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欣 吳 瓊
城市與會展業的發展緊密相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大型賽事和會議的成功舉辦推動會展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會展業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1],在第三產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共舉辦展覽7813場,展覽總面積達9098萬平方米,會展行業帶動就業1950萬人次,產值達3587億元人民幣。隨著我國會展市場的快速發展,會展業逐漸成為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中新的亮點。
會展業是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目前,關于城市與會展業發展的研究集中在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如美國展覽研究中心(CEIR)統計,2000年美國舉辦13000個展覽會,直接收入約120 億美元,與展覽會相關的社會綜合消費約1250 億美元,展覽會的經濟拉動效應約為1:10[3]。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會展經濟研究中心對 2008 年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舉辦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國國際服飾博覽會和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三個展覽實現總收入 2.4 億元,拉動北京相關行業實現總收入 24.5 億元,三個展覽對相關行業的綜合帶動系數達到 1:9.85[4]。國外學者通常以具體城市會展業以及某類展會為例,采用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探討會展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5-9]。胡平等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為例,進行展覽業經濟拉動效應的實證研究[10]。成功偉提出會展業在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促進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方面都發揮了顯著而又積極作用[11]。史晉娜運用Logistis模型對成都會展產業的發展階段進行判斷與預測[12]。目前學術界和業界對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已形成共識,但城市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目前較少研究涉及城市狀況對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圖對城市與會展業發展關系做量化的分析和研究。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會展經濟產業帶為主,西南部地區、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會展中心城市協調發展的會展經濟格局。本文以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會展經濟產業的中心城市,同時也是我國會展業發展規模前三甲——北京、上海、廣州為例,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確定指標體系,以通過中國會展研究會、北京統計信息網、上海統計網搜集2012-2014年為基礎數據,對北上廣三個城市建設和會展業的基本狀況進行對比,并運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期從城市宏觀經濟環境和會展支持系統兩方面探討城市與會展業發展的關系。
目前會展業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關注,當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扶持會展業的發展。我們認為研究城市條件和相關產業與會展業發展的關系,借鑒國外會展城市的發展經驗,可以為未來城市會展業建設提供參考,合理定位城市會展業,并選擇合適的發展途徑。
會展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有機組織的一部分,不同城市的文化、經濟基礎、市場開放程度、外部環境等存在較大差異。城市的地理位置與交通狀況、產業發展狀況、設施和服務的完善程度、經濟發展狀況等對會展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區域輻射力,并可提高該城市的商貿文化吸引力和旅游吸引力。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發展規模是決定能否舉辦相關展會的關鍵因素,支持性產業有助于形成品牌效應。完善的設施和優良的服務是發展會展業的基本條件,展館的建筑特色和檔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展覽的檔次。德國漢諾威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展覽設施,集完美的基礎設施和藝術感于一體,成為國際市場交流的最佳場所。同時,會展的舉辦也需其他服務業的支持,特別是住宿業、餐飲業的接待能力和交通運輸、通訊的服務水平。會展業作為商品交易的場所,與該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有緊密聯系,經濟發展良好的城市能夠吸引更多的商業機會。
如表1 所示,對北上廣三個城市的基本狀況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北京、上海、廣州各自的地理位置優勢,為會展業成功發展奠定基礎。其次,相對而言上海和廣州的支持性產業鮮明。第三,三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其成功舉辦會展的前提條件,上海是經濟增加值最高的城市,具有經濟產量上的絕對優勢,但廣州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此外,城市產業結構對會展業具有顯著影響,此將在下文進行分析。上海在展館數量位居全國首位,為其舉辦各類展會奠定基礎,廣州的展館具有展覽面積大的特點,具備舉辦大型展會的條件。
