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華玲
2014年6月,營改增正式在移動通信行業開展,時至今日,大多通信運營商已經通過業務流程改造、合同條款增補、發票管理優化等途徑完成了稅制改革的過渡。在新的稅制環境下,通信行業如何實現風險控制及稅收籌劃,已經成為了各企業改進自身管理,實現企業增值的重要問題。本文分析了營改增對通信行業的有利影響,探討了通信行業在營改增背景下的風險關鍵點,基于風險視角,為通信企業營改增背景下的稅務籌劃提出了一些建議。
通信行業;營改增;風險控制;稅收籌劃
通信行業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及相關產品,其生產經營具備較強特殊性。產品具有非實物、分散性、廣闊性特征,企業具備資金密集性與技術性雙重屬性。 營改增后,通信行業整體稅負得到了降低,但是,從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企業由于對政策解讀不足,籌劃不夠,甚至出現了改革后稅負不降反增的現象,這就需要企業加強對營改增的了解,從自身管理出發,適應營改增政策,抓住節稅點,實現高效的稅收籌劃,推動企業增值。
營改增有利于建立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消除重復征稅,增強產業競爭能力,促進專業化分工。電信行業繼部分現代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之后,于2014年6月1日正式實施營改增。通信企業的主要政策包括分類營銷稅率確認、促銷贈送視同銷售、增值稅就地預繳及匯總清算、發票開具管理等幾大方面。具體來說為:一是根據通信企業業務復雜的特點,將通信企業分為基礎電信服務及增值電信服務兩類;二是對通信企業的業務促銷確定了基本原則,規定對企業提供電信服務的同時提供電信終端,按取得價款及外費贈送等典型促銷行為分別按適用稅率計算繳納增值稅。三是根據電信業全程全網運營及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的特點,明確了通信企業以市、縣分支機構按月屬地預繳、省級公司按季度匯繳的征收模式;四是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相關規定,各省也陸續出臺具體的細則明確具體執行中的一部分政策細節。
發票是增值稅抵扣的唯一憑證,增值稅發票管理,也是通信企業增值稅管理的重中之重。營改增之后,發票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若出現發票管理失誤,極易讓企業承擔刑事責任,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企業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管理上,企業應當將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規范管理,在建立規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制度后,應當實現專柜存放、專人保管,確定發票管理責任人職責。此外,企業還要重視滯留票與失控票風險,防止損失盡量避免獲取此類發票。
混合銷售是電信業務的重要板塊。例如,通信企業在對政府機構提供視頻監控服務時,業務通常會將服務器、攝像頭、集成等系列服務,若合同不將設備、服務等款項一一列明,可能增加企業稅負。以一份100萬的合同為例,若設備費與服務費分別為50萬元,若未列明,那么企業會按17%的稅率統一征稅,銷項稅達17萬元,若一一列明,那么企業銷項稅為11.5萬元,稅款節約率達30%。
通信企業常將代維費外包,若不對代維費進行合理分類,通信企業很可能面臨超范圍抵扣的風險。例如,軟件升級或系統升級服務由對方提供,稅率為6%,硬件檢修、故障維護等由對方提供,稅率為17%,建筑安裝性質代維費不予抵扣等。企業必須對這類代維費抵扣細則充分了解,以防止超額抵扣。
無償贈送、對外投資等九項業務活動會被視為視同銷售,按照稅法規定征收增值稅。對通信運營商而言,視同銷售業務時有發生,且其識別存在一定難度。例如,SIM卡的銷售過程中,若通過贈送終端、SIM卡等方式完成業務,首次入網免SIM卡費的,不視為視同銷售,而未捆綁任何電信增值業務,無償贈送SIM卡、終端、電信服務的,視為視同銷售,且贈送實物或者涉稅增值服務的,也視為視同銷售。因此,通信企業必須充分了解營改增政策,才能避免視同銷售的不利影響。
