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革
相關報道顯示,40%~80%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特別是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處在高分解代謝的狀態,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營養不良[1]。故需對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給予早期營養治療,其主要方式為EN和PN 2種途徑。本研究通過以上2種方式對胃癌根治術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并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金溪縣中醫院于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4例胃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將其均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n=27),觀察組患者行EN治療,對照組行PN治療。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9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7.2±15.3)歲。對照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6.4±14.7)歲。以上患者術前均已確診,術后證實是原發性胃癌并沒有發生轉移;無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受損與代謝性疾病史或者內分泌異常;在術前無放、化療;在術前1個月內沒有使用白蛋白或者免疫調節劑。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術中在胃空腸吻合口的遠端放置營養管,在術后6~24 h且患者的血流穩定的情況下,通過輸液泵給予患者250~500 mL質量分數為5%葡萄糖注射液,觀察無不適癥狀后,經營養管24 h勻速泵注整蛋白飲食纖維腸內營養混懸液,先泵注半量,于術后2~3 d給予全量,依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適合的速度,并將營養液的溫度維持在37℃~42℃。進行EN治療7 d。對照組:術后24 h,通過中心靜脈滴注和觀察組等氮、等熱量的3 L含有復方氨基酸、葡萄糖、維生素、脂肪乳劑、電解質、微量元素全營養的混合液,其靜脈滴注持續時間16~24 h/d,連續治療7 d。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的排氣時間比對照組顯著提前,觀察組患者的體質量消耗值比對照組顯著減少,觀察組患者術后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顯著縮短,且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2組比較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胃癌根治術后早期營養結果比較(d)
2.2 觀察組患者在營養結束后的第2天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含量比較(g/L)
胃癌是具有較高發病率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在術前大部分因進食較少、腫瘤消耗諸多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胃癌根治術為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不過因為術后需要長時間的禁食、手術創傷大等,患者處在高分解代謝的狀態,令患者營養不良的癥狀加重,以致并發癥的增加、康復緩慢、延長住院時間等[2-3]。營養支持以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為主,雖然PN幾乎可以提供機體胃腸道所需要得營養,不過首選的營養支持途徑為腸內營養。研究顯示,在腹腔手術之后出現的胃腸道麻痹只有胃與結腸,而小腸于手術后4 h以后即可恢復其吸收與蠕動功能,在手術之后6~12 h患者的小腸即可吸收營養物質[4]。研究顯示患者在胃癌術后給予合理的營養支持能夠有利于患者的康復。術后EN可以保證術后應激所需的營養物質,預防由于吸收功能下降而加重患者營養不良,改善營養缺乏的狀態。患者在手術創傷后容易發生代謝受損,EN治療可以維持充足且均衡的蛋白質和熱量等營養物質,通過腸道與門靜脈將營養底物吸收,保證術后的代謝需要,降低分解自身蛋白質與其他成分,能夠利于機體蛋白質的合成與功能的恢復[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的排氣時間比對照組顯著提前,觀察組患者的體質量消耗值比對照組顯著減少,觀察組患者術后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顯著縮短,且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2組比較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營養結束后的第2天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結果與相關報道相符[7]:早期EN可靠安全,腹脹或腹瀉等不適會漸漸減弱至消除,患者在進行胃癌根治手術后容易出現刀口愈合問題、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肺感染及肺功能下降等并發癥,及時的營養支持可以有效地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降低,極大地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本研究最早在患者進行胃癌手術的15 h進行EN,僅在手術當天對患者采取禁食,真正為“早期”的營養支持,將靜脈的輸液量減少,可避免禁食引起腸黏膜的損害,對腸道起到屏障功能。本研究采取EN的患者以“由慢到快、由少到多、控制溫度、日益增加”為原則,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給予EN制劑,少或無糞便形成,防止結腸積氣[8]。極少數患者在早期有輕度腹脹現象,不過在滴注過程中漸漸減輕,無嚴重腹瀉發生,
綜上所述,胃癌根治術后,早期EN有利于腸道功能的恢復,提高營養狀況,減少術后的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也減少了住院經費,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 廖剛,王子衛,趙林,等.腹腔鏡輔助下進展期胃癌根治術安全性及近期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0,5:536-537.
[2] 崔明,李子禹,邢加迪,等.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D 2淋巴結清掃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5:395-398.
[3] 趙慶洪,魯明,張弛,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5:438-440.
[4] 魏岳遠.腹腔鏡胃癌根治術108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2:63-64.
[5] 李雪飛.胃癌根治術后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早期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0,16(28):33-34.
[6] 謝毅堅,黃利鵬,洪云峰.腸內外營養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恢復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2):119-120.
[7] 王昌國.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腸外營養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0,50(38):71-72.
[8] 劉雪芹.胃癌根治術后病人早期行腸內營養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