總體上看,上海舉辦會展的條件最為成熟,廣州的發展速度最為可觀,而北京處于比較平穩發展階段。
本文以2012-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會展業相關數據為基礎,列出了近三年北京、上海、廣州會展業的情況(見表2)。為了對會展的檔次進行區分和更加細微地對三個城市的會展業情況做進一步分析,本文分別取全國展覽面積前100名(Top100),以及65個細分行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前3名展覽(Top3)這兩個指標,分析這三個城市的會展質量,結果發現從展館的設施、展會總數量、辦展面積、行業分類進行展覽排名情況等指標看,上海都是會展業最發達的城市,并有2個政府管理機構和1個展會協會組織。廣州與北京年展會數量差距不大,廣州專業展館數量低于北京,但廣州的展覽面積明顯大于北京展覽面積,此與廣州專業展館面積大,而北京專業展館平均面積較小有直接關系,也導致廣州在展覽面積TOP100數量明顯超過北京。同時,廣州和上海在TOP100展覽數量的份額較為穩定,北京則變化較大。此外,廣州和北京在按行業細分TOP3數量的表現與上海的差距在逐漸拉大。

表1 北京、上海、廣州城市基本狀況比較

表2 近三年北京、上海、廣州會展業情況
根據北京統計信息網、上海統計網、廣州統計信息網獲取的北上廣三個城市2012—2014年宏觀經濟環境和會展支持系統的相關數據,運用SPSS19.0進行數據相關性分析,我們試圖從量化的角度揭示探討城市與會展業發展的關系。
城市宏觀經濟環境是各產業發展的背景條件,良好的經濟形勢也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本文著重點放在城市總體經濟情況、產業結構以及貿易狀況與會展發展的關系研究上。
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1)城市的GDP生產總值與會展數量和展館數量顯著正相關,但與展會面積的關系并不顯著,這說明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舉辦會展的機會與次數,也促進加快建設更多的專業展館,但展會的面積受到展館自身的限制,與經濟總增加值的關系不大,故面積TOP100展覽數量也與經濟總增加值無顯著關系。(2)第二產業對會展業的影響最大且最為顯著,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會展數量、面積的增長以及加快展館的建設,這說明了第二產業能產生更多的會展需求。北京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明顯低于上海和廣州,導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北京的會展需求不如上海和廣州。面積TOP100展覽數量只與第二產業有顯著正相關性,進一步說明第二產業對會展業的促進作用。(3)第一產業與會展數量和專業展館數量顯著負相關,說明了第一產業并無法帶動會展業的發展。(4)第三產業與專業展館數量顯著正相關,但與會展數量和面積無顯著關系,雖然會展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能與第三產業中的其他產業無法帶動會展業的發展,而是作為會展業支持系統有關。(5)對外貿易對會展業的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對外貿易提供了大量的會展機會,增加了該城市的展會數量、展覽面積,也刺激建設專業展館的需求;社會消費品對會展業并無促進作用,甚至與會展數量和辦展面積負相關,主要因為展覽扮演的是提高企業間訂單數量的角色,而與日常居民的消費并無直接關系。(6)經濟發展狀況對各行業TOP3數量并無顯著影響,說明了只要該城市具有自身的行業特色與優勢,就足以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展會,這對二線城市具有重要啟示。

表3 城市宏觀經濟環境與會展業相關系數表
會展支持系統是與會展業發展關聯度較高的其他支持性行業,包括教育培訓、酒店接待、城市交通、休閑娛樂和行業管理等部分[13]。據國際博覽會聯盟(UFI)估計,由展覽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中,只有20%是展覽會行業內的,其余80%為商貿、酒店、飲食、交通、旅游、電信等相關行業所擁有[14]。相關產業與會展業的發展互利共生,本文主要從航空交通、過夜游客接待人數、酒店客房數量、展覽機構或組織數量四個方面探討會展支持系統對會展業發展的影響。
如表4所示,可以得出:(1)航空客運量與會展業顯著正相關,說明了航空交通接待能力對會展業的支持作用十分顯著,便捷的交通為會展的舉辦奠定基礎。正如新加坡,雖然整個國家的地域狹小,但擁有發達的交通系統,64家國際航空公司的航線,直飛50個國家的154個城市,2000年被評為世界五大會展城市[15]。(2)過夜游客接待人數與展館數量顯著正相關,但與展會數量和面積并無顯著關系,說明了游客會在旅途中參觀知名展館,但不會因為某次展會而決定旅游,即展館本身對游客的吸引力更大。(3)酒店客房數量與會展業并無顯著關系,因為目前大部分城市酒店接待能力較充裕,故其客房數量的變化并不會導致會展業發展狀況的較大波動。(4)展覽機構或組織與會展數量和面積顯著正相關,說明展覽機構或協會對會展的有顯著促進作用,展覽機構或協會能夠引導會展業的健康發展并創造更多的會展機會。(5)會展支持系統與面積TOP100展覽數量和各行業TOP3數量并無顯著關系。

表4 會展支持系統與會展業相關系數表
通過本文的探討,可得出以下結論:
1.北京、上海、廣州都具備舉辦會展的條件,但相對而言,上海和廣州的市場開放程度較高,較容易吸引國內外知名展商,同時這兩個城市對會展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在展館設施上具有一定的優勢,發展空間更大。北京各方面的條件良好但不具有特色,有待進一步提高。
2.在城市會展業的發展狀況上,上海是發展實力最為雄厚,且發展速度穩健,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廣州具有較好的會展市場與機會,具有展館面積大的優勢,但利用程度不夠。北京的發展速度較慢,缺乏特色產業和高開放性的市場,作為會展城市的吸引力不如上海與廣州。可見,會展業的發展與該城市的文化特征,市場開放程度和產業特色具有密切聯系,這往往成為吸引世界各地著名展商的重要因素。
3.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對會展業具有顯著影響,其中第二產業和對外貿易狀況對會展業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據亞太會展研究會統計,企業65%的訂單來自參與各類展會[16],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會展業的發展,會展業又進一步提高了該城市的商品貿易水平。
