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小成 馮 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之放入“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凸顯城市經濟新常態下的執政新思維、新理念、新戰略,是黨和國家對城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維護全球城市生態安全的積極貢獻。俞可平(2005)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①。路軍(2010)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并不斷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生、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②。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加強城市綠色發展,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要方向和出發點,以綠色的城市經濟增長來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生態化、持續化發展,重視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的協同發展,重視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護。城市綠色發展要把城市經濟轉型的立足點放到提高經濟質量、生態效益上來,將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生態發展作為城市經濟增長、社會建設、環境優化的持續優勢與核心優勢,從戰略布局和方向定位上將城市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動力。
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資源緊缺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的助推下,綠色增長、綠色發展模式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和城市化演變進程的重要方向。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城市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社會福祉,城市綠色發展以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來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強產業技術提升和產業轉型改造,同時也加強社會建設、生態保護等多方面的綠色轉型,依靠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實現城市的生態化建設,構建城市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共贏的綜合型綠色轉型模式,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985年,Friberg和Hettne等學者,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概念。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加快城市綠色轉型,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是各國需共同面對的挑戰,也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等新興綠色產業的動力,勢必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的突破點。對于城市而言,國際上許多知名城市均重視城市綠色轉型,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進而實現城市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當然,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而且越來越占據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和發展熱潮。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加快城市綠色發展。改變違背生態文明要求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資源消耗模式和環境污染問題,加快綠色發展就是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和重要方向,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投入和消耗、以盡可能少的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為代價,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因此城市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支撐。城市綠色發展倡導的是一場生態革命,涉及城市技術、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深刻革命,是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由工業經濟轉向生態經濟、由工業社會走向生態社會、由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綠色化、低碳化、生態化、宜居化的城市發展模式。肖洪(2004)認為,城市綠色發展是對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演變道路的辨證否定,揚棄了只注重經濟效益而不顧人類福利和生態后果的唯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兼顧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注重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整體效益③。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城市轉型過程中,注重資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提升,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減少對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實現環境友好和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市綠色轉型是遵循綠色、生態、低碳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以長期持續、生態循環的城市經濟增長來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生態化、低碳化發展,滿足當代人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不損害下一代的發展利益和發展空間,實現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長遠發展。李彥軍認為,城市的發展不是線性的,繁榮與衰退的周期波動會帶來城市發展的振蕩,如何防止衰退、保持繁榮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五長周期,而我國正處于第三長周期即工業化中期階段。要想順利完成工業化,實現趕超,我國城市進行轉型,核心是實現產業與社會轉型的統一④。
關于綠色轉型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綠色發展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為基礎,以綠色管理、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改造、綠色建設為關鍵和動力,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平衡,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轉型模式選擇與戰略決策。張晨、劉純彬(2009)認為,綠色轉型發展是立足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資源環境承受能力,通過改變企業運營方法、產業構成方式、政府監管手段,實現企業綠色運營、產業綠色重構和政府綠色監管,使傳統黑色經濟轉化為綠色經濟,形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模式⑤。城市綠色發展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胡鞍鋼指出:所謂綠色發展之路,就是強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統一與協調,即更加積極的、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認為綠色發展就是“回歸一種結合新技術,對氣候、地理、文化影響良好的發展方式”。城市綠色發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資源的利用方式,還應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共同演化,實現城市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在生態極限的范圍之內強調發展方式轉變,強調資源集約、環境友好,強調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單位自然資本投入的經濟產出的同時,提高單位經濟產出的福利貢獻,最終提高綠色發展績效。
