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835)
互聯網金融的影響與風險防范研究
鄭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835)
摘要:隨著3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崛起,互聯網逐漸與傳統的金融業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它為金融市場帶來新的活力,為投資者和資金需求者都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和機會。然而,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相對于傳統金融業較高,這一問題受到業界的十分關注。本文主要闡述了互聯網時代金融創新模式的類型,詳細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我國經濟市場的影響,并從五個方面針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提出了建設性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市場;經濟結構;風險控制;法律監管
二十世紀末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金融市場更加注重創造新的多功能信用模式,并通過金融方法的創新來增加金融資產的流動性。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涌現,開啟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新局面,對我國的經濟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1]。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主要包括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貸和眾籌這幾種。
高技術、虛擬化等特點注定了互聯網金融的高風險,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是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互聯網市場的有效性,更關系到國家金融安全的保障。
一、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幾種模式
在互聯網精神與傳統金融業相結合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在崛起。依托“開放、平等、合作、分享”的互聯網本質,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一種創新和補充[2]。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傳統金融業務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更多的參與性和更好的合作、降低中間成本、更方便操作等一系列特點。
(一)網上銀行
商業銀行提供網上銀行服務,共有五大類,其中包括基本業務銀行、網上投資、網上購物、個人理財、企業銀行等金融服務。網上銀行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銀行服務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
“第三方支付”是通過與國內外大型銀行的簽約和合作,具有一定的實力和信譽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在使用第三方支付交易時,買家提交訂單,然后交易金額將以第三方中介交易平臺為媒介,最后第三方平臺賣家收到付款前的裝運通知和其他后續交易活動[3]。
(三)P2P網貸
P2P網貸的定義是“人人貸”,指的是一種對等網絡信用。個人或企業貸款活動是通過這種獨立的第三方網絡平臺進行的。
(四)眾籌
公共融資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模式既有優點也有風險。首先,可以有效地利用閑置資金,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第二,公益創業具有低門檻實現營銷與融資相結合的門檻。我們不僅可以獲得資金,還可以節省廣告費用。最后,公共融資背后存在著大量的金融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對經濟的影響
自“互聯網金融”一詞出現在2012年,互聯網金融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代表,對人類經濟發展產生了全方面的影響。
(一)作為新的金融機構對銀行產生的影響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移動端的智能化,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互聯網金融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金融業的24小時營業。互聯網金融行業具有高度的信息對稱性,性質更接近于一般均衡水平的非金融中介。傳統的銀行業依靠固定的網點營業,明顯不如互聯網金融靈活。互聯網金融業對銀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傳統銀行的支付和結算系統的影響
在互聯網金融的支付和結算系統中,主要有三種支付方式:在線支付、第三方支付、移動客戶端支付。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整體交易額在2013年達到了17.9萬億,同比增長43.2%[4]。互聯網金融逐漸蠶食著傳統銀行的業務范疇。
2、對銀行貸款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P2P網貸以其低信貸門檻和面向小微企業的貸款模式對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的形成巨大的沖擊。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對銀行貸款業務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鑒于此種情況,銀行業必須轉變經營模式,降低借貸成本,加強與P2P網貸機構的合作來增加收入。
3、對銀行金融產品的影響
由于法律監管和市場的限制,基金管理公司希望基金交易平臺通過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增加基金交易量,余額寶與天弘基金之間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促使傳統商業銀行希望通過網上銀行將所有的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以增加客戶量,實現客戶資源的共享和便捷的業務開展。 4、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網點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金融的普及,證券公司的業務辦理不再局限在公司所在地,從而極大地減少了網點數量,降低了公司的經營成本。但同時,也迫使金融機構更加謹慎地選擇網點位置。
(二)對金融系統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金融的創新模式,對現有的金融體系有著巨大的影響[5]。它的發展改變了金融市場的資金分配,相對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
自從余額寶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了收益遠高于普通的銀行存款收益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逐漸放寬了小額存款的限制,豐富了貨幣市場。為了緩解活期存款的急劇減少,銀行提高存款利率,這進一步增加了銀行的運營成本,降低了收入。有的銀行甚至開始投資余額寶,企圖以此來化解困境。
(三)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一種新的模式能否成功,往往取決于其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程度。在這方面,互聯網金融無疑是成功的,它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1、微信平臺和微信紅包
微信和微信紅包的誕生,讓人們享受到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便利。除了幫助人們與朋友取得聯系,微信還與公共平臺的合作擴展到出行打車、生活繳費、城市服務等,這使得人們在處理事情的同時享受了人身的自由。
2、支付寶和余額寶
通過支付寶,人們可以為淘寶購物支付、支付水電費等,支付寶用戶和用戶之間的轉賬活動、用戶和銀行之間的轉賬,可以利用余額寶的資金來支付。而且支付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手續,也不受遠程、天氣、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人們很容易享受到支付寶帶來的便捷服務,也提高了市場效率,加快了資金周轉率。
3、O2O和電子商務
O2O是線下機構和商業實體的完美結合。該模式最早是在團購網出現的,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模式已經形成,淘寶網、京東商城就是典型代表。O2O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線上和線下的經營模式,不僅節省采購成本,而且還節省時間成本,既便利了商家,又有利于人們的生活。
(四)對整個經濟系統運作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創新是金融與計算機網絡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互聯網金融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
1、互聯網金融加速經濟運轉
互聯網金融極大地促進了消費,加快了經濟運行。電子貨幣系統的應用,如信用卡和POS機,使資金的流動更加迅速,真正地使人們步入了可以在家處理經濟事務的時代,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
2、互聯網金融加速經濟現代化
