產經營現場教學、案例模擬與分析等方式,構建開放型的教學過程。[4]同時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規劃、指導、監控和考核評價。
(一)校企雙方合作基礎
校企雙方合作的動力來自于合作產生的收益,對于學校來說,通過校企合作,可以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有效推進專業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更直接吸納優秀專業人才,并為企業發展帶來智力支持。
(二)校地雙方合作基礎
高校有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而地方也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服務。所以,學校專業設置和建設要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或者說要建立學校專業與地方產業的協同機制。這樣可以促使知識要素集聚在產業技術創新上,又能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產業集群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更加豐富的智力資源,當然與產業集群的聯動更能凸顯出工商管理應用實踐型的特點,給學科向縱深發展提供條件。[5]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合作載體
學校、地方、企業的合作基礎不同,利益訴求也不同。如何有機地將各方利益銜接并融合在一起,是多方合作機制運行的關鍵。在合作中應該增進互信、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共擔風險。同時,要推進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模式,不僅將企業迎進來,而且要留下來,探索建立股份制二級學院或者獨立學院、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實現多方各要素的充分共享。
(四)多方合作培養對學校方面工作要求
多方合作培養需要學校以更積極的態度歡迎合作,并解決合作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第一,建立多方合作人才培養的組織機構,負責領導和開展學校與企業、地方之間的合作工作。第二,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如增加實踐學時并保障實踐學時的連續性,為學生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提供便利。第三,通過人事制度改革,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或引進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員加入教學隊伍,為學生創造向實踐管理者學習和交流的機會。[6]
在學校、地方、企業的合作中,必須做到共同參與,互惠互利,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享,共守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才能夠讓合作長久有效。
[1][3]鄧 莉.中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企業家天地,2011(4):209.
[2]呂 娜.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方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18):107-108.
[4]董 萍.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10):20-23.
[5]劉海運,趙海深.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4):35-36.
[6]魏國辰.校企合作視角下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222-223.
[責任編輯:龐 林]
G642
A
1005-913X(2015)07-0280-02
2015-05-16
劉雪萍(1984-),女,湖北襄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法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