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智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成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要決策著力點。“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走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1]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城鎮建設和發展的主導力量。[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3]
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理念下,必須要做到產城聯動、產城融合,不能脫離產業來談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產業是城鎮經濟的重要支點,更是城鎮化賴以發展的動力和基石。沒有產業的支撐,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村富余勞動力也不可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沒有產業的支撐,城鎮也無法“吸納”和“化解”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說到底城鎮化就是人口和產業的城鎮化,也是就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而就業結構又是由產業結構所決定的。所以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層次就決定著城鎮化水平提升的程度。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說過,“經濟增長真正的動力機制,實際上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而這有賴于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意味著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起主導作用的產業也不同。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茲涅茨理論,產業結構的重心是沿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順序梯度轉移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工業化為主線,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土地為主要內容,以外延擴張為特點,以外部需求為牽引,以物質資本的大量消耗作為驅動力,[4]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增長速度較快,但隨著經濟偏熱、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因素不斷累積,最終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以及日趨嚴峻的國際壓力等風險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是指通過調整產業布局,使得產業各層次結構以及空間結構、要素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消費結構等轉型升級,促使產業技術含量、加工程度、附加值等方面不斷提高,以此來滿足經濟社會日益增長需求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過程。[5]而這一過程必然伴有相應城鎮化的發展,因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各類生產要素由一產向二、三產業流動、集聚,為造就這一趨勢,相應提高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從而促使人力、資金、技術等資本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由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人口和產業在城鎮的集聚映襯了城鎮化的進度。可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也就是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
第一產業是城鎮化的初始動力,主要是農業通過土地整合、技術創新,實現了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進而為城鎮提供更多的剩余產品和勞動力,也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勞動力。
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在產業結構中最能體現聚集作用的就是工業化,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和平臺,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要素集聚的兩種表現形式。[6]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和賽爾奎因(1975)通過對100個國家與地區發展的綜合分析,提出了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的“世界發展模型”,基本機理是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工業化的不斷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型優化,帶動了城鎮化程度的上升。[7]Gilbert and Guile(1982)通過實證得出:城鎮化率與第二、三產業發展高度正相關,與第一產業發展負相關。[8]Moomaw and Shatter (1996)經過實證發現,城鎮化水平隨著工業化水平、人均GDP等增長而上升。[9]從實踐層面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持續增加,成為拉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時,工業化是建立在資本積累、產業聚集基礎之上的,資本的趨利性使其不斷向城鎮集中,產業也因規模效應向集群方向拓展,使得產業和人口不斷向城鎮集聚,城鎮體系也漸趨完善,推動著城鎮化的發展。
第三產業是拉動城鎮化的后續動力。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逐漸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增反降,相應的產前、產后等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卻在增加,包括金融、保險、咨詢、信息、運輸等生產型服務業,以及教育、醫療、社保、商貿、旅游、飲食等各類公共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將成為拉動城鎮化的持續力。孫曉華和柴玲玲(2012)通過實證發現,城市化推進是第一、二產業就業比重變化的原因,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增加是城鎮化提高的原因。[10]第三產業將逐步取代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的地位,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產業。據統計,2012年,第二產業每億元GDP吸納就業980人左右,而第三產業達1200人。曹宗平(2009)認為,第三產業在安置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協調產業發展、完善城鎮功能和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11]
當然,城鎮化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優位效應以及外部(溢出)效應,對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布局的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也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城鎮化會通過技術革新反哺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簡·雅各布斯在《城市經濟》一書中指出,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農業依靠城市化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12]郭克莎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僅推動著城市經濟發展新方向的形成,而且還促進農村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13]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居民不斷增多,對農產品的數量需求和質量需求會不斷增加,客觀上要求轉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走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其次,城鎮化也促使工業更加集中,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鏈條縱橫交錯延伸,工業化進程也會不斷加快。最后,城鎮化帶來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又會激發產前、產后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所以說,城鎮化與產業結構之間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耦合聯動關系,其耦合度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不斷提高。[14]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了一個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時期,要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首先就要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也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都進一步凸顯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意義。
