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芹,張貴
(1.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天津市300401;2.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唐山061600)
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路徑與策略
劉雪芹1、2,張貴1
(1.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天津市300401;2.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唐山061600)
京津冀區域作為我國乃至世界最活躍的經濟區域之一,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序幕正式拉開。而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創新驅動,協同創新特別是產業協同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型創新模式,是破解京津冀區域發展瓶頸、建設世界級產業創新中心的必然選擇。根據京津冀產業發展基礎和特征,基于創新生態系統形成過程與三地產業發展需求,京津冀三地應按照“強點、成群、組鏈、結網成系統”的協同創新路徑,最終形成由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并通過編制京津冀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搭建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編制產業協同創新路線圖及重點行動計劃等逐步推進產業協同創新。
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路徑
京津冀區域在科技要素方面優勢很強,特別是北京擁有全國1/4的國家重點院校、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2的兩院院士,擁有113家央企中90家的總部,以及各級各類機構和單位40多萬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活躍的經濟區域之一。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被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序幕正式拉開。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創新驅動,協同創新特別是產業協同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所在。
1.京津冀三次產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冀三地經濟快速增長,三地產業發展各有側重。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呈現出后工業化階段的特征,2013年三次產業比例為0.8:22.3:76.9,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遠遠超過全國46.1%的平均水平,區位商很高,其第三產業集中度高,競爭力強,發展速度快。天津處于工業化后期,三次產業比例為1.3:50.6:48.1,第二三產業結構、區位商發展相當,目前正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向服務經濟邁進,但第二產業仍然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競爭力。河北省三次產業比例為12.4:52.1:35.5,作為京津冀產業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目前仍以發展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重心,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參見表1、圖1、圖2)。

表1 2013年京津冀三次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圖1 2013年京津冀三次產業結構對比

圖2 2013年京津冀三次產業區位商對比
2.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區域產業創新的關鍵在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2012年,京津冀三地高技術產業產值僅占全國高技術產業產值的7.50%(參見表2),其高技術產業發展在量上不占絕對優勢,但在質量上占有絕對優勢。2012年京津冀高技術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出口分別占全國的12.48%、10.27%、9.29%(參見表3)。從京津冀地區內部來看,京津兩地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及從業人員數量明顯高于河北省,特別是天津市增速最快,同期增長速度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天津市高技術產業發展處于快速增長期。北京在保持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存量領先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相比而言,高技術產業是河北省的薄弱環節,2012年其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僅為4.6‰(參見圖3),當年的總產值僅為1158.2億元,無論在產值方面還是在從業人員方面都遠遠低于京津兩地,其產值、從業人員增長速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縱觀全球,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全新組織模式
2004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在《創新美國》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復雜性的增強、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創新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之前一度被認為彼此對立的關系,現在正日益演變成互補甚至共生的關系,因此“企業、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間需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形成一個21世紀的創新生態系統”。[1]創新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體現了創新范式從單體式創新到鏈條式創新再到生態網絡式創新的轉變,它強調打破個體、區域、國別界線,多元主體間協調互動、共生共存的協同創新范式,是提高區域競爭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發達國家都強調突破行業、區域、國別界限,構建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網絡,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例如,美國把形成一個21世紀的創新生態系統作為國家創新倡議,其硅谷、波士頓128公路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形成了協同創新生態網絡。其他國家和地區如韓國的大德科技園區、日本的筑波科學城、法國的競爭極計劃、印度的班加羅爾、我國臺灣的新竹科技園等,都把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網絡作為今后獲得持續創新能力的根基。

表2 2012年全國及京津冀地區高技術產業總產值與從業人員對比

表3 2012年京津冀高技術企業新產品開發及生產情況

圖3 2012年京津冀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比
2.審視國內,協同創新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型創新模式