4.城市的交通運輸能力對會展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十分顯著,交通便利性是城市發展會展業的基礎條件。旅游業對會展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增加展館參觀人數。從北上廣的酒店接待能力來看,城市酒店的接待能力與會展業發展無顯著關系。
5.會展機構或協會對推動城市會展業發展具有顯著作用,能夠規范會展市場,提高展會質量,會展機構或協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該城市對會展的重視程度。
針對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北京提出以第三產業帶動城市的經濟發展,但其專業展館面積較小,第二產業相對落后于上海、廣州,先天優勢不足。但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擁有其他發展機遇,如2014年北京剛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國際會展的舉辦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北京應抓住機遇,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2.上海會展業的發展水平已接近國際會展城市的發展程度,應繼續加大對外開放程度,推進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開辟新的航空線路,吸引更多的海外參展商。同時應當重視行業協會在會展業發展中的作用,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加強行業協會建設。
3.廣州具有專業展館面積大以及工業發達的優勢,廣州政府也提出“力爭使會展業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之一”[17],應整體提高廣州的城市影響力,提高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加強會展業的組織與管理工作,加快完善會展業服務體系,增加城市吸引力。
4.面對日益繁榮的會展業,各城市應結合自己的產業優勢,著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是會展業的前提,具有品牌特色的展會也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效方式之一,各行業最具影響力TOP3展覽更多依靠城市優勢產業的支持,二線會展城市應充分發掘自身的優勢產業,舉辦有影響力的展會。如義烏以小商品聞名,堅持“以貿興展、以展促貿、展貿互動”的會展特色道路,迅速崛起為新興的會展城市,擁有四個國家部委直接主辦的國家級展會[18]。
5.我國會展業發展迅猛,但起步較晚,會展業涉及各行業、各部門,會展機構或組織能夠加強各行業、各部門的協調,促進會展業的健康發展,法蘭克福展覽中心擁有5個辦事處。應重視這些機構和組織的作用,從而提高展會組織能力和展會質量。
[1]http://news.shou.com/14/00/news147450014.shtml.
[2]李子榮.會展經濟與城市發展的實證研究——以廈門為例[J].特區經濟,2007,05:247-249.
[3]陶婷芳.會展經濟: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助推器——兼析上海會展業的現狀和對策[J]. 財經研究,2003(6):43-51.
[4] 俞華.會展活動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影響——以北京2008年服博會、汽車展和體博會為例[M].北京會展業發展報告 2009.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5]Kim Samuel Seongseop, Chon Kaye, Chung Kyu Yoop. Convention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5):533-541.
[6]Gursoy, D. Kim, K. Uysal, M. 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1-181.
[7] Gursoy, D. Kendall, K.W. 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 (2):603-623.
[8] Deccio C, Baloglu S. Non-host Community Resident Reactions to the 2002 Winter Olympics: The Spillover Impac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2, 41(3): 46-56.
[9] Rollins. R, Delamere, T. 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Festival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34(3):805-808.
[10]成功偉,張利琳.績效不足:成都會展業現狀分析[J]. 城市觀察,2014(1):110-118.
[11]胡平,楊杰.展覽業經濟拉動效應的實證研究——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5:20-23.
[12]史晉娜.成都會展成業發展階段判斷與預測——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研究[J].產業經濟,2013(6):152-154.
[13]徐雅琨,胡平.上海與國際著名城市的會展業發展情況比研究——以巴黎和倫敦為例[J].旅游論壇,2011,4(3):113-118.
[14]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經濟發展研究,2014,08:266-267.
[15]陳柳欽.會展經濟與城市發展[J].現代鄉鎮,2007,03:33-39.
[16]郭牧.從量變到質變:中國會展業的新趨勢[N].東方早報,2012,07,17.
[17]李鐵成,劉力.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目標下廣州會展產業加快發展問題研究[J].城市觀察,2011(01):135-144.
[18]黃彬.義烏會展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城市,2014,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