跨期抵扣業務主要指營改增前后的業務,需要企業嚴格區分業務時間節點。若業務在營改增之前發生,那么此業務就無法在營改增之后進行結算,當然也無法實現抵扣。
稅收籌劃就是在法律的準繩之下,通過改善內部經營活動實現減稅、節稅的管理活動,合理的稅收籌劃是合法的,是促進稅務公平與稅收體制進步的。通過稅收籌劃,一方面能夠使企業重視生產經營流程,盡可能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來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國家機關發現稅法問題,盡可能調節稅收的公平性。營改增后,通信行業稅收籌劃出現了不少變化,為避免風險,本文提出一些稅收籌劃中企業需要改進、強化的重要事項。
營改增在通信行業已經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當前企業對于發票管理的重視程度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宣傳、管理等方面原因,營改增政策宣傳很可能沒有到位,因此,這一階段中,企業仍舊需要持續對政策進行宣傳,強化財務部門的培訓,強化發票管理。管理過程中,企業可以建立配套的保障考核通報機制,通過制度對發票報賬按照時限來進行限制,避免超過180天導致無法抵扣,造成損失,財務部門也應當盡可能及時地獲取專用發票,從而為自身的業務活動留足空間,為稅收籌劃留足時間,從而達到節稅目的,為企業創收。
通信企業增值稅適用兩種類型,一種為基礎電信業務,按11%稅率征稅,另一種是增值業務,適用稅率為6%。這一稅收差異就為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稅收籌劃空間。運營商業務活動較為復雜,同一產品業務很可能包括多種適用稅率,因此,運營商應當盡可能對自身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充分把握稅收政策,持續提升增值業務在業務活動中的占比。例如,營改增后,預存話費送手機已經成為視同銷售的一種,因此,企業應當對當前捆綁業務進行優化,通過降低實物贈送比例、增加服務贈送比例等方式實現節稅。
增值稅發票是企業進行增值稅抵扣的唯一憑證,只有獲取專用發票企業才能實現進項抵扣。因此,營改增背景下的通信企業必須盡可能獲取增值稅發票,這就牽涉到供應商選擇的問題。在采購招標過程中,企業應當盡可能選取一般納稅人為采購供應商,從而獲取專用發票,若供應商為個體工商戶或小規模納稅人,則無法實現增值稅發票的獲取。若條件限制,企業著實無法選擇一般納稅人,那么企業就應該在評標環節充分考慮供應商的稅務成本。若可以選擇一般納稅人供應商,企業就應該在合同中增加相關條款,對發票類型、稅率等要求進行明晰,保障企業獲取足額、足質的發票進行進項稅抵扣。
優惠政策是營改增初期企業稅收籌劃的有利條件,開展營改增的地區一般都會出臺一些財政扶持政策以避免由于客觀因素造成的稅負增加。通信企業應當積極與稅務機關進行溝通,及時地了解優惠政策出臺狀況及政策變化狀況,在成本效益原則下改善內部管理,盡可能達到優惠政策所覆蓋的條件,積極申請財政扶持,以實現平穩過渡,避免資金風險為企業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對稅收政策的利用離不開專業人員的政策分析與解讀,因此,管理過程中,為實現高效的稅收籌劃,企業還應當積極培養稅收籌劃人才,通過培訓、招聘、聘請中介機構等方式對企業內部涉稅業務進行梳理,明確內部可節稅節點,從而實現更好的稅收籌劃。
營改增不僅為通信企業帶來了節稅契機,也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管理風險及稅務風險。營改增后,通信行業所面臨的風險及稅務籌劃要點已經發生了改變,要強化企業抗風險能力及盈利能力,企業必須持續地對內部流程進行改進,把握企業風險控制的關鍵節點,強化人才隊伍素質建設,充分利用多方條件進行合法的稅收籌劃。
[1]馮雪清.營改增后的稅務風險與稅務籌劃[J].現代經濟信息,2013.
[2]張彥利.營改增后的稅務風 險與稅務籌劃[J].時代金融(下旬),2014.
[3]孫金懷.營改增后通信企業的稅務籌劃管理[J].時代金融(下旬),20l3.
[4]羅松.營改增背景下郵電通信企業稅務籌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
[5]張佳,蔡曉旭.試論營改增稅制改革下企業稅務風險[J].商業時代,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