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結構失衡、外部市場空間壓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下降、人口土地等紅利要素逐漸消失、經濟危機“外患”持續蔓延、低碳戰爭壓力增大等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2]同時,“中國制造”的產業發展模式,使我國許多產業處于國際生產分工價值鏈條的低端,產業國際競爭力沒有本質性提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我國多數企業規模小,人財物資源短缺,研發能力有限,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只有通過區域產業聯動,建立協同創新產業生態網絡,實現資源與能力互補,才能突破個體創新瓶頸,提高創新效率和質量,才能提升我國產業價值鏈分工的國際地位。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目前,我國發展得較好的有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協同創新網絡,其他地區如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也都在競相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模式。
3.聚焦京津冀,協同創新是破解區域發展瓶頸、建設世界級創新中心的必然選擇
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區域之一,是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肩負著建設世界級技術和產業創新中心、引領我國參與新一輪產業革命與科技競爭的重大歷史使命。但是,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體,與世界其他著名經濟區以及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產業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自身發展也面臨很多問題。首先,“一畝三分地”限制了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受行政區劃限制以及利益、績效考核等因素影響,三地創新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地區封鎖、市場分割現象嚴重,區域間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難以在區域間自由流動,統一的市場機制和協同的政策機制尚未形成。其次,區域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梯度過大。三地產業長期以來缺乏統一規劃,尚未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地區間產業水平差距過大,無法有效對接協作。再次,“三高一低”的產業模式與環境污染成為阻礙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十二五”中期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北京環境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4位,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5位;天津位列第23位,沒有發生變化;河北環境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2位,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9位。提升京津冀產業發展水平,破解區域產業發展瓶頸,需要有效整合京津冀產業要素,利用北京的科技優勢、天津的產業研發轉化能力、河北的制造業基礎來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網絡。三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發揮創新驅動戰略對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作用,形成自研發設計至終端產品的完整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臺,建設世界級產業創新中心,并最終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引擎。
1.產業協同創新的本質與總體思路
產業協同創新的本質是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創新物種、創新群落、創新網絡的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的復雜系統,也是一個不斷演化和自我超越的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類似,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創新群落與創新環境之間、創新群落內部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有機體。創新群落包括各類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金融機構、科技中介等,可根據創新生態系統中棲息者的不同,將之劃分為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3]這三大群落構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主體。創新環境包括創新文化、創新政策、基礎設施、偶發事件、經濟景氣波動、技術浪潮等。系統內部要素之間以及系統內外部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信息、知識、成果等創新能量的交換。整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開放、不斷進化的系統,在內外驅動力催化下,創新主體間共生共存,協同競爭,在不斷的相互學習與技術捕獲以及擴散中共同成長,最終促使創新主體以及整個創新系統超越自我,獲得突破性成長,形成新的創新能力。
按照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開發、應用的三大群落構成,北京是整個區域產業生態系統中的研究群落,是重要的知識、技術創新源,是區域生態系統循環往復、螺旋向上發展的領頭羊;天津是進行產業創新和有效承接北京研究成果的轉化基地,承擔著高端制造業發展的任務,是主要的創新開發群落,是把創新概念推入市場、讓技術應用得以廣泛接受的基礎;河北作為新型工業化、產業升級優化和先進制造的戰略支撐區,屬于創新應用群落,是產業創新的最前線,是技術擴散與創新升級的助推器與協調者,推動著整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見圖4)。三地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形成了一個“研發—轉化—生產”良性循環的區域產業生態系統,最終將京津冀建設成為“創新中心+研發轉化+高端制造+高端服務+高品位宜居生活”分工合作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創新中心。
2.產業協同創新路徑
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是一個由企業個體創新演化為鏈式創新,再形成創新網絡,最終實現創新生態系統的過程。根據創新生態系統形成過程與三地產業發展需求,由關鍵點引領線,由關鍵線帶動面,由關鍵面交織成網絡,按照“強點—成群—組鏈—結網成系統”的路徑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
(1)強點
強化創新節點、創新要素建設最主要的就是培育、壯大行業領軍企業,發展創新型、具有成長力的中小科技型企業。其中,行業領軍企業也可稱為核心企業,該類企業創新實力強,擁有較高的創新能量,擁有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其他創新要素的能力;中小科技型企業是與核心企業進行創新合作的主要力量,它們創新活力強,科技創新產出比重高,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目前,京津冀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擁有眾多的行業領軍企業及科技“小巨人”,如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的聯想、神州數碼、搜狐、同方股份、百度、京東方、四方通信等,新能源與節能領域的龍源電力、力神電池公司、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航惠騰、天威風電、保定國電、冀東水泥、曹妃甸風電等,新材料行業的北新建材、陳華集團、藍星新材等,航空航天產業領域的航天信息、中環飛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中航工業直升機、歐洲直升機、西飛機翼等,先進制造領域的天地科技、唐山軌道客車公司、天威集團、秦皇島哈電、中船重工、精誠機床等,生物醫藥領域的同仁堂、中國醫藥、金衛醫療、北京雙鷺藥業、天津瑞普生物、天士力、石藥、華藥等,現代農業領域的大北農、華奧物種等。

圖4 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
目前,各區域應進一步強化和識別創新主體要素建設,即發展、壯大本地或引進外部創新骨干企業,通過創新政策、創新孵化器、創新基金等培育中小微企業,以提高本區域創新要素的質量和數量,實現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創新節點分布圖。
(2)成群
