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中國人民銀行萬州中心支行,重慶 404100)
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期,筆者通過對萬州小微企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企業籌資擔保方式及籌資途徑等多方面進行了專題調查,探討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對策及措施,以期對小微企業融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近幾年來,萬州區小微企業在政府及金融的有力支持下得到了較快發展。至2014年末,萬州區現有小微企業19640戶,占全區企業數的81%,占重慶市小微企業的9.8%;從業人員183567人(其中,微型企業8946戶,從業人員為62900人),占全區企業的63%,個體工商戶59267戶,從業人員110728人。據統計,萬州區小微企業創造了50%以上的GDP,上繳了60%以上的稅金。
截止2014年末,萬州區小微企業在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為142.6億元,較上年增加 60億元,增長90.4%。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14年,萬州區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的比例達到了30.2%,新增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額的60.9%。二是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擔保方式趨于穩定化。截止2014年末,萬州區小微企業抵(質)押貸款余額80.6億元,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例56.5%,保證貸款余額為53.9億元,占比為37.8%,信用貸款余額為7億元,占比為4.9%。從貸款趨勢上看,銀行信用貸款更加收緊,貸款主要趨向于采取抵押擔保或擔保公司擔保等方式。三是信貸支持小微企業行業相對集中,從2014年本區域信貸資金投向分布來看,銀行信貸資金重點支持了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水利環境保護及公共設施、租賃及商務服務業等5大行業,5大行業的貸款占全部小微企業貸款的74.6%。
據對萬州區10家銀行的調查以及對200多戶小微企業的走訪表明,有超過六成的小微企業表示“貸款很難”,超過兩成的小微企業表示“貸款比較難”,只有不到一成的小微企業表示“貸款比較容易”;有超八成以上的小微企業表示“貸款貴”,有一成多的小微企業表示可以接受(比民間融資成本還是要低一些)。調查顯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數據客觀反應不充分。調查表明:許多小微企業特別是傳統型小微企業往往依托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表現為企業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繼而帶來的是管理水平的低下;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報表披露信息質量不高,缺乏可靠性。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手段,使銀行無法及時有效對企業財務真實狀況予以掌握,銀行不愿貸款。
2.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差。大多數小微企業在經營和發展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其所面對的行業競爭相對激烈、市場敏感度相對較高,許多小微企業仍然存在自身資本有限、企業規模小、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分析判斷能力弱等特點,自身具備的抗風險能力不強,在客觀上加大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系數。
3.企業擔保能力不強,抵質押貸款率較低。從目前融資情況來看,銀行對小微企業發放的經營性貸款、流動資金貸款的擔保方式大都以抵押、質押、保證為主。但現實是小微企業可用于抵押的除了自身擁有的固定資產外,就剩下抵押率不足的辦公用房,甚至部分企業連辦公房都是租賃而來,能提供給銀行的優質抵押物少之又少。而銀行為了控制風險,一般不會對那些抵押擔保嚴重不足的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1.資本市場原因導致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由于小微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直接融資的渠道限制嚴格、條件要求相對較高,這就帶來了小微企業融資必然會通過銀行貸款、民間借貸和小貸公司貸款來解決。統計顯示:本區域小微企業的經營資金除自有資金外,銀行貸款占比約為40%。
2.法律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小微企業存在經營或信用風險。在鼓勵小微企業投資持股或融資方面,我國還未專門針對“小微企業”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更多是則是通過參照《公司法》加以管理和約束;在防止小微企業破產方面,亦是空白。由于法律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企業一旦出現經營風險或信用風險,很容易發生小微企業逃廢銀行的債務風險。
3.信息溝通交流機制不完善導致銀企信息不對稱。目前就本區域而言,缺少一個穩定的、集銀行、企業、政府信息于一體的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造成銀行對小微企業實際情況掌握不全面、不準確。也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聯席會議或聽證制度,造成了銀企信息溝通不順暢。
4.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導致小微企業缺乏貸款的政策性扶持。以重慶市內微型企業創業扶持貸款為例,市政府安排市級財政資金和區縣級財政資金,對出現的不良微企扶持貸款進行補助,由三峽資產擔保公司承擔保證擔保,上述三方的風險補償比例為1/3、1/3、1/6,其余1/6則由經辦銀行自行承擔。若銀行貸款出現損失,往往導致在立案、起訴、判決、執行等難以進行,清收難度加大。
1.綜合融資成本高,小微企業發展受限。調查表明:大部分銀行給予小微企業的貸款費用中主要包括了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擔保費用等。顯性成本主要包括銀行對小微企業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實行上浮的財務費用,上浮幅度在20%至50%之間。隱形成本主要包括公證費、抵質押物評估費等,這類費用一般的成本約在0.3%—1%。據對本區擔保公司的調查,小微企業付出的資金擔保費用普遍為擔保金額的2%—2.6%。銀行內部出于完成考核指標原因,對部分小微企業的貸款在發放后又通過辦理銀行承兌匯票、理財產品質押、保證金存款等形式將資金流回銀行,無形之中提高了融資成本。以上所有成本加在一起,按最新人民銀行基準貸款利率上浮計算,小微企業貸款實際利率很難低于10%。