國外學者從城市資源耗竭、產業衰退等現實出發,研究了城市存在的現狀問題及其內在成因,發現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滯后,提出了加快城市轉型與綠色發展的重要命題。1960年代后,伴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能源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西方許多中心城市如休斯頓、匹茲堡、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呈現出大規模的城市衰退跡象。為此,一些學者對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如何調整與復興進行研究。Roberts,P.和Sykes,H(2000)發現狹窄的專門化產業群體是造成城市經濟脆弱的根源,產業結構的多元化轉型是城市振興與發展的重要路徑。Roger Perman 研究指出,休斯頓城市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產業衰退、失業嚴重等問題,通過大力延伸產業鏈,加速石油科研的開發,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加速城市經濟轉型。Landry(2003)認為當代都市發展需要創意的方法加以轉型。Frost-Kumpf(1998)認為,藝術在美化與活化城市、提供就業、吸引居民與觀光、建立創意的與革新的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Booth.P 和Boyle.R(1998)研究了文化政策主導下的城市轉型與更新。有較多的國外學者從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視角對城市轉型進行了研究。Glaeser and Kahn(2008)實證研究碳排放量與城市規模、土地開發密度三者的關系,發現城市規模與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Jenny Crawford和Will French(2008)研究英國城市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與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W.K Fong等(2007)實證研究馬拉西亞能源消耗、碳減排與城市綠色發展、城市規劃的關系問題。
國內學者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進行研究。翁志勇(2011)認為,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自然資源保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巨大,主要表現為缺乏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道德觀,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影響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存在“指標化”現象,相關配套制度還未完全形成,監測與執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舊需要加強⑥。杜勇(2014)對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當前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能源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污染嚴重和生態系統惡化趨勢明顯、產業結構失衡和民生問題凸顯。
也有較多學者對城市綠色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侯偉麗(2004)認為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中國21世紀面臨著人口持續增長、高消費模式興起、經濟規模擴大、產業結構向重型化轉變、城市化快速提高等方面的挑戰。但同時,市場機制的建立、對外開放擴大、環保意識的增強、知識經濟的興起,也為中國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機遇。路軍(2010)認為,長期以來,GDP增長率是評價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不成文標準,導致一些地方為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速度,不惜違背經濟規律。其結果是生態環境卻遭到嚴重破壞,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一是經濟因素,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惡化,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二是人文社會因素,人口眾多,環境的資源壓力大,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生態問題與貧困等其他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⑦。陳靜、陳寧、諸大建等(2012)認為,中國城市發展的許多問題緣起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自然資本消耗的沖突,因此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是綠色轉型。然而,目前對城市綠色轉型評價分析還缺乏較為有效的理論和方法。田智宇、楊宏偉(2014)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分析了我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面臨挑戰等⑧。
有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的國內外經驗進行比較研究。如孫雅靜(2004)進行了礦業城市轉型模式的國際比較。袁志彬、宋雅杰(2008)對中美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比較研究。承建文(2008)提出要學習新加坡立體綠化經驗,再造上海城市綠色空間。陸小成(2013)研究了紐約城市綠色轉型對北京的啟示。石敏俊、劉艷艷(2013)對城市綠色發展進行了國際比較,認為國內城市綠色發展與發達國家城市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環境健康和低碳發展兩個方面,資源節約和生活宜居方面的國內外差距并不顯著,環境健康的差距又主要體現在空氣質量和環境管理兩個方面,發達國家城市的空氣質量明顯優于國內城市,國內城市在低碳發展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加明顯,低碳發展差距的背后,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中期階段,能源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與我國能源結構偏重煤炭,同時能源技術效率較低有密切的關聯。田智宇、符冠云(2014)通過比較研究,認為發達國家經過近百年發展,普遍已完成城市化進程,其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對主要發達國家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經驗進行了回顧總結。
有較多學者對國內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和主要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劉暢(2012)以棗莊市為例分析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相關問題及棗莊實現城市轉型的具體措施⑨。楊波、趙黎明(2013)對“中國金都”招遠市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進行探索,研究了資源“詛咒”破解、鎖定效應消除與轉型空間建構問題。雷蕾(2011)研究提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白銀”模式。侯景新、岳甜(2013)基于生態問題的視角研究了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陳繼良(2009)從主導產業選擇的視角研究了鶴崗城市轉型模式。蔡萌、汪宇明(2010)認為,創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態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實現中國旅游城市轉型的戰略模式選擇,要規范發展、互動發展、示范發展,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發展新格局⑩。
許多學者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進而科學測度和評價城市或區域生態文明發展狀況,為提出有效對策提供依據。陳靜、陳寧、諸大建等(2012)將城市綠色轉型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兩大類,即城市支持系統和城市協調系統,在灰關聯分析法的基礎上,引入熵理論建立灰熵評價模型,并采用上海2001-200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研究時段內上海市的城市發展較快,但主要問題在于如何從生態門檻的右邊降低人均物質消耗問題以實現絕對脫鉤。藍慶新、彭一然、 馮科(2013) 基于北上廣深四城市的實證分析,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原理,構建包括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4個準則層,30項具體指標層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在該指標體系基礎上,運用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對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了橫向比較。杜勇(2014)認為作為維護能源資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動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指導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耿天召、朱余、王歡(2014)提出城市綠色發展競爭力概念,探討環境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從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生態環境質量等“硬環境”著手,結合衡量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工業GDP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用單位工業GDP的環境代價來表征城市綠色發展競爭力水平,并以安徽省省轄市為例進行了實例研究。