成群即在核心企業的引領和政府力量的推動下,技術或業務上相關或相似的企業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創新群落。創新群落的形成會同時吸引大學、研究機構等創新源,以及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務機構逐漸加入,促使創新群落逐步壯大。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科技園等是創新群落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產業發展、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目前,天津有濱海新區、武清、東麗、北辰、寶坻等產業基地,有天津大學、海河、濱海、大港科技等產業園區;北京有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空經濟區等六大產業功能區,有通州、首鋼、懷柔、麗澤四大高端產業新區,[4]有641產業基地,有北京清華、北京科技大學、北大科技園、北京豐臺等五十多個科技園區;河北有石家莊電子信息產業、石家莊生物產業、冀東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冀南新材料等十大特色產業基地,有燕大科技園、唐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白洋淀科技城、燕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
要在現有創新群落基礎上,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降低創新要素流動成本與交易成本,促進本地創新要素聯合互動,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變。同時,要從總體上做好京津冀三地產業布局、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科技園區的空間規劃,從總體上形成環渤海石油海洋化工產業帶、渤海灣船舶修造產業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帶、京津冀北電子信息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帶、京津冀新能源產業帶、京津冀區域現代物流產業帶等,以便于空間上、產業鏈條上創新要素的集聚與跨群落的創新協同。
(3)組鏈
以產業轉移為契機,加強京津冀區域整體的產業鏈條規劃和建設。根據三地產業情況,梳理出生物制藥、先進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現代農業八大產業鏈,并在大的產業鏈內部進一步梳理出若干子產業鏈。本著“缺鏈補鏈、短鏈拉鏈、弱鏈強鏈、同鏈錯鏈”的思路,[5]將三地產業子模塊統一起來,“黏合”形成一個多主體的聚集體,實現產業鏈的相互融合與無縫對接。
同時,以產業鏈為軸線加強創新鏈、科技鏈構建。圍繞產業鏈,通過催化與涌現、捕獲與擴散等創新活動,通過京津冀跨群落、跨區域的聯合研發、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園區共建、產業聯盟、產業項目合作等形式,將創新要素、創新知識、創新技術串聯起來,形成創新鏈、知識鏈和技術鏈,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科技鏈的真正融合。
為促進三地產業鏈和以產業鏈為軸心的創新鏈、科技鏈建設,要進一步開放創新環境,促進創新資源突破區域壁壘,在更大范圍內自由配置。要鼓勵企業跨地區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企業規模和質量,增強跨區域的創新要素配置與集聚能力,與其他創新節點聯動形成產業帶。以若干創新骨干企業為核心,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以產業聯盟為紐帶,進行產業技術聯合攻關與重大產業項目合作。加強中關村與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的創新與科技合作,加快京津創新共同體與京津科技新干線建設,形成京津協同創新示范帶與實驗區。同時,進一步輻射京津協同創新效應,以京津創新共同體為主帶,順著產業鏈流向,形成保定中關村科技產業創新帶、京津廊唐秦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帶、津唐高端裝備產業創新帶、京唐高科技創新帶、京張云計算與數據中心產業創新帶等,沿著產業鏈條逐步擴展至石家莊、邢臺、邯鄲。
(4)結網
隨著創新節點間的不斷融合,產業鏈、創新鏈、科技鏈在空間上不斷布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科技鏈,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政府之間形成相對穩定的創新網絡,形成從北京知識、技術創新源到天津創新轉化基地再到河北先進制造的協同創新網絡架構。進而不同產業間創新節點、創新鏈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實現技術、產品、市場的融合,最終實現產業層面的融合,實現產業升級或者創造出新的產業。
加快促進跨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需要加強三地政府層面利益、機制的協調,形成協同創新的制度保障,完善協同創新的環境建設。要進一步做好三地產業和科技發展規劃,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圍繞創新平臺實現創新資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流動,形成高效、完善的創新網絡。
隨著創新網絡、創新環境的不斷完善,創新網絡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最終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功能,具有不斷演化與升級特性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1.編制京津冀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特色以及環境承載能力、能源結構、土地資源儲備等,從總體上編制三地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規劃要突破區域壁壘與利益界限,以京津冀產業協調發展與建設世界級產業創新中心為總目標,結合三地發展定位,制定三地產業發展總體思路、發展戰略、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發展策略等。規劃對三地的產業發展要具有引領作用,同時還要具有可操作性。規劃要制定出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以及具體的各市各地區的主要發展任務,要從空間上布局各地重點發展的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產業帶、高科技園區等,要從總體上實現三地產業發展的融合與對接,促使產業在產業鏈上梯度有序分布,不同產業集群在空間價值鏈上錯位發展,逐步改變產業分布雷同、產業梯度過大的狀況。
2.編制產業協同創新路線圖及重點行動計劃
在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基礎上,編制產業協同創新路線圖及行動計劃。由政府牽頭,三地工信部門、科技管理部門、產業園區組織部門,連同相關行業專家、軟科學研究機構要不斷接洽,不斷深入調研商討,根據三地創新要素分布情況、重要創新節點對外輻射情況、不同產業及區域創新需求情況、區域間產業間創新協同情況,確定產業協同創新的前期行動方案和后續推進計劃。在區域層面,要謀劃建立協同創新的示范體,如中關村對外協同創新、京津創新共同體、京津科技新干線、白洋淀科技城、京津與河北重點共建的一些創新園區等,以示范體為引領,帶動輻射周邊。在產業層面,繪制出重點產業及重點技術協同創新路線圖,在此基礎上凝練出重點協同創新產業鏈、重點攻關項目等。產業協同創新計劃要具有可實施性,從時間上逐步有序推進,從空間上由點到線到面再到網絡逐步展開。
3.搭建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平臺
借鑒中關村協同創新平臺模式,由三地政府組織,匯集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服務中介等搭建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平臺。[6]平臺是三地科技研發與產業轉化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其組織結構可包括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產業規劃建設工作組、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工作組、重大科技項目及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審批組。建立協同創新服務網站,線上匯聚科技資源、科技服務、科技政策、科技成果、對接需求、技術交流等信息,具有重大項目申報與審批、信息資訊發布、創新資源與服務機構搜索、專家咨詢等功能。平臺組織要在重大行業資源整合、金融資源聚集、創新服務資源聚合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同時要針對若干重大產業組建相應的專家團隊和服務團隊,推動創新。平臺要具有實際的推動力量,不能流于形式,因此創新平臺組織機構要由三地省級或市級領導牽頭,由具有較強推動能力的機構共同構建。