2.金融產品的抵押擔保方式,小微企業獲得信貸支持難度增大。據調查統計,本區域內絕大部分金融機構對小微貸款抵押物的要求仍以有形物為基礎,例如不動產大多以土地、廠房、門面、在建工程等為主;動產方面則多以機械設備、車輛船舶等為主。而在無形的“權利”方面,如科學技術權、發明實用新型、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作質押的“非物化”擔保方式則顯得創新不足。
3.內部考核機制不健全,影響業務拓展積極性。一是部分銀行未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專門管理,未建立針對性的利潤考核和激勵機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微型企業貸款特點的獨立撥備、核銷制度。二是對小微企業貸款仍采取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和終身追償制,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實行“零容忍”管理與小微企業貸款高風險不相適應,嚴重挫傷了信貸人員的積極性。從調查了解到,部分銀行機構特別是經辦支行,在同等條件下寧可不做小微企業業務,也不愿發生違規后被追究責任。
1.提高財務管理質量。一個企業規范與否核心就在于是否建立和擁有一套完整的財務管理體系,小微企業應按照相關會計管理規則要求,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減少目前銀行對小微企業財務管理在不真實、不準確、不規范方面的信用危機,為拓展融資渠道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
2.完善小微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目前大部分小微企業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經營管理層與決策層融為一體,集中于企業主一人。這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小微企業的投資決策、資金籌集管理效率。因此小微企業必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充分借鑒行國有企業和業先進的管理經驗,規范內部控制手段,進一步提高市場拓展力、提升綜合競爭能力。
3.提升企業誠信度。企業的信用是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守法經營、誠信經營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人民銀行出臺的《征信管理條例》和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政策,使銀行將是否有不良記錄作為對小微企業實施授信的先決條件。因此,小微企業更要增強誠信意識,防止出現不良信用記錄造成融資難。
1.優化政策激勵機制。要更多的通過企業貼息、減(免)貸款營業稅收等措施,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相關部門應注重對政策的引導,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服務,既保障了政策落實又促進了小微企業的穩健發展。
2.建立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在已建立聯動補償機制的情況下,政府應聯合多個部門進一步完善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由地方政府牽頭,區(縣)一級財政建立專項的風險補償預算資金,對由于特殊原因(不是人為故意)形成的貸款損失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則進行補償,以增強銀行業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的積極性。
3.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通過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先進理念,在銀行追償機制、風險及保險機制等方面制定更為可行的、具體的實施條例、規章制度,并注重推動執行落實。
1.注重發揮人民銀行再貸款再貼現的政策引導作用。通過行業間指導,積極支持轄內銀行機構特別是轄內地方法人機構做好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特別是人民銀行給予法人銀行機構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增強法人銀行機構的資金實力,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水平。
2.完善銀企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完善征信系統,建立起小微企業不良貸款黑名單制度,搭建銀行間企業信息交流平臺(如以政府金融辦或金融學會建立的金融門戶網站等),通過信息交流平臺將不誠信企業黑名單定期(按年或按季)向銀行業機構進行通報,實現企業信息共享。
3.建立完善小微企業培訓聯動機制。人行、銀監、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大對小微企業的培訓,采取授課培訓、舉辦講座論壇、組織參觀學習等方式,幫助小微企業學習企業管理,了解金融知識,引導企業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提高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成功率。
1.適當調整內部考核激勵機制。要適當加大銀行內部對小微業務的考核比重,引導銀行客戶經理去積極發展小微業務;要制定促進小微業務發展的激勵政策,調動小微企業客戶經理發展小微業務的積極性;應制定相應的小微業務盡職免責辦法,適當調整小微信貸業務的風險容忍度,保護銀行小微業務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2.提高小微業務專業化服務水平。加快組建銀行小微業務專營機構,在營銷、審批、放款、管理上實現標準化和專業化;加強客戶經理培訓力度,使客戶經理熟煉經濟及行業發展動向,掌握小微企業授信業務特點和風險控制方法;加強小微業務標準化建設工作,按信貸工廠模式,流水線要求,標準化步驟,表單化操作,提高小微業務工作效率,為更多的小微企業提供更優的融資服務。
3.加強小微業務系統建設和風險控制。一方面,通過加強銀行信貸系統建設,以單列小微企業信貸系統的方式,集中客戶交易信息等,努力使貸后管理自動化,以提高系統分析預警能力;同時根據客戶生產經營現金流合理設置還款計劃,控制風險,提升小微業務管理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小微企業客戶綜合金融管理平臺,整合授信、支付結算、理財、pos、繳費等信息,比如通過水電氣費的繳納情況,評估生產制造型客戶生產經營是否正常,通過月度納稅評估經營收入等,提高客戶經理對客戶金融服務的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