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左文進
(1、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2、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11)
現代服務業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
○劉麗君1左文進2
(1、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2、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11)
現代服務業突破了消費性服務業的領域,形成了新的生產性服務業、智力知識型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的新領域。這滿足大學生畢業后有知識但無資金支持的創業需求,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機遇。但同時對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創業教育面臨著挑戰。本文基于現代服務業背景,研究創新高校創業教育,加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現代服務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 創業教育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明確指出要抓好9個方面的任務,其中包括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實施彈性學制,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等。本文基于《意見》要求并結合現代服務業的背景,研究創新高校創業教育。
目前學術界對于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本文比較贊同的觀點是“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領域。”現代服務業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其中最具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因素是符合現代服務業特征的人才。將現代服務業與高校創業教育相結合起來,實施創業教育,培養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的創業能力,對我國人才培養有重要戰略意義。”
由于現代服務業具有高人力資本含量、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點,因此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從業人員應該是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并具備實際應用能力,具有專業基本技能和創造能力的創新型應用技術專門人才。創業教育通過創業素質的培養,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知識、技能和經驗在內的綜合性創業素質,培養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創業人員的基本素質。這對我國目前的創業教育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大幅度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嚴峻,一些大學生也想通過自主創業自謀出路,大學生創業意識、意愿不斷增強,但事實上,大學生真正自主創業人數較少。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考慮過自主創業,但最終選擇實際創業的卻只有6.19%。即使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但創業平均只有3%,這一數字與美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20%有近7倍的差距。大學生的創業水平并不盡如人意。
目前學術界對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創業教育現狀進行了大量的實證調查,數據也較為客觀的反映了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施的現狀和問題。
(1)大學生自主創業意向明確但創業態度不積極
從學者的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大學生對創業概念的理解是明確的,認為創業是開創業一份事業,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實體。大學生對待創業是有明確的動力和動機的。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創業課程和創業實踐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創業意向顯著不同。雖然大學生對創業具有較強的意愿,但創業的態度卻并不積極。受傳統就業觀念、資金、經驗等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急于實現創業愿望。
(2)大學生創業知識相對匱乏,創業技能無法滿足創業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有較強烈的學習愿望,有較強的知識更新意識和學習能力,但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卻較為薄弱,大學生對企業運作知識和市場知識欠缺并缺乏信心。而大多數的大學生希望提高創業心理品質和其創業知識。
(3)大學生參與創業競賽的熱情不高
有學者研究發現,大學生對“挑戰杯”之類的創業競賽熱情并不高。各高校為鼓勵學生參加比賽,都把保研和學分等與之相關聯。大部分學生認為創業競賽對創業能力有影響,但僅僅重在參與,鍛煉個人的綜合能力。這一研究也體現了我國目前的創業競賽存在諸多問題。
(4)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需求度高
絕大多數高校大學生對創業教育有較高的需求,并認為學校實施創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創業教育實施形式與內容上的需求也是多樣的。目前創業教育實施形式主要包括:開設創業類課程;參加創業競賽、模擬實踐及參與企事業社會實踐。而在各種方式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通過參與企事業實踐是獲取創業知識和技能的最佳途徑。
以上分析表明,大學生創業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1)創業教育未融入學校整體育人體系中
第一,課程體系建設不夠健全。總體上說,創業教育還只限于第二課堂,沒有系統的創業學課程。創業教育知識通過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講座,就業政策的支持等方面來實施,缺乏系統性。大多采用創業成功人士的創業講座,沒有形成獨立、公認的創業課程和系統的創業課程群,尤其是專業性的創業學科體系。第二,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教育教材。第三,缺乏有效的實施機構。除了試點院校,我國大多數高校還沒有一個專門負責創業教育的機構,導致了學校創業教育不能系統、持續、全面的組織實施。沒有機構對實施創業教育的各機構與主體進行組織、協調與溝通。
(2)創業教育模式固化
目前,國內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具備了較為開放的外部支持環境和逐步改善的內部支持環境,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大量的創業教育實踐。鑒于國外高校創業教育經驗,國內高校進行了創業教育的探索,形成了三種典型的創業教育模式。第一種,“課堂式創業教育”,主要特點是第一課堂增設創業相關課程,第二課堂開展創業教育講座。第二種,“實踐式創業教育”,主要特點是設立創業教育教研機構,提供創業實踐場地及條件,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實踐。第三種,“綜合式創業教育”,主要特點是以創新教育為基礎,以培養綜合創業素質為目的,提供創業實踐資金和條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具有特色的創業教育模式,如基于行動學習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但仍處于理論探索期,未能真正得以實踐。