湛江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中國大陸最南端。總面積1.3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92萬,下轄5縣(市)、4個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湛江市城鎮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與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還有不少差距。截至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約716.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0.23萬人,城鎮化率為39.1%,不僅低于全國53.7%的城鎮化水平,也低于全省67.7%的平均水平。
鑒于湛江市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現狀,筆者對其三次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了對比分析(如表1),發現:一個地區的二、三產業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在表中所列的湛江市10個縣(市、區),二、三產業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列前5位,也幾乎是城鎮化水平列前5位的縣(市、區)。由此推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程度與城鎮化水平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因此,湛江市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當然,首先要分析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才能對癥下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表1 湛江市10個縣(市、區)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相關分析表
從歷史縱向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湛江市的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優化(如表2),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產值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農林牧副漁的總產值已經達到664.19億元。二、三產業比重總體保持平穩上升的趨勢。2013年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726.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59.5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24.24億元,同比增長13.2%。
盡管如此,截至2013年湛江市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為20.5∶39.5∶40,產業層次還比較低,產業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等初級生產要素,產業價值鏈也主要集中在生產、加工、制造環節,處于中低端,高附加值的產業和項目相對缺失。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陳舊落后,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生產能力都還不足。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等重化工業,初級加工比重大、加工鏈條短,工業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新產品開發滯后,市場競爭力弱。制造業總量還不夠大,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設備老化、電氣機械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第三產業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有待進一步推動,其中,對一、二產業發展具有較大拉動作用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技術研發、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高端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

表2 1981-2012年湛江市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及比重的變化情況
湛江市作為廣東省的農業大市,改革開放以后,第一產業的比重從1981年的54.2%降到了2012年的20.7%,年均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從1981年的25.9%上升到2012年的38.9%,年均升幅只有0.4個百分點。顯然,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并沒有推動工業化的步伐。同時,雖然第一產業的比重在不斷的下降,但是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仍然占據著較大的比重。1981年湛江市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占80.6%,到2012年減少到61.17%。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從9.1%增加到14.56%,第三產業從10.3%增加到24.27%,而此時第三產業產值已占到GDP總量的40.4%。說明湛江市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并沒有帶動非農產業就業的擴張,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偏差。尤其是二、三產業,并沒有在比重和產值增加的同時,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也沒能促進城鎮化較快發展。[15]這也恰恰說明湛江市三次產業間存在著關聯度不夠、離散程度過高的問題。
從現實橫向上看,湛江市有5縣(市)、4個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布局參差不齊(如表3)。2012年湛江市三次產業結構的分布是20.7∶38.9∶40.4,而徐聞縣的產業布局為49.7∶13.3∶37,廉江市的是30.7∶37.6∶31.7,而吳川市的是15.4∶42.3∶42.3。可見,縣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升級明顯滯后于市區,主要表現在二產比重大幅落后于市區,一產比重遠高于市區,這也正說明了當前湛江各個縣域城鎮化水平較落后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產業支撐,且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由于縣域產業結構的低水平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致使縣域經濟長期不振,城鎮化也欠缺吸引力和承載力,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發展不起來,也就難以發揮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導致產業梯度轉移效應也缺乏相應的承接地。[16]這也正印證了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差異性直接影響到區域產業聯系的密切程度,即區域內各地區間產業結構差異越大,則產業聯系越密切,分工合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17]但就目前湛江的市情而言,各縣(市)產業結構差異不大,關聯度不高,導致產業競爭性大于合作性,進而束縛了縣域的發展。
回顧湛江市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普遍走的是粗放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的老路。產業發展方式粗放主要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不協調、難循環等方面,這些問題在各產業中都有反映。如第一產業的發展直到現在還表現為“農漁型”結構,截止2012年湛江市農業總產值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比例為53.5∶2.97∶16.47∶24.96。農產品仍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仍然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第二產業,湛江市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嚴重脫節,鄉鎮企業也普遍存在規模不經濟、管理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第三產業,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勞動生產率普遍較低,尤其像金融保險、物流倉儲業、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無法釋放就業彈性,造成大量農村勞動力資源無法充分就業。包括良好的生態資源、海洋資源等等,也長期處于閑置或低水平利用階段,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表3 2012年湛江市各縣(市、區)生產總值及產業結構分布狀況
