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清勝 周星 編輯/韓英彤
透視境內銀行的國際業務
文/林清勝 周星 編輯/韓英彤
根據外匯局“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月報”和“銀行代客結售匯統計月報”來比較分析各家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經營情況,是比較客觀、準確和可比的。
當前,商業銀行在評價自身國際業務發展狀況時,往往習慣于將本行實現的國際結算量與同一時期全國的進出口數據做比較,從而得出本行的國際業務增長率遠遠超出甚至幾倍于全國進出口增長率的喜人結論。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且不說各行的國際結算量除了包含貿易結算量外,還包含了非貿易結算量和資本項下的結算量,即使只是貿易結算量,在實務中,一筆海關統計一次的進出口貿易,由于各行的統計口徑不一,在銀行的業務量統計中,往往會被統計多次。因此,銀行國際結算量的統計口徑一定是遠遠大于國家進出口貿易額的統計口徑的。
那么,怎么樣才能比較準確、客觀、真實地來評價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經營狀況呢?借助于國家外匯管理局“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統計月報”和“銀行代客結售匯統計月報”中的相關數據,應該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但是,自2002年起,外匯局定期向各銀行反饋收支申報數據以來,除少數銀行外,大多數銀行對這兩份月報提供的數據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不用說加以充分利用了。
實際上,外匯局的這兩份月報是在各銀行日常申報的基礎上匯總而成的,除轉口貿易等極少數無需進行外匯收支申報的業務外,它包含了銀行辦理的絕大多數外匯業務,是目前各銀行最認可、最權威、最具可比性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來比較分析各行國際業務的經營情況是比較客觀、準確和可比的。
據此,結合全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和銀行結售匯統計數據,我們對國內銀行業國際收支申報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
銀行國際收支申報量遠大于全國的進出口貿易額。
由于銀行向外匯局申報的收付匯量除了進出口貿易額外,還包括非貿易結算量和資本項下的結算量,因此,歷年來銀行國際收支申報量及其年平均增長率均遠高于同期全國的進出口數據。如:2005年和2014年,境內銀行實現國際收支申報量分別為15053.8億美元和65710.8億美元,十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為33.7%;而同一時期,全國的進出口額分別為14221.2億美元和43030.4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0.3%。這說明,十年來我國在進出口貿易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非貿易結算尤其是資本項下的結算(包括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也保持了高速發展的態勢。而以各行各自口徑統計的銀行國際結算量則又遠高于銀行向外匯局申報的國際收支申報量。以2014年為例,僅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國際結算量合計就已高達56874.5億美元,已經遠高于同期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并接近全行業的國際收支申報總量。因此,在以上三組數據中,銀行國際結算量的統計口徑最大,其次是銀行國際收支申報量,最小的是全國進出口貿易額。
境內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市場競爭格局大體維持相對穩定狀態。
在過去十年間,境內國際收支申報量排前十位的銀行中,中行、工行、建行、農行、交行、中信、招商、匯豐、浦發、三菱東京日聯和花旗基本都榜上有名。其中,有些行是收匯或付匯排前十,多數銀行是收付匯均排前十。前十位銀行的收支申報量合計在全行業的市場占比,在過去十年間雖然大體呈逐步下降趨勢,但至今仍超75%。2014年,前十大銀行實現的收支申報量為50317.9億美元,占全行業收支申報總量65710.8億美元的76.6%。
工、農、中、建四大行始終占據半壁江山。
