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茂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7)
淺析區域經濟增長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以江蘇南通市為例
○顧春茂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7)
本文在簡要說明區域經濟與高技能人才關系的基礎上,以2006年以來南通市GDP及高技能人才有關數據為基礎,對區域經濟增長與高技能人才增量的關系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 高技能人才 關聯度
高技能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區域經濟發展又是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基本條件。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向世界表明“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的同時,也對國內各地區如何根據比較優勢等全面提升開放型區域經濟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自1826年德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提出“農業區位論”以來,區域經濟研究迅速發展,產生了諸多理論,形成了不同流派。綜觀區域經濟理論(如赫希曼的不平衡發展理論;佛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繆爾達爾的累積因果理論;赫克歇爾與奧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費特的貿易區邊界區位理論;波特的鉆石理論),不少都涉及到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這一核心要素。在區域經濟學的流派中,新制度學派認為提高區域內現有資源的利用水平是區域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當今,區域經濟研究呈現“研究內容綜合化和多樣化、研究方向具體化和實用化、研究方法模型化和計量化”的特點,在關注“問題區域”研究的同時,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是區域創新和區域競爭優勢。
我國高技能人才的主流研究,始于本世紀初。2001年,我國首次將人才戰略確立為國家戰略。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要求: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從2006年開始,國家、地方政府,多角度對高技能人才問題進行研究、部署,行業、學校、企業等層面也相應采取有關行動,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需求趨勢和規律性特征、緊缺原因及基本對策、人才選拔、激勵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十一五”以來,有關專家學者紛紛就高技能人才問題進行研究、探索,研究的問題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國內外高技能人才問題的比較研究(周原,2010);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定位與作用(霍衛衛,2012);高技能人才開發策略(戴涵莘,2010);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黎德民,2014);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劉勇,2014);區域性高技能人才問題(韓承敏,2014)。
我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在生產一線必須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本世紀以來,國家及有關部委、江蘇省委省政府對高技能人才工作越來越重視,多次就高技能人才工作專門發文、開展有關專項活動。
高質量、大規模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是南通市經濟發展、產業層次提升、生態文明進步、社會文化繁榮的基礎,是與時俱進推進“八項工程、八個領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特別是南通市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高技能人才七年倍增計劃行動方案的通知》(通政辦發〔2011〕253號)以來,南通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等諸多難題的現階段,高技能人才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從總體上看,南通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礎仍較薄弱,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發展、壯大的體制機制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創新性、發展性與南通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標準、新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南通夢”的基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南通市爭當江蘇“兩個率先”排頭兵、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南通市的核心競爭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區域經濟增長的背景下,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壯大,使其在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成為中堅力量,對長三角經濟區以至全國各經濟區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數據來源。本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999)將高技能人才界定為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本文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于《2014南通市統計年鑒》、《2014年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江蘇省及南通市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研究成果數據等資料。
(2)分析方法。根據我國及大部分地方政府從2006年開始多角度對高技能人才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這一實際,本本選取了2006—2014年的數據,通過“增量分析法”分析區域有關經濟總量增加與高技能人才增量的關系。
2、GDP增量與高技能人才增量的關系分析
圖1是南通市2006-2014年GDP增量、人均GDP增量與高技能人才增量的關系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是高技能人才的環比增量除2009年以外(也大于0),其他年份的環比增量都在遞增,且在2011年以后增速更快(每年新增2萬人以上,2014年突破4萬人),說明南通近10年來,特別是2011年以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實施“高技能人才七年倍增計劃”,高技能人才工作成績顯著;二是GDP增量曲線、人均GDP增量曲線與高技能人才的環比增量曲線總體趨勢基本相同(GDP增量及人均GDP增量趨勢的高度一致性說明南通近10年的人口數量變化不大),說明南通經濟增長的成果比較高度地惠及到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上;三是在2012年至2013年GDP增量及人均GDP增量下降或增量不明顯的情況下,高技能人才的環比增量仍較高,說明即使在經濟增速放緩(或下降)的情況下,有關工作的力度仍較大,高技能人才的數量仍在增長。

圖1 GDP增量與高技能人才增量關系圖
1、改變傳統陳舊觀念,徹底改善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環境
受傳統觀念影響,“重學歷、輕技能”的片面人才觀仍有廣大的社會基礎。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把高技能人才問題上升到戰略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但總體情況尚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這支被稱之為“灰領”隊伍的系統開發利用工作,在法律環境、制度環境、政策環境、輿論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障礙。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仍比較突出。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發布的有關信息顯示:2015年第1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的缺口仍較大,三者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分別為2.11、1.93、1.93。解決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需要開展系統性工作,有兩項工作必不可少:一項是宣傳引導;另一項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優化。