較多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的路徑進行研究。劉劍平、陳松嶺、易龍生(2007)認為,資源型城市轉型主導產業的選擇是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關鍵與核心問題。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主導產業的選擇指標體系,并就如何對主導產業進行選擇的方法進行了探討。同時對資源型城市轉型主導產業的培育提出了相應建議與措施。汪云甲(2012)論述了中國礦產開發與環境破壞現狀,分析了完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速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完善有利于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生態修復的配套政策及法規,研究生態環境補償標準體系等。田智宇、楊宏偉(2014)提出城市化發展要優化區域和城市布局,構建系統優化的綠色、低碳能源供應系統,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創新區域和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推動城市發展向綠色、低碳方向盡快轉型。
加快城市綠色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質和構建綠色城市品牌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實現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動城市的科學發展。基于創新驅動戰略、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發展等戰略提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應該進一步研究和加強城市問題的全面深入研究,使城市發展更好地與區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功能相適應,更好地與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走文化立市、創新驅動、綠色崛起的新型城市發展道路。目前有關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研究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尚存在諸多不足,分析這些不足,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深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的內在關系,全面闡釋城市綠色發展的內涵及特征。當前研究不足及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有:一是研究深入比較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等諸多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把握各個概念的本質內涵,進而研究城市如何進行科學發展。在理論層面,生態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概念相近,互相包含,但同時各自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如生態經濟強調各要素之間的仿生態關系,不要人為進行割裂,導致發展異化或畸形。循環經濟強調建立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的模式,減少廢物排放,主張廢物可回收再利用,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碳經濟強調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低碳、零碳發展模式,綠色經濟則強調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注重綠色發展和清潔生產,構建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城市。二是要深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的內在關聯,綠色發展是推進城市生態文明的關鍵。三要深入研究在城市層面的綠色發展內涵,城市綠色發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發展,而是強調經濟綠色增長,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綠色生態文化建設,在政治管理層面的綠色環保等,通過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政治等五位一體的綠色革命與發展,才能促進城市綠色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
2.要深入研究城市綠色發展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和障礙,系統分析問題的本質原因,選擇科學的發展模式,建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體系。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生動形象詮釋了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在實際中還存在哪些問題,綠色發展有哪些動力,選擇什么樣的綠色發展模式,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并沒有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在理論創新層面和實踐層面沒有進行整合研究。特別是在現實中遇到的到底是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地方政府難以割舍,經濟發展與綠色環保兩者之間矛盾與悖論沒有得到很好的破解。在政績考核體系沒有轉變傳統唯GDP至上的理念,缺乏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但現有成果中針對城市綠色發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態文明政績考核體系,缺乏深入研究。需要盡快出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體系的綱領性文件和指導標準。
3.針對城市功能定位,提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可操作性的有效路徑。現有研究中重點對城市一般發展問題進行研究,缺乏針對城市自身特色和資源稟賦以及實際問題,難以提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有針對性的發展路徑。應該根據城市自身特點和城市發展階段、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應研究可操作性的具體對策與有效路徑。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質特征,是城市系統對外部環境的作用和秩序,是各種功能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結合的整體,而不是各種功能的簡單相加。因此,基于城市人口過于膨脹、資源能源耗竭、環境污染問題惡化等問題現實,對城市發展進行科學的功能定位,特別是結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綠色崛起等方面,進而提出有效的城市綠色發展的路徑,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注釋:
①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
②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9):80-82.
③肖洪.城市生態建設與城市生態文明[J].生態經濟,2004(7):29-30.
④李彥軍.產業長波、城市生命周期與城市轉型[J].發展研究,2009(11):4-8.
⑤張晨,劉純彬.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成本分析與時機選擇[J].生態經濟,2009(6):33-40.
⑥翁志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1):32-36.
⑦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9):80-82.
⑧田智宇,楊宏偉.我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問題與挑戰——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中國能源,2014(11).
⑨劉暢.關于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思考——以棗莊市城市轉型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4).
⑩蔡萌,汪宇明.基于低碳視角的旅游城市轉型研究[J].人文地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