4.設立產業創新引導基金
三地共同出資,聯合設立產業創新引導基金,并成立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創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符合三地產業規劃、具有較高創新水平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技術項目,或是在主導產業、新興產業領域所面臨的重大共性、關鍵性技術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原始創新項目,或是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創新基金主要投放于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資助對象包括京津冀三地的大學、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等。創新基金要創新管理方式,突破傳統的項目管理辦法,要切實對區域產業創新起到推動與助力的作用。
5.構建完善創新生態環境
推進三地協同創新,需要形成完善而和諧的創新生態環境。首先,政策協調是三地協同創新的保障機制。當前,由行政分割而導致的政策分割是三地協同創新的主要障礙。因此,必須研究、制定跨區域、跨機構的協同創新政策,破除產業發展與示范建設中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有利于區域創新要素流動的政策協調環境。其次,構建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良好的創新文化與合作氛圍是協同創新的重要源泉和動力,要通過政策引領、內外宣傳、制度建設來營造創新的文化、合作的氛圍,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識。最后,政府政策本身也要不斷創新。要實現產業、科技、市場、人才、金融等方面管理模式的創新,要根據產業發展變化以及各區域具體要求實行不同的創新政策引導與支持。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動向、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3&ZD157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競爭優勢轉型的我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機制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AJY006)、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治理機制、體系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ZD201410)、2014年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借重首都科技資源、深化京津冀協同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4ZLZLZF001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賀團濤,曾德明.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形成機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8-31.
[2]高保中.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背景下的協同創新與改革深化研究[EB/OL].(2012-11-01)[2015-04-07]. http://www.jjxdt.org/list.asp?NAclassid=63&id=352.
[3]Aulet,Bill.How to Build a Successful Innovation Eco?system:Educate,Network,and Celebrate[J].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2):56.
[4]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現代產業建設發展規劃[EB/ OL].(2012-01-29)[2015-04-16].http://www.bda.gov.cn/cms/ zfsj/56039.htm.
[5]張貴,賈尚鍵,蘇艷霞.生態系統視角下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4):105-112.
[6]祝爾娟.北京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發揮核心引領帶動作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4(12):16-19.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IU Xueqin1,2and ZHANG Gui1
(1.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2.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061600,China)
Wi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one of the most active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and even the world,has become our national strateg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has just begin.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innov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especiall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s the core of that;it is a new innovative pattern that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cor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us to breakthrough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this region and build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of the world.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ba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gion,the forming process of new eco-system,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is region,we should establish the innovative eco-system of“research,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according to the collaborate innovation path,and gradually promote the industry collaborate innovation by formulating the specific pla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setting up a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and drawing 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oadmap and key action plan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ve ecosystem;the path of innovation
F061.5
A
1007-8266(2015)09-0059-07
劉雪芹(1979—),女,河北省東光縣人,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創新、京津冀區域;張貴(1971—),男,河北省張家口市人,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京津冀區域、產業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