新世紀以來,湛江市的城鎮化發展相對遲緩。截至2013年底湛江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只有39.1%,排在整個廣東省的末位。滯后的城鎮化使得城鎮缺乏承載力和吸引力,限制了城鄉之間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僅束縛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也制約了城鎮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且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一些地方還存在著用地粗放低效、占地過多、“圈地”、“造城”等現象,各縣(市)只重視工業園區的建設,卻少于經營,導致有園區沒有產業、沒有項目的問題過多存在,這種外生式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帶動產業發展,而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同時,由于城鎮化發展滯后,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不明顯,再加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以及城鎮功能配套的不健全,給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造成了負面,限制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雖然一些縣域和城鎮也引進部分工業項目和企業,但普遍存在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產業不明顯,傳統產業、重工業居多,高新技術產業缺乏等問題。第二產業發展的相對乏力,使得第三產業缺乏良好的產業環境和基礎,尤其是高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遲緩,也就難以續接對城鎮化的推動力。可見,城鎮化的發展,有助于引導勞動力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流動,進而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18]
鑒于當前湛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訴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就必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謀求發展,尤其要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要抓手,推動城鎮化沿著“產城融合、城鄉聯動”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
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鎮和產業發展規劃,配套有利的產業政策。規劃是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從規劃入手,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布局。要堅持先進引領、優勢支撐、傳統提升、新興轉型、特色取勝,市區與各縣域、鄉鎮要加強產業協同度、聯動性,突出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力爭構筑起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當然,在產業規劃上,要明確先后、突出重點,保障有序、平穩發展,才能凸顯湛江產業競爭的優勢,進而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增添動力。同時,在城鎮化的規劃設計上,要突出縣的規劃,形成以縣為中心,中心鎮為支點,編制覆蓋城鄉各類規劃,合理安排城鄉產業和空間布局,形成城鄉聯動、產城融合的空間結構體系。其次,要配套有利的產業政策,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增強凝聚力。一是要完善土地政策和財政政策。利用土地政策的優惠以及稅負上的優待來引導投資方向,保證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再依托產業集聚效應,帶動城鎮化的發展。二是要向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的傾斜政策。對與產業園區主導產業關聯度較強的項目,實施優先、優惠入園的產業政策。三是要依托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不同區域實施差異化的產業優惠政策。四是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政策。進一步健全資源和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嚴把環境關,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五是要對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甚至稅收上的傾斜和優待。
二是破除體制性障礙與束縛,實現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是否遵循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一、二、三產業的各類資源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多大程度實現優化配置,并最終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但是在現實條件下,由于行政區劃的設置和現行的管理體制,各個區域往往只考慮自身利益,因而設置了形式多樣的壁壘,來限制市場要素的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以此來排擠其他的競爭對手,其結果使得各區域間出現產業分工不明確,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產業不明晰,產業同構現象嚴重等問題,不僅產業發展受到阻隔,城鎮化也受到羈絆。因此,要真正發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城鎮化的“推拉”效應,必須要破除這些體制、機制的約束。包括城鄉分割的傳統戶籍制度、凝固的農地制度、低效率的城鎮土地使用制度以及亟待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和不統一的中央與地方財稅管理體制等等。因此,全面深化各項制度的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角色的轉換,打破行業壟斷和行政保護,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使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城鎮化的有序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三產”有機融合。三產融合是城鄉產業一體化的最高階段。“融合”意味著城鄉產業之間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服務、融為一體。第一產業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城鎮化的前提。而目前湛江市農業生產結構還不夠優化,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品牌化做得還不夠,導致農業綜合競爭力比較弱。同時,農業生產還遭遇著生產成本上升、財政補貼壓力加大兩大“天花板”,以及環境、資源雙重約束兩道“緊箍咒”。 因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當務之急,必須從以前單純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質量和效益的經營模式上來。尤其要處理好一產與二、三產業的關系,要做到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發展。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指出,未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就是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要將第一產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流通、觀賞、旅游等產業領域交融拓展,促使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的附加值和農民的收入也會不斷增加。可見,現代農業的“接二連三”,一方面接入加工業的“二產”,另一方面連上觀光休閑農業的“三產”,優化了農業的產業結構,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產業附加值,必將拉動整個湛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19]
四是加快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產業結構轉換的動力,借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實現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換、長線產業向短線產業轉換、技術含量低向技術含量高產業轉換,必將引起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20]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也要求建立在內生式產業發展模式之上,所謂內生式產業發展模式就是通過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擺脫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實現產業價值鏈從單純的生產、組裝等低端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品牌培育、技術服務、供應鏈管理、專門化分工等高端環節攀升,最終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城鎮化的內生動力。[21]目前湛江市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初級加工比重大,產業鏈條短,工業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市場競爭力弱,亟待調整和優化升級。因此,要根據湛江市的市情、民情,以及未來城市的發展定位,及時、有效地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尤其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形成主導產業突出,特色產業明顯,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以此帶動人口集中,推動城鎮化發展。且要大力支持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還要利用高新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培育壯大生物質能發電、海洋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是加大服務業發展力度,提升城鎮承載力。