(3)創業教育的資源整合程度低
第一,創業教育研究缺乏。我國的創業教育理論系統論述薄弱,大多數院校創業教育仍處于經驗的探索,缺乏相關的理論指導。第二,師資力量不足。一方面高校教師缺乏創業經歷,學院派的師資多,企業家型的師資少;另一方面,成功的創業者普遍缺乏學術背景和授課經歷。
(4)缺乏可行的創業教育評價機制
由于創業教育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同時影響創業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對創業教育進行評估較為復雜。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質量控制環節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科學合理、規范的創業教育質量控制體系,沒能有效跟蹤評價創業教育結果的機制。有學者引用柯克帕特里克評估模型的柯氏四級評估法評價體系提出創業教育評價的四個層面: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但是柯克帕特里克評估模型所構建的體系還有待于今后評估實踐的檢驗和完善。
現代服務業是大學生切實可行的創業方向,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探討性思考和建議。
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門出臺的創業教育政策更多的體現為功利性,主要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而提出的。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遵循了商業經營的思路。創業是一個創造和創新的過程,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個性教育、知識教育、創造教育密切相關。高校應統一認識,確立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為宗旨,以人為本和以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升創業能力為根本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而不是以崗位職業培訓為內涵,或以企業家速成為目標,減少功利性。
我國的創業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而學生背景、專業等的不同,要求創業教育應分層次、分類型的開展。
大學生創業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創業意識教育、創業知識和技能教育、創業職業教育。創業教育應體現不同層次的差異性,明確不同類型創業教育的具體內容和重點。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雖然認識到創業教育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卻更對傾向于實務教育而輕素質教育。創業意識教育階段主要是培育創業文化、形成尊重創業的文化環境。創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是創業教育的中期,重點是創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制定創業計劃或商業策劃方案,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創業職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在實踐中,學生開展高層次的創業活動,創辦企業、積累創業經驗,為其成為真正的創業者做好準備。
目前,文科學生是創業教育的弱勢群體,與經濟、管理類專業和理工類專業相比,文科類專業學生創業與創業教育的意識較為淡薄。為有效的達成創業教育目標,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應依據專業差異和個體差異,實施不同方式的創業教育。如文科專業的學生對創業類的知識感興趣,希望獲得更多的創業知識,而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因為在專業學習中接受了更多的創業類知識,所以希望獲得創業能力的培養。
一是要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根據我國創業教育師資存在的具體問題,可以采取企業成功人士和校內專業教師共同授課的方式,專業教師提供創業方面的技術指導,校外教師傳授創業設計、企業管理等實戰經驗。此外,為提高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高校應設計一整套的教師培訓學習計劃,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二是要完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編寫創業教育教材,構建學科滲透、課堂教學與實踐培訓相結合的創業課程模式。一方面,在專業課教師的帶領下,通過第一課堂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創業基本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開設一部分創業實踐培訓,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技能,掌握創業實務。同時,高校應有計劃地聯合校外企業人士共同開發針對性強的創業教育教材。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需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必須構建起多方位共同組成的創業教育保障體系。有學者從政府激勵與引導政策、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融資信貸支持、高校創業支持子環境、社會文化與商業氛圍以及社會網絡支持六個方面分析我國大學生創業發展環境對學生自主創業動機的影響,結果顯示,創業環境各子環境對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動機的形成均是重要的,尤其突出的是融資信貸支持與政府激勵引導的作用。相對而言,社會文化與商業氛圍、社會網絡支持作用次之,而高校創業支持子環境的影響仍是最弱的。就高校創業環境而言,高校應創立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應加強與社會的合作,依托地方創業科技園等平臺,建設校外創業教育實踐實習基地,還可整合校內資源,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實踐基地,通過平臺的建設,使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創業熱情。
[1]段利民、杜躍平: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兼對G E M 模型的再檢驗[J].技術經濟,2012(10).
[2]李曉峰、王斌、鄭洪燕: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學術論壇,2012(9).
[3]陳丹、王文科: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4]姚裕群、童汝根、李曉剛: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問題與對策[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5]商光美: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影響因子分析[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注: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J B072)、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D F201418)、2015年金華市年度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J B201501012)階段性成果。)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