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志英
以色列土地貧瘠,水源不足,但在科技與創新的支持下,農業發達,錦簇的鮮花、茂密的綠林隨處可見。我所住的賓館窗外,特意設有一圈花欄,里面種滿了鮮花,雖然不是春天,但一推開窗,總能和簇擁在窗邊的鮮花相遇,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欣喜。以色列街頭,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子里總能找到一抹艷麗的亮色,有的在小院里探出數枝,有的在窗戶旁伸出一簇,走在街上,隨時抬頭,總能和美好不期而遇。
在以色列的街頭,我還看到這樣一株奇怪的樹。這棵大樹好像是從一枚蛋里破“殼”而出,根部被“蛋殼”包裹得嚴嚴實實,更令人稱奇的是,蛋殼通過幾條纜索牽引騰空而起,懸浮在空中,遠遠看去,這棵“殼中樹”懸浮在空中,郁郁蔥蔥,讓人嘆為觀止。原來這是一種叫“活樹成形”的生態技術,是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還在繼續研究,爭取設計培育出各種用活著的樹建造的房屋。這些房屋除了外形奇特、清潔環保的優點外,還能夠防御強烈地震的襲擾。在樹下,我驚嘆于樹的妙曼身姿和奇特的造型,感受著創新科技帶來的驚喜。
不要小看這些鮮花和綠化的科技含量,在以色列,令世人驚嘆的農業生產力中,有95%來自于科技創新貢獻的力量。每片土壤下,都遍布著密集的澆灌管道,縱橫交錯,而澆灌用水的處理和分流,也都得益于創新的科技力量。
美好不僅與此。
在戈蘭高地,我看見很多新奇的東西:戰壕、地堡、生銹的機槍架、身著迷彩服的國際戰事觀察員。站在高地,目之所及就是敘利亞境內,隆隆的炮火和爆炸聲令我第一次感受到戰爭離自己如此之近。但最讓我震撼的是,在觀察站旁邊,居然有一家溫馨的咖啡館。木結構的房體,讓人心生溫暖,在咖啡館的窗外,也種了一排鮮艷欲滴的不知名的紅花,這一抹如火般絢爛的生命,與不遠處意味著死亡的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每一聲隆隆的炮響都讓我心里一顫,但是在高地上游玩的以色列人卻表現得出奇的平和、安詳,甚至有行人推著嬰兒車氣定神閑地散步,可愛的嬰兒在車里左顧右盼。一邊是殘酷的戰事,一邊是悠閑安定的人們,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
戈蘭高地曾經經受過戰爭的洗禮,至今依然滿目荒涼,我們往上走的時候,發現了一堆藝術品。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藝術品是由廢銅爛鐵組合成的。在沿路的幾塊大石頭上,豎立著用廢鐵車輪、空炮殼、鐵絲網和槍管組合成的雕塑。有的像蝙蝠,有的像公牛,造型或夸張,或逼真,有些雖然看不確切,但依然驚嘆于制造者的奇思妙想,他們竟然能拿這一堆廢棄的鐵器創造出這樣充滿情趣和生命熱情的雕塑。
行走在以色列的街頭,驚喜不斷:這里有用舊報紙塑成的真人大小的攀巖模型,那兒發現一個用廢鐵構成的骨架,中間飾以彩蝶的奔跑人形……這種由廢品加工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隨處可見。在一所學校的校園里,我也發現了“藝術品”的身影:一輛很“酷”的車。它是用拖拉機的廢棄零件組裝搭建成的,成引人注目的校園一景!這些創作者,該懷有一顆怎樣熱愛生活的心和奇思妙想的腦,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利用廢物創造出這些令人拍手稱奇的藝術品呀!
國際上對以色列的敵視從來沒有停止,建國后的62年里,以色列遭受了數次軍事攻擊,外交和經濟封鎖更是數不勝數,然而我在以色列考察期間,卻感受不到絲毫的仇恨和不安。人們內心平和,天性自由快樂,無處不見的鮮花綠樹,戈蘭高地中的溫馨咖啡屋,炮火聲中推著嬰兒車淡定散步的行人,無不折射出以色列人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危機中始終保持著的一份心靈的寧靜、平和。
創造藝術品,本身就是創新最直觀的體現,但偏愛利用廢品來制作藝術品,這更是以色列人創新的獨特之處。廢品在多數人眼中,銹跡斑斑,毫無美感,然而以色列人卻特別喜愛將廢舊材料加入自己的創新思想,搖身一變,使其成為人們稱贊的藝術品。在這里,我看到一群已經把創新精神融至血液,把對生活的熱愛深植思維,縱使面對一堆廢品,也會不斷創造美好的人們。他們從創作中品嘗到甜蜜,又把這份甜蜜帶進街頭巷尾,帶進別人的生活,讓人們感受美好,享受生活,激發人們去創新更美好、更快樂的生活。
以色列人對生活所持的這份獨特情懷和態度,不僅體現在綠化、咖啡館和藝術品設計中,也體現在其他細節中。我記得有這樣一次參觀體驗,由于以色列特殊的建國歷史,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帶有民用設計和國防安全雙方面功用,這一點在學校中也有體現。我們參觀的一所學校設有地下防空洞,但這兒又確確實實是教室,黑板、桌椅、書籍一應俱全,墻上貼著學習計劃和各種學生作品,透出濃厚的學習氣息。據介紹,萬一開戰,孩子們即便躲進防空洞,也能正常上課。原來,以色列人并不是傻傻的樂天派,他們一直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但這并不影響以色列人對生活的熱愛,不影響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斷地創新。
這種創新和樂觀的態度在我們的導游——海倫女士身上也可窺見。海倫有一條美麗的圍巾。這條圍巾一直纏在海倫的脖子上,不僅因為它好看,更因為它在海倫的手下,能發揮出不一樣的功用。烈日下,海倫用它兜頭一包,它頓時成了遮陽帽;進入賓館,溫差很大,人頓時覺得渾身毛孔一縮,海倫把圍巾三兩下一裹,它成了保暖的圍脖;在高地,風呼呼刮得很猛,飛沙走石間,海倫卻很鎮定地動動手,圍巾瞬間成了一面面罩;拍照的時候,它又在海倫的擺弄下,成了造型服飾……我一邊看著,心里不住嘖嘖贊嘆。簡簡單單一條圍巾,居然可以在海倫的手下,變幻出那么大的功用。更令我嘆服和深省的是,這種行為背后的一種創新精神。
海倫有一個女兒,這次跟我們一同旅行。她年紀小小,就已經掌握三種語言,特別擅長與人交流,在任何陌生的環境下,幾分鐘就能和人打成一片;擅長模仿,還特別愛提問題,個性快樂自由,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過人的交流能力,給我們一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倫跟我交流過她的育兒經:“主張自由自在,但是要有一定的規矩。”看著海倫和她女兒燦爛的笑臉,雖然是東方人的面龐,我卻隱約看到以色列的縮影,那一刻,戰場和街道邊的藝術品、奇怪的樹、窗邊的花、來源于生活的玩具、生活細節的創新……都爭先恐后地在我眼前跳躍,關于創新的理解,在我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創新是個抽象的名詞,但當以色列人把它放到生活中的一個個細節場景中體現,創新就像空氣一樣讓人產生近乎自然的依賴,像血液一樣滲透至每個人的身心,像根須一樣交織于人們的生活。
我恍然明白了:人在心底有對生活的熱愛,這才是創新生長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