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高琴 程樟富 葉春根
摘要:指出了野生動植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是地球環境狀況的風向標,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兼有物質資源、遺傳基因、生態、文化等四大基本功能。在地球環境狀況日益嚴峻的今天,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切。物種的消失和滅絕,不僅會對生態系統帶來不良后果,而且會打破生物群落的平衡,進而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提出了保護和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是當前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與任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野生動植物;現狀;措施;成效;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S759.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134-02
1、引言
浙江省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保護拯救野生動植物物種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物種的干預、傷害依然存在;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許多物種的瀕危程度依然嚴重,消失的危險依然很大;目前的保護力量還遠遠不夠,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無論是保護意識、政府重視、技術手段、資金保障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加強。本文就如何實施好保護拯救工程,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
2、浙江省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
浙江省在地質上處于秦嶺、南嶺兩大構造帶東部的交接地帶,在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物種資源,成為我國動植物種質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在資源分布上占有重要地位。據調查,全省陸生野生動物分布有126科689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3。其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8種、二級保護97種,被列入中日、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種類分別為178種、56種,分別占總數的78%、69%。高等植物5500余種,其總科數、總屬數和總種數分別占全國的60%、4l%和18%,其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1種。
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保護拯救任務十分艱巨。據初步統計,目前受威脅程度較大的野生動物有近200種,有的甚至已經面臨絕跡,其中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64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3。如華南虎和朱鹮在省內的野生種群已經絕跡;金錢豹、斑羚、藏酋猴等已難覓蹤跡;中華秋沙鴨、眼鏡王蛇等數量極少;云豹、野生梅花鹿等分布區域極為狹窄。處于瀕危甚至極度瀕危的野生植物約有160余種,其中中國特有屬49個,占全國總數的15%;浙江特有種32個;野外分布株數小于10株的有13種,10~99株的有37種;野外只有1個分布點的有55種。
造成這種嚴重瀕危狀況的主要原因,除物種本身的基因衰退以外,主要是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致使其生存環境喪失或生境片斷化、孤島化。大部分瀕危野生動植物因無法或難以及時適應新環境、新變化,最終造成野外種群生存難以為繼。影響更為直接的是亂捕濫獵、濫采亂挖等非法行為。目前,獸類、蛇類、觀賞鳥類和蛙類等動物被非法獵捕仍較嚴重,野外資源量有減少的威脅。植物中紅豆杉、蘭科植物等野生種類也因為其獨特的藥用、材用或觀賞價值而被非法利用,陷入瀕危境地。
3、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拯救措施
(1)建立健全保護法規體系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完善并發布了一批有關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并頒布了《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濕地保護條例》、《野生植物保護辦法》、《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先后公布多個保護名錄;編制完善《浙江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同時,有針對性地先后制定了保護野生鳥類、蛇類、蛙類等野生動物的規范性文件。長期組織開展“愛鳥周”、“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月”等活動。新聞媒體、網站等大力宣傳科普知識和法律法規,開展輿論監督。在野生動物分布區,積極推進社區共管活動。發揮民間團體和志愿者的特殊作用,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提高公眾的保護觀念、法制意識和道德規范。