第三產業在比較效益、就業效應、能耗水平都比一、二產業要具備優勢,更是拉動城鎮化的后續動力,因此,其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湛江市的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已經相對飽和,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因此,必須著力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要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升級,同時,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促進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強化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關聯耦合度。[22]一方面要結合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通過信息化提升服務業水平。同時,要結合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訴求,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物流運輸等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的區位配置上,縣區、中小城鎮應重點發展傳統服務業;而中心城區應著力發展信息服務、金融、大型商業、旅游業等外部效應較高的現代服務業。[23]唯有如此,第三產業才能發揮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強有力支撐作用,才能吸納城鎮化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口的就業,城鎮的承載力和城鎮化的質量也才會穩步提升。
六是創新投融資體制,解決資金投入難題。資金問題是制約湛江市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因素,一是受制于地方財力的相形見絀;二是招商引資困難。因此,必須要創新投融資體制。首先,要完善政府投入與市場補償相結合的投融資體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進一步深化銀政、銀企合作,完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發展資本市場,擴大融資比例,如通過土地投入和優勢資源的市場潛力投入相結合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還可通過財政貼息、產品價格調整、提高投資回報率等辦法吸引社會資本注入。二是要積極利用TOT、BOT等形式招商引資,通過股份制進行市場融資,拓寬融資渠道。三是要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對湛江市的19個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有重點的財政扶持政策。對非中心鎮,通過實行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保證其財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四是探索市場化的城鎮投資管理體制。可借鑒其他地方經驗,籌備建立城鎮建設投資公司,負責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和資產運營,構建“投入—產出—積累—再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五是推動農信社改制,爭取向農村商業銀行轉變。同時,要促進融資擔保行業的發展,用好中小微企業,爭取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新型城鎮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環節。
七是堅守保護生態的原則,實現城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一直延續的是粗放型的工業化模式,而工業化的發展方式又決定了城鎮化發展的模式。所以這一模式的連環效應,不僅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給城鎮化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城市病”、“農村病”問題,最重要的是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造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嚴重失衡。因此,要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做到經濟效應、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這就需要在產業發展上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在城鎮化發展方式上,由只注重物質形態的外延型增長向以人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同時,要始終貫徹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對傳統產業發展模式進行生態化改造,促進產業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且要處理好產業布局和城鎮規劃的關系,既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我凈化能力,更要人為地去保護和愛護環境,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廢棄物的集中回收與治理,真正做到產業發展、城鎮化演變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
[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新華網,2014,3,17,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3/17/c_126276532.htm.
[2]蒲文彬.產業支撐視角下的貴州城鎮化構建問題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1-57.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13,11,16,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11/16/c_118166672.htm.
[4]紀立軍,甄峰,孫中亞,熊麗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區域產業聯動發展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3(5):26-30.
[5]沈正平.優化產業結構與提升城鎮化質量的互動機制及實現途徑[J].城市發展研究,2013(5):70-75.
[6]馮尚春.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與產業結構升級[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128-132.
[7]霍利斯·錢納里,莫伊思·賽爾奎因.發展的型式:1950-1970[M].李新華/徐公理/遲建平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56.
[8]Gilbert A.,Joseph G. Cities,poverty and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216-217.
[9]Moomaw R. L.,Shatter A. M.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40(1):13-37.
[10]孫曉華,柴玲玲.產業結構與城市化交互關系的實證檢驗[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2 (2): 6-10.
[11]馬遠,陳軍.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研究——以新疆為例[J].管理現代化,2012,(5):50-53.
[12]簡·雅各布斯.城市經濟[M].項婷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43.
[13]郭克莎.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44-55.
[14]周世軍.我國中西部地區“三農”困境破解:機理與對策——基于產業轉移與城鎮化動態耦合演進[J].經濟學家,2012(6):72-79.
[15]田坤明,阿不都熱扎克·鐵木爾.新疆農村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0(5):38-43.
[16]馮雷.產業一體、城鄉一體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實現[[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4(4): 10-12.
[17]王文森.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J].中國統計,2007(10):47-48.
[18]張希君.城市集聚理論與中國城市化戰略調整[[J].甘肅理論學刊,2004(6):74-75.
[19]透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五大新信號[EB/OL].新華網,2014-12-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24/c1001-26267650.html.
[20]魏明亮.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N].經濟日報,2012-3-16(13).
[21]黃勤,楊爽.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J].經濟縱橫,2014(1):44-47.
[22]楊梅.湖北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演進特征及關聯[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2 (9):33-36,71.
[23]夏澤義,趙曦.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產業結構三角關系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3(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