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論高職教育視野下的“立德樹人”育人觀
楊燕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思想的結晶,它有力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必須秉持“立德樹人”育人觀,以此培養“德技兼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高職教育 立德樹人 育人
中華民族是重視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我國自古就有重教尚德的文化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左傳》就提出了“三不朽”的觀點,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立德”位列“三不朽”之首;《管子》指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同樣闡述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代民族主義教育家黃炎培將職業教育定義為 “用教育之法,使人人一方獲得生活之供給與樂趣,一方盡其對群之義務”,表達了德育與就業教育并重的觀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綱領性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的辦學方針所在。
(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導向。高職學生處于從學生時期向就業時期的轉折期,他們不僅要學習相關的職業技能,還要從心理素質、道德品質上為成為“職業人”而做好準備。首先,作為將來國家的建設者,他們應該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其次,作為在校學生,他們應該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最后,作為即將走向就業單位的“準職業人”,要注重職業道德養成教育,不斷增強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及奉獻精神。高職學生要贏得未來,在當下就必須強化知識技能學習,注重道德體系完善,做到“以德立身”。
(二)是高職教育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
經過高考的激烈競爭,走進高職學校的學生往往被視為“失敗者”。對于學校的選擇和專業的選擇,某些學生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性,對于未來充滿迷茫。如何幫助他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幫助他們開拓人生嶄新的發展空間,使他們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考驗著高職教育工作的成效。高職教育不僅要能傳授給他們將來賴以生存的職業技能,還要幫助他們找到“立身之本”。要通過“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使他們在悅納自我中重新審視自我,樹立新的人生目標。職業本無貴賤之分,“有用之才”的前提是“有德之才”。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也是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所在。
(一)學生隊伍自身素質不高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高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成績不夠理想,表現不夠良好,因此受到的批評否定就多,甚至被定義為“問題學生”。這就導致他們自身綜合素質與同齡的大學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不夠自信,對他人的信任程度也低,人際交往能力欠缺;遇到困難時,往往選擇逃避,缺乏擔當精神;自認“抗擊打能力”比較強,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能力比較差;對于未來,缺少清晰的目標,更缺乏為了目標而腳踏實地的付出精神;內心不夠堅定,從眾心理突出,情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當前獨生子女占高職學生的大多數,他們從小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多照顧,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依賴心理比較嚴重。某些家長認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物質保障,卻沒有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樸素、吃苦、自律、禮讓等精神品質。這些不足表現在學習中,就是學習習慣不好,計劃性不強,沒有規律性,普遍有上網、打游戲等不良嗜好。
(三)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不和諧音符
師德,是“立德樹人”育人觀得以落實的前提。道德教育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言傳身教。但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例如敬業精神不足,不能靜下心來鉆研業務,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能一視同仁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在工作中有講條件、要報酬的現象,對學校的待遇不滿意。個別教師的這些不良情緒會帶到教學工作中,讓學生看到與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合的一面,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養成,也降低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四)社會不良思想的滲透
在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勢下,傳統的價值觀面臨著新的挑戰。就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價值觀中自我意識更加彰顯,功利主義思想比較凸顯。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更加劇各種觀念、思潮的碰撞和沖突。網絡時代猶如一把雙刃劍,使高職德育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網絡資源空前豐富、信息傳播效率急劇加快,以前封閉、單項、相對穩定的德育教學模式被打破,推動德育教育向著開放、互動及體現時效性的方向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從網上接受到的信息內容良莠不齊,有些信息不僅沒有價值,而且傳遞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認知能力不高、辨析能力不強、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好奇心強的高職學生面對海量信息,缺乏甄別能力,是非觀、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
(五)德育教學機制有待完善
首先,從思想認識上來說,部分高職院校重技能、輕德育的傾向,這種傾向其實是應試教育中重分數輕能力的另類表現。有的學校將德育教育視為非專業課程,課時安排、老師配備上不夠重視;其次,教材陳舊教學方法簡單,只是對照教材進行宣講,不注重方法的創新,很少開展德育教育課程實踐或者開展案例教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最后,學習效果評估體系簡單,往往通過老師的簡單評語和考卷成績評定學生學習情況,存在以偏概全和以點帶面的弊端。
(一)突出實踐性