(2)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保護體系。全省已建立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保護小區350多處;建立國家濕地公園8個、省級濕地公園9個。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含救護中心)23處,省級以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9個。全省4000萬畝生態公益林,也成了野生動植物生存的福地。同時,浙江省不斷加強野生動植物基層執法監管隊伍建設,并不斷健全林業、公安、海關、工商等部門間執法協調機制,強化對亂捕濫獵濫食和非法經營、走私野生動物的聯防聯控和綜合治理。2013年共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案件153起(其中:刑事32起,行政121起),案件涉及野生動物6263只,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只,二級保護動物40只,二級制品127件。
(3)對瀕危物種實施搶救性保護。自2010年起,浙江省實施了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工程,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野外回歸、種群重建等措施,對瀕危野生動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至2013年,已在杭州、溫州、湖州等9市24個縣(市、區),對銀縷梅、紅豆樹、景寧木蘭等31個野生植物實施拯救保護。同時,在國家和省級財政的支持下,組織實施揚子鱷、朱鹮、中華鳳頭燕鷗、野生獐、黃腹角雉等瀕危動物的保護拯救項目。共計投入經費1500多萬元。
(4)創新拯救保護手段。引進和應用國內外高新技術、科研成果和先進理念,在資源調查、基因保存、物種繁育、野外放歸、活體標記、野外跟蹤、檢測鑒定、疫病防控等多方面進行聯合攻關,其中基因保存繁育研究、鳥類動態監測等多項科研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推廣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模式。如在清涼峰、古田山自然保護區等地安裝紅外自動照相監測儀,拍攝到野生梅花鹿、黑熊等野外活動行蹤。實施我國首個“人工引導鳥類選擇繁殖地試驗”,利用布設燕鷗假鳥模擬聲音,吸引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前來繁殖。最多時,觀察記錄到3300只大風頭燕鷗和19只中華鳳頭燕鷗。在種質保護中,建立了朱鹮、揚子鱷、河麂等物種基因譜系。4保護拯救成效endprint
(1)部分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基本扭轉了持續下降的態勢,總體上穩中有升。如:清涼峰區域的梅花鹿華南亞種,種群數量有所增加,已達到200多頭,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野生種群之一;寧波北侖的鎮海棘螈從1999年的296條增長到目前的約500條;浙江省特有的孑遺植物——天目鐵木,通過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培育苗木200余株,并在上海辰山植物園、浙江農林大學植物園等地開展遷地保護,合計遷地栽植面積30畝。
(2)一些極瀕危動植物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并向好的方向發展。如被稱為“東方寶石”的朱鸚,在2000年全省第一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中,被確認為在浙江省范圍內已絕滅。為重建種群,2008年浙江省在德清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啟動朱鸚易地保護與浙江種群重建項目。目前,總數已增加到115只,且生長良好。被稱為“植物活化石”及“植物大熊貓”的百山祖冷杉,野生植株僅存3株,分布面積不到0.1hm2,是世界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現通過生境保護與人工繁育研究,已成功繁育嫁接幼苗800多株、實生苗50余株,營造人工種群林15畝。“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全世界僅存1株原生母樹,并一度出現枝椏枯死、長勢衰弱等贏老癥狀,現已成功繁殖子代苗木1萬余株,并陸續新建了總數4000余株的人工種群。1992年首次發現于安吉龍王山的中國特有種安吉小鯢,經過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開始成功孵育出幼體百余條,現已將部分人工保育的小鯢放歸自然。
(3)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得到保護,生存環境得到改善。目前,全省90%以上的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棲息地以及80%以上的瀕危野生植物全部或部分被劃定在自然保護區中加以保護。其中: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區和重要保種基地;開化、泰順、舟山、長興、淳安等市(縣)分別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中國白頸長尾雉之鄉”、“黃腹角雉之鄉”、“河麂之鄉”、“揚子鱷之鄉”、“紅嘴相思鳥之鄉”、“金錢松之鄉”。因棲息地得到保護,瀕危新物種數量也不斷增加。僅鳥類,在1990~2012年間,全省就增加了70個新紀錄種。
(4)民眾支持、參與的愿望和熱情日益提高,成為保護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力量。社會各界和民眾紛紛通過協會組織、微博微信、捐款捐物等各種形式參與和支持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拯救工作。全省重點林區市、縣都相應成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民間組織。從2008年至今,先后有13個單位及個人獲得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的“斯巴魯生態保護獎”。如浙江野鳥會(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自成立以來先后組織數十次大型觀鳥、學術研討和普法宣傳活動,常年開展鳥類現狀調查和動態監測,發現了許多地區鳥類新紀錄和珍稀物種新的棲息地。溫州“綠眼睛”組織,從成立至今已救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多只,協查打擊野生動物非法經營和盜獵案件60余起,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環保志愿者團隊之一。在保護過程中,還涌現出一些非常感人的事例和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