在過去十年中,國有四大行在國內業務、國際業務中始終占據過半的市場份額。雖然它們的國際收支申報量和結售匯量的市場占比總體呈下降的趨勢,但從未低于50%。在2005年~2014年間,四大行的收支申報量市場占比最高為2010年的60.3%,最低為2014年的56.8%;結售匯市場占比最高為2007年的66.5%,最低為2014年的54.6%。2014年,四大行實現的收支申報量為37326.7億美元,結售匯量為20031億美元,說明四大行在境內國際業務市場上仍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和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進一步的分析還表明,長期以來,四大行出口收匯方面的市場占比一直高于進口付匯上的市場占比:2014年,四大行出口收匯占全行業的59.4%,高于進口付匯54.2%的市場占比。這說明四大行在出口結算業務上的競爭力要強于進口結算業務,也說明其他銀行在進口業務方面對四大行造成的競爭壓力要大于出口業務。
中行的龍頭老大地位難以撼動。
過去十年間,中國銀行的國際收支申報量和結售匯量的全行業市場占比,雖然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從未低于過20%;在四大行中的占比,則大多超過40%。在2005年~2014年間,中行的國際收支申報量在全行業中的市場占比最高時是2006年的28.6%,最低為2014年的23.9%;結售匯在全行業的市場占比最高為2006年的32.7%,最低為2014年的21.5%。2014年,中行實現的收支申報量為15678.2億美元,在全行業中的占比為23.9%(工行、建行和農行分別只占全行業的13.5%、10.9%和8.5%);在四大行中的占比則高達42%。同一時期,中行的結售匯量為7891億美元,在全行業中的占比為21.5%,在四大行中的占比為39.4%,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就四大行而言,長期以來,中行在出口結算業務方面的競爭優勢要大于其進口業務;中行和農行,在出口結算業務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工行和建行,在進口業務方面相對強些。2014年,中行出口收匯在四大行中的占比仍高達43.4%,高于其進口業務40.5%的市場占比;在全行業中的市場占比也分別高達25.8%和21.9%。此外,中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中間業務收入方面也一直獨占鰲頭:2014年,中行境內分行實現國際結算中間業務收入83.8億元人民幣,占比位于四大行榜首,達34.5%,在境內銀行國際業務方面是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
雖然主要競爭對手在過去的十年中,一直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措施試圖從中行手中多分一杯羹,但似乎效果并不明顯。數據顯示,工行、建行和農行對中行造成的實質性競爭壓力有限,倒是其他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對四大行整體造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導致四大行總體的收付匯和結售匯在全行業中的市場占比逐步下降:十年來,收付匯占比從最高時的60.3%降至2014年最低時的56.8%;結售占比從最高時的66.5%降至2014年最低時的54.6%,下降了11.9個百分點。
中信銀行的國際業務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近年來,中信銀行的國際業務發展迅猛:繼2011年進口付匯業務開始超過交通銀行居同業第五之外,2014年,出口收匯業務也超過交行,進口付匯和出口收匯在全行業中的市場占比分別達到5.09%和4.08%,均位居同業第五位,具有很強的發展后勁。其他市場占比排名靠前的還有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雖然有時也會有所起伏,但總體變化不大。
外資銀行在境內國際業務上的競爭力遠高于其人民幣業務。
以匯豐、花旗、三菱東京日聯等為代表的外資銀行,在國內外匯業務市場上始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市場份額一直遠高于國內許多股份制銀行,收支申報量長期位居國內前十位。尤其是匯豐銀行,更是在付匯和收匯方面躋身國內前十,2014年,在同業中的占比分別達3.36%和3.38%,分別居第七和第八位,其中的進口付匯業務甚至還首次超過了招商銀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行的國際結算統計口徑不一,一些銀行以自身口徑統計的國際結算量遠遠大于其實際的收支申報量,造成收支申報量與國際結算量間的吻合度或者說可信度比較低,個別銀行甚至低于50%,結算量的水份比較大。在這一點上,中國銀行在四大行甚至在國內所有銀行中,吻合度均是最高的。近十年來,其收支申報量占國際結算量的比重始終比較穩定,基本均高于83%。據中行披露的信息,2014年,中行境內分行實現國際結算量18470.7億美元,國際收支申報量15678.2億美元,有收支申報支持的國際結算量占比高達84.9%,遠高于其他同業。這說明,中國銀行國際結算量的統計數據可信度在同業中是最高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林清勝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廈門市分行
作者周星單位:廈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