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尹
淺談資產證券化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文/李 尹
隨著金融市場技術的不斷成熟,證券化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資產支持證券應該成為區別于傳統的向銀行借貸融資或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籌集資金的另一種融資方式。但從最近10年的發展來看企業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規模從2005年的5.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近400億元遠遠低于其他兩種融資方式,究其原因除了風險、政策法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外,企業財務人員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不夠、理解不透徹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本文將從財務績效的角度簡單分析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將會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報表。
資產證券化,就是要將企業內部流動性不足,但是在未來期間內能夠為企業帶來穩定現金流量的單項或多樣資產,通過重組資產要素,使得資產結構、信用、風險及收益等方面優化整合,轉化為可以市場化,并且帶有投資特征的帶息證券。
在傳統的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模式下,企業的管理成本和破產成本都比較高,而在引入資產證券化這種新的融資技術后,這兩種成本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具體表現在:
(一)企業將被證券化的資產從總資產中“剝離”出去,這部分剝離出去的資產減少了管理者對其未來現金流的監督成本,同時也降低了職業經理人可能會控制或浪費這些資產現金流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了現金流的代理成本。
(二)當企業面臨資產證券化風險,企業通常會設置具備特殊效果的SPV,將證券所有者的破產風險與證券化交易進行隔離,在轉交證券化資產后,SPA則獲得出售資產,即便企業在出售資產后進行破產清算,這部分資產不會列入企業資產清算范圍內,這就實現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風險隔離,同時這部分資產不會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作為表外業務管理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提高資產權益比例。這一系列的流程和規則降低了企業的破產成本。

(一)對企業財務償債能力的影響。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是用來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反映企業償付日常到期債務的能力。資產證券化恰恰是通過將企業批量的、流動性差的、非市場化的資產形成一個資產池經信用增級后證券化轉化成一次性的、大額的現金流,這樣就把流動性差的存量資產轉化成為現金資產,大大提高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并且這個過程不會引起企業流動負債的增加、反而使現金流增加,流動資產隨之增加,從而使得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增大,降低了企業短期無法償債的風險。
(二)對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影響。資產負債率等于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最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資產性質的轉換即可影響企業資產負債率。通過向SPV出售部分流動性差的存量資產,企業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率會降低,這部分資產并不會組成企業負債,在降低資金風險的同時,實現了表外融資。與部分會增大企業資產總量的融資方式相比,資產證券化的結果是企業資產總量保持不變,現金資產的增加還可以償還部分負債,從而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改善了企業財務結構。
(三)對資產利潤和權益凈利潤率的影響。企業資產盈利能力通常用資產負債率來反映,管理層根據它來分析企業經營管理的業績。而權益凈利潤率主要反映所有權者權益所獲報酬的水平,也是所有報表使用者最關注的核心指標之一。企業將資產證券化籌集來的資金用于償還帶息債務會同時降低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規模,那么財務杠桿的降低幅度會低于資產周轉率增加的幅度,使得企業的權益凈利率和資產利潤率都會增加。
總之,資產證券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優化財務指標,改善財務狀況,使企業的償債能力及營運能力都有相應的提升,具有正向的財務效應。在我國現有的融資機制下,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的現狀難以得到改善,導致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或者相當一部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風險,一旦經濟出現較大的波動,企業就會面臨較大的償債或流動性風險。而資產證券化可以通過將企業部分債權資產出售的方式在提高企業流動性的同時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這部僅可以減輕企業在債務利息方面的負擔,更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和財務風險。
(作者單位:京能集團財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