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對等、技術先進、數字明確等特征在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催化了經濟系統的現代化。
3、互聯網金融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互聯網金融極大地促進了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整個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高的技術手段使得互聯網金融不斷成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另外,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研發和服務工作的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分析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必須深入改革金融體制,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優化協調機制。這是我國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到互聯網金融,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開始進入我國領導人的視線。
互聯網只是金融創新的媒介和工具,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在于金融。因此,它不可避免地面對傳統金融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系統性風險、技術風險、運作風險等[5]。
(一)市場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市場風險是由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利率變動和匯率變動引起的,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促進了利率市場化。目前主流的市場風險度量方法包括風險價值法、敏感性分析法和壓力測試法,其中,風險價值法是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而對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信用風險是P2P平臺最需要了解的風險。與傳統的金融借貸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借貸模式大多采用無抵押貸款,這使得監測和催款有一定的難度。
(三)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是由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互聯網金融模式對整個經濟系統產生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具有傳染性,且負外部性較強。提高監管效率是防范互聯網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關鍵,只有把提高監管效率和金融穩健作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主要目標,系統性風險才能得到有效的降低。
(四)技術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依托于計算機網絡,對其技術風險的關注尤為重要。首先,互聯網金融軟件很可能遭受黑客和病毒的攻擊。其次,有些用戶使用假的身份信息在網上投資和放貸,這種惡意欺詐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必須盡可能對用戶做全面的審查。
(五)運作風險
根據不同的風險來源,可以將經營風險分為以下幾類。
1、內部運作風險
為降低內部運作風險,需關注金融監管的空白領域,加強對金融機構特別是網上銀行的系統管理,同時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內部控制。
2、第三方風險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服務供應商是風險高發區,這就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不斷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系統的安全防范能力,選擇可靠的渠道服務供應商。
3、客戶操作風險
B2B和B2C是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電子商務的主要模式。如果用戶的網絡環境不穩定,網絡安全性差,客戶的個人信息、賬戶密碼和交易記錄就很容易泄露,從而造成一些經濟損失。大型互聯網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后臺數據監管,堅決打擊非法欺詐行為,同時也必須采取措施增強用戶的安全防范意識[4]。
四、應有的防范措施
針對互聯網金融目前存在的風險,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應對措施: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
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相關過程的監控,深入探索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后的不再符合市場規律的制度。目前,國家通過在現有的法律和司法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其他方法的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是可行的,部分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只需進一步對其進行規范即可。相反,一味盲目地立法很可能導致法律脫離現實,無法施行[5]。
(二)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
要建立健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不僅需要加強行業內部控制,而且必須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內部控制應以內部的規章制度為核心,相關機構應著手制定健全的業務流程,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和安全管理辦法,同時加強技術團隊建設,從內部提高安全系數。
(三)建立自我約束和風險控制機制
在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壯大的趨勢之下,國家應努力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并不斷加強行業內自律。隨著行業本身的準入機制逐步代替政府批準,行業相關協會的作用將逐漸增大,這有助于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同時也避免了政府干預過多,制約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教育
互聯網金融機構應提醒投資者互聯網金融潛在的風險,風險控制體系亦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是消費者保護政策,互聯網金融服務不會與投資者和消費者面對面交易,如果參與者有著任何不正當的目的,就有可能危害公眾的整體利益。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實現了金融功能的網絡化,使金融投資者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務,但同時也面臨額外的網絡風險。
(五)培養復合型人才
互聯網金融是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國家應大力培養“互聯網+金融”的復合型人才,促進形成合理的、健康的、規范的、可長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機制[6]。培養機制應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對金融機構現有的金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學習互聯網技術,以應對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
2、舉辦互聯網金融研討會。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和成功人士參加互聯網金融研討會,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產品規格、風險控制等問題,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專業的指導。
3、改革高校課程,將財經類課程與計算機科學課程適當整合。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快速擴張,互聯網金融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校和培訓機構應盡快整合金融和計算機科學課程,以促進專業人才適應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平,陳林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J].2015(2):245-251.
[2] 孫國茂,《互聯網金融:本質、現狀與趨勢》,理論學刊[J].2015(3):44-57.
[3]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J].2012(12):11-22.
[4] 王國貞,《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河北企業[J].2013(11).
[5] 黃震,孫曉磊,《互聯網金融亟待法治化規范》,中國法律[J].2014(3).
[6] 艾俊川,《金融和Finance》,中國金融家[J].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