關于第一項,大量專家學者已有眾多闡述,主要涉及思想認識、輿論導向、典型樹立、激勵表彰等。關于第二項,要重點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身份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人事管理上存在“干部”、“工人”身份的概念。2006年,我國開始實行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工作,《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國人部發〔2006〕70號)中,將事業單位的崗位類別確定為管理、專業技術、工勤技能崗位。今天我們所講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崗位設置管理中都屬于工勤技能崗位,即平常大家所說的“工人”崗位。國辦發〔2012〕34號文中,要求制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辦法。蘇政辦發〔2014〕34號文中明確:高技能人才凡符合相應工程類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現在的問題是:必須盡快制定適用于企業及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具體的、較為系統的辦法。二是待遇問題。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工資等待遇總體偏低。在現行的事業單位崗位工資級別中,高級工的崗位工資在“專技十一級、十二級”之間,技師的崗位工資在“專技九級、十級”之間,高級技師的崗位工資在“專技八級、七級”之間。由于人事分配制度體系的歷史、現實因素,國家及地方政府在解決高技能人才待遇問題上遇到諸多矛盾,有關待遇對接方面的改革目前尚無系統的實施方案。國辦發〔2012〕34號文中,鼓勵企業在關鍵崗位、核心技術領域探索設立“首席技師”并使其享受高層次人才的相關待遇,但沒有全面明確高技能人才與高層次人才待遇之間的關系問題。近兩年來,沿海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把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高技能人才的有關待遇問題做出了一些新規定,但仍有一些問題沒有具體明確。如蘇政辦發的〔2014〕34號文中沒有具體明確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的待遇對接問題;2015年2月蘇州市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蘇府辦〔2015〕33號)中,雖然明確了企事業單位聘任的技師、高級技師在職位晉升、考核定級等方面可享受本單位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同等待遇,但如何同等同級并沒有明確;201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浙政辦發〔2015〕25號)中明確:特級技師的相關待遇參照教授級高工執行,但對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如何與工程技術人才的待遇對接問題沒有明確。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根據區域實際制訂具體、全面的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的待遇對接辦法、細則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高技能人才成為產業隊伍主力軍
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的增長具有倍增效應。我國經濟學家曾計算出:人力資本投資與GDP增量比約為1:6。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高技能人才的資金投入又提出了新要求。《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各縣(市、區)納入財政預算的人才經費不低于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3%,同時明確,到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要達到280萬人,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到60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32%(我國2020年的規劃目標是28%,英國2020年規劃目標是高層次技能人才占國家工人總數的40%)。
在資金投入上,政府增加投入是一個方面,但如何使增加的投入能出現更多高質量的高技能人才又是一個方面。從深層次意義上講,資金投入后若能在不同的行業中(或不同大類的產業人員中)都能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取得高技能證書,并使高技能人才成為產業隊伍的主力軍,進而成為區域經濟持續強勁發展的基石,資金投入的經濟效益等才會更高。表1是南通市2014年高技能人才取證的結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一是除院校學生外,取得高技能人才證書的人員中,高級工的比重較高,約在40%~50%之間;二是在日常鑒定中,企業職工獲得高技能人才證書的比例都對應地低于“其他人員”欄,企業職工獲得技師、高級技師的占比都相對較低;三是農民工中沒有人獲得高技能人才證書。由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企業中技師、高級技師的占比;另一方面要在提高農民有關認識的同時,加大在農民綜合素質提高上的投入力度。

表1 南通市2014年高技能人才取證結構表
3、堅持質量第一準則,實現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我國區域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流動等工作分屬不同的部門,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夠,在不同的環節上都表現出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和問題:在培養上,基于成本等因素,針對性不強,培養的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度不高;在使用上,基于眼前利益等原因,前瞻性不夠,使用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往往偏低;在評價上,評價標準的科學規范性不夠,標準的執行往往不夠公平公正,職業技能鑒定認證的公信力和社會認可度不高,等級證書與資格證書缺乏有效性和權威性;在激勵上,有關高技能人才的激勵政策在廣度、深度及系統性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往往出現“政府熱、單位冷,上面熱、下面冷”的現象;在流動上,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尚未形成,高技能人才流動中的信息、保障等問題較多,以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高技能人才引進工作面臨一些新問題。
上述現象和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有多種,除體制、機制等關鍵因素外,高技能人才本身的質量問題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從一般意義上講,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都屬于高技能人才的范疇,他們分布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系列。現實的問題是:同一系列、同一層次的高技能人才,比如高級工中的三級食品檢驗工,其個體之間的水平、個體在企業及社會上的認可度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聚集點實質上就是:高技能人才的質量。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多種,從時段上可歸納為鑒定前因素、鑒定過程因素、鑒定后因素。就鑒定過程因素而言,我國職業技能鑒定包括知識考試和操作考核兩部分,一般都采用百分制記分,兩部分成績均在60分以上者經過有關程序后就可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一方面,就鑒定成績的合格線制度標準設計而言,60分至100分之間的分數空間就較大,但現實中兩位以65分、95分成績獲得三級食品檢驗工的人員其工種證書的有效性卻是相同的(三級工種證書也設有根據成績的合格、良好、優秀等級分成C、B、A之類的等級);另一方面,基于高技能人才發展的指標效應和職業技能證書的功利性,一些地方、一部分人員,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發展工作的有關指標或為了獲得證書,有關不當、不法舉措也影響了人才的質量及證書的聲譽。因此,圍繞鑒定因素(或統一鑒定因素)來提高技能人才的質量,使高技能人才名符其實、等級與水平相稱,就成為了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一項使命性工作。只有做好這項工作,并在鑒定前因素中科學地解決鑒定者的素質標準等問題,在鑒定后因素中有效地解決鑒定者的工作績效、創新能力等問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諸多問題才有可能系統地、有效地解決,才有可能避免數量陷阱,實現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數量—質量—數量—質量”的良性循環。
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高質量基礎上的高技能人才數量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較高的關聯性。提升區域經濟增長與高技能人才建設之間的關聯度,涉及思想觀念、環境氛圍、投資水平、機制構建等方面的問題。明確高技能人才價值提升、待遇提高的實現路徑,是高技能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有效加大投入水平,是解決高技能人才隊伍數量、結構、質量的基本保證;建立切實、科學、標準化的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考核、評價模式,是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基礎;嚴把各個環節的質量關,是解決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的基石。
(注: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編號:2014SJD645)。)
[1]Caffry J,Isaacs H H.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on the Local Economy[M].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71.
[2]陸海霞、劉志芳: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推進區域經濟發展[J].前沿,2012(3).
[3]徐建一、周玲:英國“技能立國”理念下的高技能人才開發新舉措[J].職教論壇,2010(1).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