高職教育的一個特點是實踐性強。高職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育人觀,突出實踐性。首先,要善于依托教材開展實踐教育。德育教材相對比較枯燥,但是只要老師用心設計授課方式,不斷創新,而不僅僅滿足自己“講完”,學生“學了”,而是要追求“講精辟”,讓學生“有觸動”。可以通過專題討論、模擬練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場景式的學習中將比較晦澀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造化于鏡。其次,要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德育實踐教育。德育教育是伴隨終身的教育,但是并不意味著德育教育是沒有時效性的。高職德育教育中可以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研討,剖析其背后隱含著深刻的社會倫理價值,引發學生對于道德、人性等命題進行理論結合實際的深入思考,在各抒己見、共同探討中矯正錯誤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再次,要善于借助身邊事件開展實踐教育。越是身邊的事件,越有教育意義。高職老師可以選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德育教育的選題、讓學生以演情景劇、辯論賽或者模擬法庭等形式對身邊的典型事件進行研討,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突出互動性
德育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如果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得到學生內心的認可,就不能充分發揮效能。首先,要創新教學方式,體現互動性。德育教育要改變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一堂課的現象。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通過視頻、動畫、網頁等形式讓教學方式體現出時代特色。可以把教育內容制作成網頁,讓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網上自我檢測學習效果;也可以開設論壇,設立學生版主,引導學生進行觀點碰撞,對發帖情況進行積分管理,并納入德育教育的最終成績中,使學生從上網休閑變為上網學習、思考。其次,要創新教學內容,增強互動性。當前的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高職德育老師可以在每學期選擇幾節課由學生來主講,方式由他們自己選擇,充分體現他們的學習主體意識。再次,要拓展德育外延,激發互動性。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德育學科的責任。要抓好德育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力。就學校力量而言,實訓老師對于學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的強調,就是一種德育教育,輔導員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就是一種德育教育;家庭教育雖然對于高職教育學生來說,影響力逐步弱化,但是家庭教育的烙印卻深深刻在學生心中,表現在學生的行為中。要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改變學生的性格弱點,不能忽視對學生成長環境的了解和成長過程的分析。只有抓住家庭教育影響力這個支點,才能更有效地找到學生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學校可以通過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郵一張學習照片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成長狀況,也可以通過家長接待日等方式,邀請家長走進校園,感受孩子的學生成長環境,在與學生老師的互動中,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引路。如果家庭是學生走進高職的出發點的話,那么企業便是學生走出高職的落腳點。為了給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必須了解企業對用人的綜合要求。某些企業在引進人才的時候都十分注重學生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的一致性。學校可以通過聘請相關企業勞動模范、先進團隊做事跡報告、邀請企業技術人才進行成長歷程講座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企業的用人評判標準,明確優化道德體系的方向,提高學校德育教育與企業企業文化需求之間的吻合度。在 “大德育教育”的格局下,學生的互動性也被廣泛地激發出來,相互監督意識將進一步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將不斷提高。
(三)突出情感性
德育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德育教育傳遞的理論是理性的,并不意味著其講解方式就是簡單的理論灌輸。德育教育的過程是老師帶著知識、情感抵達學生內心的過程,是觸及學生最隱秘、最柔軟的自我世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老師尤其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力量,進行自我凈化、自我提升。首先,要善于傾聽。只有傾聽才能知道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高職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愿意輕易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思想。老師要先做“益友”再成“良師”,憑借良好的職業道德,首先用自己真誠方式贏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有勇氣表達自己,然后履行自己“解疑釋惑”的責任。其次,要能夠理解。理解意味著平等。高職老師要積極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能夠放下傳統觀念,走出傳統師道尊嚴約束,用一顆平常心看待自我、看待學生。要理解學生的迷茫,接納學生的不足。用自己的知識、閱歷引領學生練技能、提升完善自我修養。再次,要勇于諒解。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敏感、自尊、脆弱等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會犯錯誤,但是對錯誤的承受能力欠缺。因此,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老師首先要積極營造寬容的氛圍,做到不羞辱、不否定,幫助學生正視錯誤、改正錯誤。諒解,是對學生的一種不放棄,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責任,更是對學生的一種信任。當學生獲得了別人的諒解,他們就會學著諒解別人,會懷著感恩的心回報老師、學校,這是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
“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的根本所在。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工程,也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長期堅持。立德樹人的過程,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也是高職教育教育成果不斷顯現的過程。
[1]張先云.正確理解“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師德”內涵[J].高等職業教育,2011(04).
[2]張朋釗.立德樹人的現實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2).
[3]張秋敏.實踐“成功德育”堅持立德樹人[J].北京教育,2010(01).
[4]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
[5]陳勇,陳蕾,陳旻.立德樹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
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