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雷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職業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競爭意識,可采取兩個價值貢獻的管理制度的傾斜。首先,收入分配制度向直接貢獻大的教師傾斜。建立健全與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掛鉤的收入分配機制,以教師實際工作成果的貢獻大小作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據,努力做到特殊貢獻即有特別報酬,引導教師為院校的發展多作貢獻。充分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功能,從而可以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使職業院校內部形成人人爭當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的良好氛圍。其次,收入分配制度還要向在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中貢獻更多無形價值的教師傾斜。作為一項集體行動,職業院校的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的溝通努力,收入分配制度應該將分配制度與教師在建設過程中的參與程度結合,不斷激發教師在學院建設團隊中發揮作用的集體榮譽感,形成職業院校發展與教師個人發展溝通進步的內在動力。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員工的收入到達一定水平時,需求層次也會相應提升。所以說,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職業院校應當選擇參加教育、培訓活動來獲取額外的獎勵,以提升自己在未來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在職業院校教師激勵機制的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人本主義,嚴格確立教師在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教師的人格與勞動,依靠教師辦學和育人,重視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始終把教師的發展放在學校發展的大背景對待,努力實現教師與學校的同步發展。第一,職業院校要構建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及公平的競爭環境,為教師職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空間,不斷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使之人盡其用。第二,職業院校要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圍。職業院校教師需要的多面性也就決定了院校激勵手段的復雜性。只有充分認識到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層次結構與不同時期的主導需要,并且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才能持續地對教師進行有效激勵,從而調動其在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構建適合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激勵體系時,除了關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建立以按勞分配、優勞優酬、適當拉開檔次、強化精神激勵為主要原則的職業院校校內崗位津貼分配機制;2.建立與競爭機制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如專業負責人、專業骨干教師、各級各類教學名師、先進教育工作者、榮譽集體、職業技能競賽及考證的評比、獎勵機制;3.由業內專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考評,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資待遇、外出進修、學習交流等方面給以傾斜的獎勵機制;4.對構成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教學、教輔、科研等不同人員制定相對應的激勵機制;5.建立與競爭機制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如根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實施教師聘任制與淘汰制、聘用制人員分類別實施人事代理制以及在崗人員聘期內的崗位晉升機制。
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投入規模和教育實力的重要指標。國際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發展中國家則為4.1%。1983年初,全國兩會召開之前,教育經費短缺問題成為代表委員、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在代表、委員的不懈努力下,1993年,教育經費占GDP 4%被寫進了當時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并希望在20世紀末完成。然而,在相當長時間內,教育投入一直不曾達標,即使是發展中發達國家的平均投入水平也從未實現過,成為政府與社會之痛。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2236.23億元,占GDP比例為4.28%,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上年首次實現超4%。因此,加大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是提升職業院校財務保障力的根本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55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各級政府部門應保證此項規定有效執行,盡快實現教育經費占GDP比例4.9%的國際平均水平,以體現教育經費投入中政府的主體責任,不斷加強高職院校財務保障能力建設,從根本上保證教育經費的基本需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32條規定:“國家支持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獎學金、貸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或者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各級政府還應積極鼓勵校企合作辦學,激勵企業家投資、捐資職業教育。對投資、捐資職業教育的企業實施稅收減免或者稅收抵扣,授予其榮譽,激勵企業家投資、捐資教育,可以起到“多方共贏”的效果。首先,可以建立企業與職業院校的聯系紐帶,豐富教育資源的供給,擴大教育資源總量,既可化解職業院校由于興建新校區帶來的財務風險,又間接提供了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合作的平臺;其次,政府通過稅收減免或者稅收抵扣,職業院校以企業名稱設立的獎學金、助學金乃至“訂單培養”等方式增加企業的廣告效應,讓捐贈人名利兩得;再次,學生通過在共建企業的實地實訓,鍛煉了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企業則優先選擇中意的人才,避免了由于企業、院校、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人力資源管理風險。
當前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困難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缺口大,蘇南現代化示范區的情況也不例外。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只有加快發展風險投資體系,才能彌補科技成果轉化階段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籌資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資機制來保證風險投資資金充足。第一,風險投資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響風險投資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應采取稅收優惠、資金擔保、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資金流動,調動投資者從事風險投資。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成果風險轉化的評估體系。一方面,要建立風險投資的綜合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評估程序,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識別風險和控制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多渠道的風險投資融資體系,以及靈活運用組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的策略,以分散資金投放的風險。第三,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成熟的管理經驗,設立和健全各類風險投資基金。
在有關財稅、金融政策體系的制定、完善和落實方面,要對企業有關研發的減免稅要落實到位,對自主研發的各項開支加大稅收抵扣,如企業投入的研發經費抵免企業所得稅,按照企業年度研發支出的平均額實現優惠稅率。還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有關立法支持。知識產權保護滲透到創造、保護、利用和擴散的全過程,要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體系。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合作開展科技研發工作。
[1] 楊朝辰,謝衛娟,劉冬梅,史艷明.用科學發展觀完善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2):28-30.
[2]姬 丹.基于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完善人才資源激勵機制研究[J].中國人才,2013(6):36-37.
[3]郭洪波.經濟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法律環境初探[J]中國科技論壇,2003(1):45-47.
[4]鞠 利.高職院校財務保障能力建設制度的完善與創新[J].會計之友,2010(7):105-106.
[5]李 微.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創新機制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