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志
語文是初高中教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才能凸顯新課改的宗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直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根本目標,值得教師探討和研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有所創造、獨立解決問題,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的重點,值得語文教師不斷思考與探索。筆者立足新課標,與新課改同行,把引領學生入門、帶領學生上路作為教學座右銘,本文以教學《秋天的回憶》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和同仁討論交流。
一、把好預習關
新課程要求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方式很多,培養途徑也很多,筆者認為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式之一。把好預習關是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的有效途徑,也是將學生“引上路”的主要通道。
1.明確學習目標
預習是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教師編寫的預習提綱也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明確預習應達到的目標,學生只有明確目標、確立方向,學習時才會有針對性和指向性。例如在學習《秋天的回憶》一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第一,預習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第二,查詢并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文章的創作背景;第三,整體把握文章脈絡,體會不同語言表達的思想感情;第四,結合本單元主題,以本課為例,談談作者如何從生活中學習寫作。這些任務將學生帶入文章中,使他們能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寫景抒情的方法。生活是文章的“源頭活水”,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文道俱佳的作品。
2.預習應“授之以漁”
想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授之以漁”也非常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幫助他們高效預習。
預習環節中的“授之以漁”體現在預習任務的設計和完成任務過程中,如預習目標中有對課文的分析,教師須給出具體的預習方法和預習目標,讓學生在方法和目標的引領下學會預習,例如提出“找出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課文的最后一段為什么詳寫菊花在‘秋風里正開得爛漫?”“結尾處媽媽的‘好好兒活有什么深意?”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使預習具體化、明朗化,使學生明確該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要求和標準,這樣一來,可實現預習的有效性。
二、多措并舉,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是新課改追求的終極目標,打造高效課堂重點在于走出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會學、樂學、善學,實現從“要我學”到“我會學”再到“我樂學”的轉變。要實現這一飛躍,在教學中應多措并舉,突顯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氛圍是首要前提。
1.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預習學案
徐州市于2013年底提出“學講模式”,推進“學講計劃”,重心在于“學生學進去、講出來”,其方法要求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相結合,采用小組交流或班級交流的方式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從而實現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養成主動學習、樂于探討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預習交流可在課初5~8分鐘進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沖淡教學主題,時間也不宜過短,時間太短不能實現有效交流,達不到交流目的。
2.情境法導讀
導讀的方法很多,詩詞導入法、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游戲導入法、音樂烘托法等都是語文教師津津樂道的導讀寶典,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多用,為有效課堂教學增趣加味。
關于《秋天的回憶》一課的導讀,筆者認為情境法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作者的生平:1972年,作者因病致殘,從此與輪椅結下了不解之緣,18歲農村插隊,接受農村再教育,腿殘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生活無以維持,似乎迷失了方向,一切都失去意義。通過介紹將學生帶入作者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坎坷,引起心靈的震撼,使學生感受到作者自強不息的一生和與命運抗衡的精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生活是文章的不竭源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走進生活,在生活的舞臺上盡情書寫人生的華麗篇章。
3.引領學生初讀感知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對閱讀文章知之甚少,提到讀課文,學生就會從頭至尾讀一遍課文,背誦要求背誦的段落,再者就是想到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總結文章中心,僅限于文章表面,對文章的深層閱讀把握不夠,不知如何欣賞佳作。因此,教師引領學生初讀感知就顯得非常重要。
引領學生初讀感知的方法很多,最實用的是作品的介紹、情境的運用及使用“問題法”。對于《秋天的回憶》這一課,筆者認為以“問題法”引領學生讀課文、感知課文、把握課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篇課文中有一個重要情節——‘看花,文章中幾次提到看花?”文章由“看花”起筆,寫到“看花”的矛盾及結果,以“賞花”而結束,“看花”貫穿全文,可謂全文的“明線”,教師可引領學生跟隨作者的“看花”經歷走進風華秋實的秋天,走進菊花爛漫的秋天原野,走進作者一家彼此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濃濃親情里,感受家人的溫暖,感受母愛的偉大,理解作者的無奈,從而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
4.引領學生研讀文章
英語文章的閱讀方法有三種,即快速瀏覽、細讀(品讀)和推斷讀。筆者認為這三種閱讀方法同樣適用于語文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從歷年的中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出中高考越來越傾向于閱讀和寫作,提高閱讀能力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將快速閱讀、精讀和推斷讀作為教學重點,貫徹閱讀教學的始終。
在本課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更有實際意義,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問題一,雙腿癱瘓后的“我”脾氣怎樣?問題二,“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問題三,是誰使“我”的人生觀發生改變?這些問題緊緊圍繞課文的主題,教師應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使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提高有效閱讀能力。另外,分析母親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然后展開進一步分析。
這篇文章需要用心去讀,用心去感悟,教師應引領學生細細品讀。教師可指出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引導學生分析,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媽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一句,“撲” “抓”“忍不住”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刻畫了母親對“我”的遷就,也描繪出母親怕失去兒子的恐懼。教師應與學生一起研讀、一起分析、一起欣賞,達到師生互動,從而構建多元互動的高效課堂。
總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實現新課改,是當下語文教師應思考的一個問題。教師應躋身課改前沿,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創建學生會學、樂學的生態課堂,將“引領學生入門,帶領學生上路”作為課改宗旨,并貫徹到語文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邢樓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